APP下载

沉浸式语用:对联文化传承的启蒙之道

2021-10-28潘照团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启蒙对联文化

潘照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要开展对联欣赏、撰写等传统语言实践活动。其实践路径不能脱离境脉生长,须通过文化境脉、社会境脉、技术境脉多维联结,使学生“浸泡”在对联语言的环境中,强化情感交流、文化感受与语言应用。一副副经典的对联,为沉浸式语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问对联学”名城联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打开了沉浸式语用的行走方式。

【关键词】沉浸式语用 对联 文化 境脉 启蒙

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之一,从古至今,受人喜欢,尤其在春节时,千门万户,上联下对,蔚然成风。其雅语俗话皆可入对,老少皆宜。至于它的语言功用,蔡元培先生认为,对联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显然,在小学实施对联启蒙教学,既有文化渊源、语言环境、操作可能,又与语文素养紧密相关。不过我们又得面对一个现实:传统对联与现代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代沟”。如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贴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做好对联的继承与发展,沉浸式语用对此给出支持。

一、“沉浸式语用”架起语言的境脉联结

对联传统文化不能硬生生地塞进去喂养孩子,不能嘻嘻哈哈地过一场,也不能成人化地教导,它需要有一个让学生“浸泡”的语言环境,必须有一段“深潜水”的语言经历。沉浸式语用是一条吻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学习路径,它基于“沉浸体验”理论:在一定情境中的主观体验可以让工作和活动持续顺畅地进行,产生满意、享受、平静及内部和谐的主观感受,并能获得继续向前的动力和创造力。在对联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学生“浸泡”在对联语言的环境中,通过文化境脉、社会境脉、技术境脉产生多维联结,体现文化性、情境化和应用型,强化学生的情感交流、文化感受与语言应用。

1.联结对联的文化境脉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副经典的对联背后都有着一定的情境和脉络,既有语言生长的土壤,又有语言生长的纹路。置对联于文化境脉,以盘活对联知识。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这是最基本的对联常识,但硬塞给学生就无趣易忘。我们给他们一个知识唤醒的联结点——文化境脉,听听“门对三竿竹,家藏万卷书”这副对联的故事:历史上传闻解缙小时候替父写对联,借对门人家院内的一片竹林作如上对联,对门的主人怨他借自家竹林入联,锯断竹子,解缙续写:“门对三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对门的主人气极,把竹子连根刨掉,解缙再续:“门对三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对门的主人气得七窍冒烟。对联从五字至七字,字字相对,字数相等。有了文化境脉,对联常识易入童心。

2.联结对联的社会境脉

社会是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每一副对联背后,或有人物,或有风景,或有民俗,或有遗产……我们不要把学对联做成机械活,死记硬背,拼凑填塞,把它放在社会的境脉中,就应景许多。我们可以在“人”上做文章,用人名入对。关系自身,每个学生都喜欢。每次接任新班级,笔者都会干这事。“子明子恒臻学锐,惟妙惟肖运墨淳。”一副联语巧嵌八生名,把新学期“善于恒学明理、乐于挥毫泼墨、勤于运思表现”的要求蕴含其间,学生吟诵猜想思理,唤起学习期待。我们也可以在“环境”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沉浸环境感知。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走进社区、走访当地文化名人,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人情和祖国深厚的人文积淀。节假日倡议学生随同家人走进风景名胜,养成旅游对联日志习惯,建立“我与中国对联”等影集联语录,感受祖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联语文化。

3.联结对联的技术境脉

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对联学习的境脉伸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先进的科学技术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却身临其境。除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捷,还可用VR技术360°体感虚拟空间。南方人想去趟颐和园观联不易,VR技术可以提供说走就走的文化游学,看看绣漪桥上的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边读对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边赏景。VR技术把真实的情境复现出来,并可360°游玩,虚拟处地,联语自然生动立体。

所有的境脉都为联语实践服务,对联学习要重视语用。对联的语言实践可以用其本身好玩的资源与表达的规律激活儿童的玩性,如猜一猜“谜语联”、叠一叠“音韵联”、拆一拆“拆字联”、绕一绕“回文联”、补一补“填空联”、创一创“原始联”等,抓住语言规律,对字词排兵布阵,让学生有下棋般的乐趣。学习对联,既要依托境脉,又要仰仗语用,从而丰富对联艺术的感知和表现形式。

二、“名城境脉”供养对联的“沉浸式语用”

如果仅仅是给学生读读背背,辨辨对联类别,玩玩奇联巧对,必然显得随意零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滋润着对联文化,有什么为文化境脉、社会境脉、技术境脉提供对联素材启蒙的支持,而且是整体性存在?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恰好拥有了这一特质。一座名城就是一座文化宝库,对联似明珠镶嵌其间,璀璨银河。对联述说历史,历史写就对联,为沉浸式语用提供了系统的养分供给。

1.基于文化关联,做好联对姻缘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只有联结对联的文化,才有众星拱月的星辉灿烂。每一座名城的文化印记都深深地缀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亭台轩榭、寺庙宫殿、楼宇厅堂,都有对联;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高僧隐士、奇人异客,甚至凡夫俗子,都爱对联。对联文化散落于民间,我们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观景、访友、鉴史、练情的同时,勿忘对联。各地各处游历时,都要找到相关对联,最好是经典的、原创的、有地域代表性的,以对联感受当地文化,借文化丰富对联。

2.基于文献检索,搜集文化标识

每一座名城都有一些国家文化遗产,有一些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标杆,具有很强的文化辨识度,比如北京故宫、杭州西湖、西安兵马俑,其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上网搜索这些景点,并寻找与其配套的经典的或形式明快的对联。读联访景,这仅仅是文献检索的一个方面,很多人文素材亦不可忽略。有历史名人,走到绍兴可以认识王羲之、鲁迅等,走到徐州可以去会会烹饪鼻祖彭祖……有文化遗产,走到北京可以认识京剧,走到山西可以尝尝老陈醋……有对联故事,听听苏东坡如何巧對佛印,看看王羲之如何巧接春联……有风土人情,看看天葬,听听走婚……有艺术形态,到成都看看川剧,到漳州看看土楼……素材很多,都可以基于对联有侧重地择取,联、史、文、哲有机融合。

3.基于学生情意,贴近联语世界

对联之于小学生,是有距离的。你要让学生喜欢上对联,就要变着花样与他们见面。首先让学生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移步换景式地学习对联,就是基于学生情意的考虑。联语的凝练与典故也是一个现实距离,我们在选择对联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找到经典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的,实在找不到的话,可以变通方法,搭配、填充,降低要求。还可以在课堂内介入视频、音频、拍手律动游戏等,比如:讲到瞎子阿炳,可以听听《二泉映月》,以“二泉映月”对对子;通过观看京剧引出对联“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东西南北中扮亮人生。”不过最常用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是对联故事。每座名城都有着对联故事,可以自己讲,也可以让学生回家提前准备讲。

三、“问对联学”模式新辟对联启蒙路径

如何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引导儿童学联上路?如何在对联学习中实现境脉性变化?我们可以“问对联学”构建名城联语教学模式,朝情趣玩味进发,开展联对名城游学实践。问,即“问名城”,探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人文物象,可根据图文、对联、故事猜想;对,即“对对子”,根据课中所接触的对联,让学生进行联语应用训练;联,即“联故事”,讲述名城相关的对联轶事;学,即“学创编”,揣摩对联,发现规律,猜想推演,尝试创编。

1.对联回环模式——贯穿对联

以对联导入,模仿对联应对,用学生提问的形式猜想对联的意思及其表达的对象——是哪一座城市的哪一处景观(或哪个人物,或哪种人文现象),聚焦名城感知文化,辅以对联故事,琢磨其间对联,发现规律,在故事情境中尝试创编。基本程式:①对对子,②问名城,③联故事,④学创编,⑤对对子。(见图1)整个过程以对联贯穿始终,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学生来猜、来问。名城要提供个范围,如告知省会等,如果学生对这个省会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认知一点都没有基础的话,可以给出选择题让学生猜想,再引导学生去验证。联结故事学对联,让学生课前搜索相关对联故事,课上自主讲述。最后创编对联,此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本课所接触对联的特征,如果没有共性,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落到一副对联上,抓住特征尝试创编。

2.文联交互模式——贯穿故事

文联,讲的是利用一两篇有关对联的故事文,以故事贯穿课的始终,边讲故事边对对子,同時链接故事所述说的所在人文物象,再推及至名城,了解名城,同时适机穿插对联创编,整个教学流程(见图2)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通过故事打开学习之门后交互进行。整个过程以故事贯穿始终,有助于学生提高学联兴趣,有助于知识产生情节性关联,从而更容易存入学生的记忆库。教学所选故事一定要典型,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故事不要一口气讲完,要学会留白,学会“连续剧”播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来演进,从而关联名城信息。

3.城联交互模式——贯穿人文

以名城为切入口,分享对名城的认识,从名城经典的富有标志性的人文物象出发,在对联处落脚,尝试创编,再联结故事激趣拓展。整个过程名城人文物象与对联语用要交互进行(见图3),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的虚拟情境中,在综合的脉络关联下展开对联语用学习,有助于加深名城印象。所选名城人文物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所选对联既要经典又要最大限度地选择学生可以理解的,实施教学需要处理好对联与名城的关系,在品学对联中感受名城的文化。如温州墨池公园有一副楹联“敬亭云气双溪月;灵运诗篇逸少书”,这副对联写到了四个曾经到过温州的名人:王羲之曾在温州做过官,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的温州郡守,唐代的李白写过江心孤屿,宋朝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来过温州。读一读这副楹联,会联想起他们为温州留下的作品和故事,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沈兆正.沉浸式教学与民俗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之路[J].教学与管理,2020(12).

猜你喜欢

启蒙对联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爆竹声中又一年
巧出对联
谁远谁近?
贴对联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解缙二改对联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