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1-10-28游伟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游伟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统编版语文教材重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精心编排了近40篇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恰当把握“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实施精准教学。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思政化,要在把握教材编排特点、学科教学逻辑、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巧妙落实革命文化教育和语言训练,实现语文要素与育人要素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革命题材 统编版语文教材 “文道统一” 教学策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更是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育人价值和教学功能之一,可见在新时代的背景和纪念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处,我们要研究统编版语文教材编排的特点,克服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因时空跨度等因素带来的教学困难,遵循语文教学的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既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持续式、浸润式的精神熏陶,真正实现“文道

统一”。

一、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编排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取向的行为。依托教材展开的语文教学虽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但作为母语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革命文化的学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语文课程价值导向的体现。纵观小学阶段的统编版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就有34篇(不包含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和鲁迅单元的课文),占据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0.67%,题材涉及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等领域,文本涵盖领域范围广,分布突出学段特征,呈现形式多样。

(一)内容编排循序渐进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学生,教材在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对应的学段匹配了不同的文本。低年级教材主要以单篇课文为主,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都是以人民领袖、英雄人物的故事为蓝本,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展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年级在原有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了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比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等文本所描写的内容和价值开始指向国家、社会层面;高年级除了单篇课文之外,还专门编排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责任与担当”,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温革命岁月”,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志向与心愿”。可见,这样的内容编排,突出学段特点,兼顾学段的衔接,循序渐进地进行滋润渗透,从“小我”到“大我”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高尚品质。

(二)呈现形式多元变化

革命文化内容主要以“选文”的方式出现,既有单篇呈现,也有组元编排。在低年级,革命文化内容主要以“伟人故事”的形式出现,短小、浅白,从儿童的视角将革命战争时期所发生的事、所涌现的人物呈现出来。此外,教材其他部件如单元导语、课文插图、课后习题、阅读链接、综合实践活动也相应地编写了革命文化內容。单元导语,如“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链接,如《黄继光》一文的课后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后习题,如《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安排学生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综合实践板块则编排英雄名册、重温经典革命电影、采访革命英雄等实践性活动。这样体系化、条理化的编排方式,让散落的、形式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有序呈现,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资源整体。

(三)语文要素融合其中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红色选文,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具有明显的思想性,但融合在其中的语文工具性层面的教育价值一样非常鲜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也在随着学段螺旋提升。

表1中提炼了1~3年级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及对应单元的语文要素。现以三年级课文《不懂就要问》为例,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到领袖人物孙中山的品质,也要关注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难懂的句子和课文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围绕课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陌生化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革命文化类选文不会只单独强调人文性,只有互相融通,彼此关照,它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三化”教学困境

毫无疑问,我们认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三化”困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应有教学价值。

1.教学价值模糊化

正如统编版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曾撰文表示担忧的那样: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无法锚定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注重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当人文性目标的设定高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时,往往就容易出现成人化、功利化的道德说教,学生也无法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持久浸润。

2.文本环境陌生化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述故事大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与现今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巨大的差距,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时空跨度所引发的陌生文本环境,也给新时代教师带来不少文本解读和执教的困难。

3.人物形象脸谱化

“脸谱”一词源于戏曲,戏中人物的善恶忠奸,通过脸谱可以迅速分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所提及的无论是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精神代表等人物形象都是正面的。教学中,教师若简单地把着力点放在人物形象的结论中,而没有带领学生经历获得的过程,无疑会让学生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将人物形象脸谱化,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三、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一)要素融通,落实“双线组元”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创新设计在于,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它的优势体现在:既包含育人要素,能赋予学生人文精神的滋润,陶冶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操,又能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口粮”,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编排特点,教师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备课中就应促成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的相互融通,在关注语文要素螺旋上升的同时,把握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在传承文化、凝聚信仰、立德树人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进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表2可看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中所蕴含的工具性学习目标各不相同,但无疑都要求落实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要对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的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语文思维训练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

以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为例,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感受”这一能力训练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第四单元要求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依据学生的学情,在教学《黄继光》一课时,勾连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的关于“感受”的学习经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语言、动作描写,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这一将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融通的学习过程不仅能落实本单元的语言学习目标,还能引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和敬畏。

(二)情感做媒,根植“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述的历史背景环境,学生比较陌生,要使用这类的文本达成语言学习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根植“红色基因”,就要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品读文本、对话文本,而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调动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黄国才老师曾指出:“这类课文的教学,建议情感陶冶第一,形象感知第二,理智分析第三。这三者以情贯穿、以情带动、以情融合,如此革命英雄的故事和精神才会入脑入心,红色基因才会根植学生心田,完成培根铸魂工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1.了解背景,拉近情感距离

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历史事件的特殊背景,多维度地进行感知,为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做好情感铺垫工作。例如,学生在学习《黄继光》一课前,查阅朝鲜战争的背景知识,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缘由。上课伊始,教师再相机出示志愿军与美军的力量悬殊对比图,使学生感受到上甘岭战役情势危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黄继光的英雄品质奠定基础。

2.借助媒体,搭建情感桥梁

除了文字的背景资料,多媒体在解决课文因时空跨度大带来的困难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优势。适时引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搭建桥梁。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影视资料丰富,在执教过程中,教师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去真切感受黄继光为了胜利不惜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

3.链接生活,搭设情感跳板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述故事环境对于现今学生生活过于遥远,因此课堂上学生表现冷淡。教学中,我们可以链接历史与现实的共通点,为学生搭设好情感体验跳板,激发学生的共情体验。《黄继光》一课即将结束时,学生对黄继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正因为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心中有着坚定的信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了希望。此时,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身边的英雄形象。无论是新冠疫情中的白衣天使,还是火灾中逆行的消防员,抑或是一位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危急时刻,他们有责任,有担当。就这样,从历史链接现实,从现今回望过去,学生们的心中勾勒出的那个舍生取义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刻,学生渐渐走近英雄,深沉缅怀英雄,立志成为英雄。链接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提升更加顺畅。

(三)过程探究,避免“形式主义”

在执教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一线教师往往习惯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证明结论式的问题来展开教学。诚然,这种问题可以迅速直指文本关键信息进行阅读感悟,但如果单一使用,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倾向,脸谱化的形象、统一化的答案,无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激情,英雄人物更无法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过程探究,要求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载体,品析词句、朗读想象、体验感受,在语言文字的探究中思考战争与和平、正义与英雄、责任与担当的意义。

《黄继光》一课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黄继光的英雄气概?”然后启发学生重点抓住黄继光的两句话:“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和人民听到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以及“受伤后在枪林弹雨中顽强地向前爬、奋不顾身地站起来、义无反顾地扑上去”这三处动作描写进行朗读想象,初步感受人物的英雄品質。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用下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我行表我心。黄继光在枪林弹雨中奋不顾身地站起来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生1:这个火力点太可恶了,我们多少战士都因此牺牲了,不管了,我一定要摧毁它。

生2:我不能辜负了参谋长的期望,更不能让祖国和人民失望。

师:摧毁火力点多么重要啊!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黄继光,会这样做吗?请你来朗读。

(生读)

师:是啊,明知道这么做,生命一定会有危险,可是黄继光却顽强地向前爬去、奋不顾身地站起来、义无反顾地扑上去。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这么做呢?

师:黄继光牺牲后,人们在他身上发现了仅存的遗物:一份是入党申请书,另一份是写给妈妈的信。(课件出示两份资料)

师:读了这两份珍贵的资料,你有什么新体会吗?

生1:我终于知道黄继光内心的力量来源于哪里了,来源于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妈妈的爱。

生2:他有一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心,以及“不立功不下战场”的决心。

…………

这样过程探究式的教学,学生沉浸于文本语境中,抓住动作细节进行品味,最后探究行为背后的力量源泉,将思维提升到综合评价的高阶思维,对英雄有了新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也避免了喊口号式感悟的形式主义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之,我们遵循课程标准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发挥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德育价值,但同时也要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在教学中落实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达到传承革命优秀传统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

[2]陈小平.让“红色精神”深植孩子的心田——统编教材一年级至三年级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J].语文教学通讯,2019(18).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