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嬗变与传播
2021-10-28张怡琳汤俪瑾
张怡琳 汤俪瑾
摘要:新时代下,绿色发展理念经历了一系列规律性的嬗变,党和国家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当前,要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就必须采取一定的传播策略和手段,打造多方合力、转变传播形式,增强全民参与度,让绿色发展理念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把绿色与发展有效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嬗变规律;实践经验;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113-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飞跃,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积极回应[1]。因此,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嬗变规律与实践经验,传播扩大其社会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嬗变规律
绿色发展理念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一蹴而就的理论成果,而是从最初生态思想的萌芽状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断摩擦调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熟理论,并呈现出一定的嬗变规律。
(一)从改造自然到协调发展
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而逐渐深入,绿色发展理念的嬗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逐渐和谐共生的过程。最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将自然看作人的对立面,希望可以克服自然灾难,改变自然环境。随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过渡到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与使用,人与自然之间不再对立,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从而得出“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的真理。绿色发展理念最终以相互促进的方式指向生态文明的实现,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共生共存。
(二)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预防
新中国成立初期,多年战争与动乱使得国内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党和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很多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不可避免。绿色思想的萌芽产生于生态的压力,目的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时期,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也就出现了。在生态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步上升。新时代下,在保证“金山银山”的同时首先确保“绿水青山”,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实现绿色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主动维护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成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三)从单一指令到全面建设
受客观条件影响,党对环境问题的初步应对措施较为单一,为应对农田灌溉和洪涝灾害而兴修水利,为应对水土流失和防风治沙而植树造林,哪里出问题就治理哪里,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因此,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把握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更加饱满的内涵,绿色发展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从依附经济社会建设到独立生态建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把社会公众利益和人民福祉放在了首位,不仅要考虑当代社会的发展,也要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纳入考虑范围,绿色理念开始融入社会建设。近年来,生态建设话语体系的不断丰富并频繁使用,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发展理念不再仅依附于其它建设,而是作为独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共同构成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经验
新中国70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实践,党和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这不仅是过往的成就,更是开辟未来绿色发展道路所要坚持的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生态观
在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嬗变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精髓,以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国情为立足点,不断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生态观。生产力是发展的决定力量,但生产力之外,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同样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为了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為了中国的发展,也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发展;不仅为了经济物质的发展,也为了安全幸福的发展[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突出了“人化自然”这一概念,在人类工业史的展开后,自然受到人类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人类未涉足的天然自然逐渐减少。同时,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依附着自然,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4]。因此,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也是我们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
(二)融合“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促进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生产,国家投入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进行绿色研发,通过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修复环境,实现生态的永续发展。绿色发展要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保证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类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有赖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保护,要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展,党和国家积极变革绿色发展理念,从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推动国际合作,加强生态交流,制定全球战略。共建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只注重自身经济发展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是独享发展,我们要调动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积极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
(三)深入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途径在于深入人民群众的意识,树立全民生态观。党和政府以推广普及绿色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在群众中的传播,形成全民生态监督网络。人民的力量无穷无尽,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参与、全面监督,绿色发展理念就难以得到真正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特点,而其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每个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社会建设相同步,更要成为一种扎根于民、成效于民的文化建设。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形成全民共识,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有效传播、培育公民正确生态观势在必行。要引导公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结合新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传播。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策略
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并不仅是通过传播行为去维护生态环境,它更强调的是对于民众思想观念的影响与改变。新时代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意味着要以人类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为本,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多样传播主体,打造多方合力
要在全社会各层次各群体达到一定的绿色传播效果,需要多个传播主体协同合作,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中心、媒体为主力,环保组织、企业等多方合力的社会传播环境。不同的传播主体应当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合适的领域实现传播的最大效能。
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作为绿色发展理念传播的掌舵人,在政务公开与信息传达的过程中,让民众及时有效地获取绿色动态,看到政府生态建设过程中的有效作为,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自身参与的积极性;而媒体作为最有力的傳播平台,具有天然广大的受众群体,要利用这一优势把握新时代下网络舆情走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为社会的普遍观念[5];落实到社会主体,环保组织和企业相对于政府来说更具有实践性,但缺乏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就需要环保组织扩大传播影响,让群众了解甚至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企业则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使绿色理念成为产品重要的附加值。
(二)丰富传播内容,转变传播形式
绿色发展理念在传播过程中,应结合各传播主体的特色,结合新时代的不同主题与真实案例,将略显枯燥的理论转换为生动的绿色议题,真正实现传播内容不仅有深度,更有广度的效果。例如,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法规,民众接触较少,敏感度较低,而这又恰好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基准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媒体传播的二次加工,提取要点、增加趣味,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接地气”,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态。
在传播信息中,文字是最基础也是最普遍的表达方式,但绿色发展理念要做到“喜闻乐见”的广泛传播,文字还远远不够。在文字的基础上,增加图片、音频、短视频的辅助,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当前,许多官方媒体通过动漫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绿色发展理念同样可以以生动的形态和多感官交互的方式进入民众视野,增强绿色发展与民众生活的信息关联度,延长传播信息的效能生命。
(三)利用新媒体,增强民众参与
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途径是改变传统的“媒体传播,民众阅读”的单向渠道,让民众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纯粹的信息获取很难对人的观念产生深刻影响,要真正让民众达到生态参与,首先应当让民众参与到绿色传播的过程中来。通过传播内容和方式的改变,激发民众对议题的思考与讨论,具体细化为投票、留言等方式,激发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讨论热情,从而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传播过程中的民众参与度。
而新媒体大力发展的今天,恰好为媒体与民众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平台。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在于网络互动的实时性。我们应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带动更多的民众进入绿色发展的网络,成为绿色发展理念传播的一分子。人们愈是深度参与到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过程当中,就会愈发对绿色发展理念身体力行,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使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其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EB/OL].阳泉新闻网,http://www.yqnews.com.cn/lt/201712/t20171224_565589.html,2017-12-24.
[2]习近平: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224/c385476-29831795.html?flag=true,2018-02-14.
[3]郭秀丽.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观念[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9(1):39-44.
[4](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95.
[5]吴启越,刘雯.新媒体视域下绿色传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9(8):77-79.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0-12-2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wk2111070006)。
作者简介:张怡琳,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汤俪瑾,女,中国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