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情为基础整合教材资源
2021-10-28张康李彩旭
张康 李彩旭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新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发展他们的学科素养。
把握认知基础,调整教学预设。建构主义强调,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作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在贴近现实的情境中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教材编者在该课中设置的情境是马丁·路德·金遇刺和美国“9·11”事件,记叙了人们在大事件发生时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当时的感受。笔者截取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和电影《911》的片段作为导入材料,然而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活跃,原来他们既不熟悉这位黑人民权领袖,也不熟悉“9·11”事件,更不理解为什么这两件事会让那么多美国人难以忘怀。在学习这一课前,袁隆平先生骤然与世长辞,整个中国沉痛哀悼。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代入情境,笔者把文章的主人公换成了袁隆平先生并提问:“你们还记得袁隆平爷爷是在哪一天去世的吗?你们还记得听到这一噩耗的时候自己在做什么吗?”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连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学生都高高地举起手想要回答。原本严肃沉闷的阅读课变成了学生积极分享的口语课,课本内容中的好词好句被学生合理地修改運用,成了他们自由表达的辅助工具。这样教学突破了文本的局限,充分锻炼了学生运用功能句型的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教材编写人员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的,而不是针对某个地区、某个班级或某个学生设计的。基于此,教师要探寻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融合点,站在学生的视角体会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分析他们在学习时容易遇到的困难,围绕教材的具体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不适用素材,优化教学活动和知识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简单操练课本对话已经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于是,笔者试图从形体、感官、情绪等方面入手,将获取知识与提升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为例,这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描述健康的词汇并且针对健康问题给出合理建议,生词多且长。课上,笔者先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英语单词,说出来以后,再带领学生思考每个身体部位对应的疾病如何表达。比如,“头head,头疼have a headache;喉咙throat,喉咙疼have a sore throat……”很快,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找到了记忆技巧——只有先掌握好重点词汇并熟练运用,才能更好地学习功能句型。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已掌握教材内的简单对话。为了始终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学生扮演病人,有的假设自己是医生,还有的当上了医疗专家,以演讲的形式呼吁大家关注健康。每名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增强了交流互动能力,获得了语用能力的提升,还对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张康,老河口市教育局;李彩旭,老河口市仙人渡中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