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以美育德
2021-10-28毛平安
毛平安
《关爱他人》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中的内容。从德育的角度来看,本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认识到积极奉献社会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从美育的角度来看,本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正反对比,知道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是美的,是需要积极学习和落实的。
一、正反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美
美育教育要从引导学生认识美开始,让学生知道哪些思想和行为是美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审美观。
为了让学生知道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美的,笔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首先,笔者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了略加改动后的教材案例:周五放学后,小鸣和妈妈约好一起去看电影,可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还不见妈妈的踪影,于是小鸣向旁边一位阿姨借手机给妈妈打电话。然后笔者设问:“这位阿姨会怎么做呢?请大家设计阿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并体会两种做法带给小鸣的不同感受。”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和内心感受,并引导学生归纳:一种情况是阿姨很热情地帮助小鸣拨打妈妈的电话,小鸣很感动,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另一种情况是阿姨拒绝借手机给小鸣,小鸣很无助,认为世界是冷漠的。最后,笔者让学生对比感悟这两种情境,认识到关爱他人能够让彼此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这种行为是善良的、美的,是值得学习和传递的。这样,就把德育和美育有效结合起来了。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其他的正反对比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
二、双管齐下,助力学生发现美
发现美是认识美的延续和递进,是美育的重要目标。发现美主要是学生能够发现和感知到生活中的各种美,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即学生知道是什么激起了自身良好的情感体验,让自身产生了美的感受。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对培养学生发现社会美(如心灵美、礼乐美、行为美、秩序美、勤劳美等)有重要作用。笔者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和“感悟生活”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发现美、感悟美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一般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编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直接选取教材提供的情境,也可以自己创设相应的情境。笔者在教学《关爱他人》时,创设了如下情境:放学后下起了大雨,小谭没有带雨伞,小邓认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帮助,于是便让小谭和自己共撑一把伞回家。然后教师让学生评价小邓的行为。从这个情境中,学生不难看出小邓的行为是关爱他人、充满爱心的行为。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他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美?你是通过什么感悟到这些美的呢?”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笔者总结:“小邓关爱他人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悟到心灵美、人格美、行为美等美感。我们是通过小邓的思想和行为感知到这些美的。”
“感悟生活”主要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一定的思考和体验,以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感悟生活的美好。一般来说,相比于创设的情境,学生实际经历过的生活体验更容易激活他们思想的火花,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对于生活实例,教师可以选取大多数学生经历过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选取实际发生但学生很少直接经历的实例,但这种实例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笔者选取的生活实例是“某日在某街头,一位黑衣老人突然摔倒,不省人事。随后,几名女孩合力将老人扶起并拨打了急救电话”。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从这些女孩关爱他人的行为中,感悟她们身上折射出的心灵美和行为美等。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励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进一步延伸,是美育的落脚点。创造美就是要将自己对美的认识转化为展现美的实践和行动,彰显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创造美的实现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知道如何创造美,二是能够将创造美付诸实践。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亲身实践”等方式激励学生创造美。
“角色扮演”一般是教师创设一种生活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感悟到所扮演角色在生活场景中的不同情感体验,从而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良的、美的,知道如何去采取行动、如何去创造美,并将这种美的行为迁移、应用于实际生活。笔者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上学,过马路时,小明看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也要过马路,他正要去扶老人时被小红拦住了。小红说:“我们要迟到了,不要管闲事。”小明郑重地说:“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怎么能不管呢?”说罢,他搀扶老人向马路对面走去。看着他们的背影,一种羞愧的情绪涌上小红心头,她顾不得多想,立马上前和小明一起扶老人过马路。事后,老人对小明和小红表达了谢意。然后,笔者组织学生扮演这个情境中的角色表演和再现这个生活场景。最后,笔者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借此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将关爱他人这种善举和美的行为落实于以后的实际生活,感化、影响更多的人。
这里所讲的“亲身实践”,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美。教师在本框授课结束时,可以设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或者放假时间,主动做一些关爱他人的事,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与交流。这类实践作业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展现真善美,传递真善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恩施市巴东县明德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