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2021-10-28戴丽玉
戴丽玉
扭转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体系以把握编者意图,切实落实语文要素,细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以此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
当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全面铺开使用时,系统地把握教材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机会。毕竟,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多数教师都是服从学校分配,被安排教哪个年级就教哪个年级。这样,教师该如何结合所教年级来研读其他年级的教材以有效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呢?
首先,要厘清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定位。这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最突出的特点,在“双线组元”的编排中,人文主题属于暗线,隐含在文本中,而语文要素属于明线,在单元页以单元导语的形式呈现,在每篇课文后用练习加以细化。对此,教师要结合具体文本,找到课文中与语文要素的对接点,并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随后在课堂教學中围绕重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进一步梳理语文要素在本册教材中与前后单元的关系,明确此前的铺垫情形,以确定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重复此前的教学内容而使学生“吃不饱”;再看后续单元中进一步的学习要求,以权衡本单元该语文要素学习的程度,不可因超越教学范围而使学生“吃不了”。最后,语文要素的学习还有更长线的安排,如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提问、批注等,这需要教师从更多年级、学段去进行梳理。以复述课文内容为例,教材所安排的训练具有系统性:从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同要求的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
二、品读课文的文字魅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和把握课文大意,再逐段进行细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总结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疲倦的心理,进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后,教师要以语文要素的训练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语文要素的对接点——典型的句式、关键的语段,进行品读,开展适宜的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桂花雨》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课文中的对接点就是“桂花带给‘我的美好回忆里所蕴含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桂花带给“我”的美好回忆有哪些,在圈画相关语句时,引导学生读出这些句子中应有的感情,从整体上初步形成对作者思乡之情的把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表达感情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而且包含了作者对与桂花有关的童年美好的生活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样,学生在品读课文中特有的词句时,就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的自学能力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而且体现在课外学习之中。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安排,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批注习惯等,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
提问意识的培养,可以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安排的提问策略单元的学习进行,但又不能只依靠提问策略单元进行。在此之前,教师在教学低年级时,就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向教师或同伴请教的习惯。当学生学习了提问的一些基本方法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统领整个教学的主问题等。
批注习惯的培养,可以与资料的收集、运用结合在一起进行。虽然说二者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不是安排在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中,但是在语文学习之中,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很重要,既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