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说主题理解的多元性

2021-10-28蔡征勇

江西教育C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婶郑振铎多元性

蔡征勇

在《猫》一文中,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家中三次养猫的经历,以人道主义情怀关爱弱小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在该课的教学点评中,有的教师提出此文的主题只有一个,即我们要关爱动物,要付出无条件的爱;有的教师解读角度不同,提到要由物及人,对弱小者抱以同情。由此可见,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具有多元性,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此,笔者以郑振铎的《猫》为例,谈一谈小说主题理解的多元性。

一、 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有体裁意识

《猫》是郑振铎先生早期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此文虽只写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重点看似在猫,但小说的出场人物还有“我、三妹、妻子、母亲、二妹、李嫂、张婶”,这些人物成为挖掘小说主题的突破口。其中,三妹虽然是全家最喜欢猫的人,但是与“我”爱猫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有条件的爱。小说中有没有不带功利性、无条件爱猫的人呢?有,那就是张婶。张婶是家里的下人,属于社会底层,她与“我”和三妹不同的是,她对猫的关心最显纯粹而无杂念,对生命的尊重没有附带任何条件。然而她的遭遇却与第三只猫最相似,她被妻子埋怨没有照顾好芙蓉鸟,从文中可知,芙蓉鸟被外来的黑猫咬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可面对责备、冤枉,张婶只能“默默无言”,揭示了她同第三只猫相同的弱者地位。作家由猫及人,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弱者的践踏和漠视,折射出作者内心那份深藏多年的隐痛,也彰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自我觉醒、自我剖析的精神。因此,笔者认为把主题定位在表面的关爱动物显然是片面的。

二、 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有教材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以本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他们只抓住单元提示中的“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相处”这点,认为“教材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教材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凡是教材上写的都是真理”。他们没有在教学中进行教材的深挖和突破,缺乏对教材的活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的解读应具有开放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悟、反思,多角度解析小说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很多专家常拿某些人的话当“棍子”,把它們奉为真理,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做法。在理解小说主题时,教师应该允许“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教材的窠臼。只要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应该去实践。

三、 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有背景意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表示我们对时代的关注,彰显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全集写于1925年至1927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一切旧思想、旧传统通通败下阵来,封建观念加速瓦解。《家庭的故事》在其总体上是悲剧性的,至于《猫》这篇,所写的却不是人的悲剧,而是猫的悲剧,但它不止于唤起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还意图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特别是旧式家庭中人的悲剧故事的联想。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弱小者总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却无法逃脱,成为悲剧的必然,而第三只猫的悲剧其实就是弱小者的悲剧化身。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作家对时代精神的外延,在分析这些小说的主题时,教师不仅要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还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带领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较高的层面把握小说的主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张婶郑振铎多元性
十二点钟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不过是口误
郑振铎炒股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看海
你也轻点声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传统中国画重彩材料的多元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