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
2021-10-28马明德
马明德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普外科,青海海东 811100)
腹部脏器主要为消化类器官,因此在进行腹部手术的过程中会增加胆道和肠道的感染概率,同时也会诱发切口感染的发生。如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切口感染不仅可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严重者可诱发患者周身性炎症感染而导致多器官发生衰竭,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腹部外科手术过程中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相对较多,如肥胖、糖尿病、手术的时间、切口类型等,不同危险因素均会对患者的切口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1]。故应对造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高重视程度,在围手术期间对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促进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后续处理对策,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将23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179例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切口感染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满足其中任何一项即可判定为手术切口感染:①患者术后切口出现了红肿热痛的症状;②患者的手术切口有明显的分泌物产生,并且体温高于38 ℃,深部切口可以引流出脓性液体;③对患者切口的脓性液体进行细菌检测分析,结果为阳性。纳入标准:感染组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符合腹部外科手术的相关指征者;术前未发生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症状者等。排除标准: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者;临床资料不全者等。研究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下 实施。
1.2 方法①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部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围手术期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糖尿病、术前备皮完成距手术开始时间等。②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③对感染组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分析,利用无菌试管将患者发生切口感染部位的脓液、分泌物等用无菌注射器抽出,送至细菌培养室进行检测,对患者切口感染部位的细菌培养和菌种的鉴定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Ⅲ型切口、围手术期未合理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手术时间、术前备皮完成距手术开始时间均显著长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影响腹部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抗生素药物的使用、Ⅲ型切口、手术时间、糖尿病、术前备皮完成距手术开始时间均为腹部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4.284、4.289、3.773、6.841、4.150,均P<0.05),见表2。
表2 腹部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对23例感染组患者切口分泌口进行实验室病菌检测,共检测出5种病原菌,共28株,其中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占比最高,为42.86%,高于其他种类病原菌的感染率,见表3。
表3 感染组患者病原菌种类分布情况
3 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切口感染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多器官脏器衰竭。针对切口感染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院内的医护工作人员应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予以重点关注,并在围手术期间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性措施,防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降低患者的感 染率。
本研究中通过对腹部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诱发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①Ⅲ型切口。手术切口类型不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显示,Ⅱ、Ⅲ型切口的感染率高于Ⅰ型切口感染率,尤其是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可达20%~30%[4]。Ⅲ型切口主要为胃肠道手术,术中胃肠道内容物或者腹腔脓性渗出液很容易污染切口,导致切口感染。因此在进行肠道类手术需要使用Ⅲ型切口时,应对患者的皮肤做好保护,保证手术区域处于无菌状态,避免因胃肠道内容物与腹腔内的液体渗出进而对切口造成污染,导致切口感染率的发生。若患者为胃肠道的择期手术应在术前对患者的胃肠道做好准备,包括禁食、服用缓泻剂清空胃肠内容物等,可以有效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5]。如发生切口感染时应及时检测切口感染的病菌类型,并采用对症疗法进行治疗。②术前备皮完成距手术开始时间。因手术需要在术前患者进行备皮,而备皮过程中由于毛发的剔除会引发皮肤上皮细胞的损害使微生物得以繁殖,如备皮与手术的间隔较长则会使微生物的繁殖相对较多,进而引发切口感染。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与医护人员取得良好的配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有备皮需要的手术应尽量在术前的30 min以内进行备皮,并严格保证备皮区域皮肤完好以抵抗外界细菌的侵袭[6]。③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在手术前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术中或术后发生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细胞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中探究了病原菌分布情况,对发生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雷伯菌的感染患者例数相对较多,对该类病菌临床上通常使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与阳性菌具有强大杀灭功能的抗菌谱广和起效快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或头孢类等抗生素,对预防手术腹部切口感染有较好的效果。如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或暴露在外的手术切口较小,则可以考虑降低使用抗生素的周期与剂量,保证抗生素的使用符合病情的需要[7]。④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久,则暴露在空气中的伤口时间越长,加之环境影响,会对患者的切口感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尽量与医护人员取得良好的配合以减少手术时间。⑤糖尿病。由于糖尿病自身对伤口愈合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加之血糖浓度高会为细菌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温床,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基于此种情况医护人员应对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予以积极的降糖治疗,保证患者手术期间与术后的血糖在正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8]。
对于预防患者腹部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是当前外科医学工作者重点讨论的课题,经过上述研究总结出了引起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的危险因素,结合围手术期的各种方法制定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相关对策。①术前预防措施:手术室护理人员应每天对手术室进行定时通风、消毒及灭菌,保证手术室环境符合手术要求,温度适宜,可以对患者进行手术,与此同时应积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病情变化、年龄及手术方案等,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随时调整手术方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且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手术,以降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②术中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应充分对手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按照手术室无菌要求穿脱隔离衣与戴手套。严格按照手术流程进行手术,术中避免人员流动增加感染发生的概率。在手术过程中被腹膜等脏器污染的一次性纱布或用品应积极予以更换,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的量和性状以确保负压引流的主动性,避免因引流逆行而发生术后切口感染。③术后预防措施:首先术后应仔细检查患者手术切口情况,是否有渗血、渗液的产生,注意加强对患者切口的护理;若患者切口有引流管置入时应该对引流管加强护理,保持无菌状态,如无引流液引出尽早拔管,减少切口感染;术后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以增强自身抵抗力降低术后感染。而针对特殊饮食的患者因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因饮食问题而增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 可能[9-10]。
综上,Ⅲ型切口、术前备皮完成距手术开始时间、围手术期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手术时间、糖尿病均为导致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切实加强对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的干预,在围手术期间对患者做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工作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治疗,使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