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2021-10-28谌河琴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联合体患侧冲击波

谌河琴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 疼痛康复科,贵州 毕节 5517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其发病可能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有关,表现为肩痛、手肿和疼痛(被动屈曲手指时尤为剧烈)、皮温上升,手肿消退后手部肌肉逐渐萎缩,严重者可出现挛缩畸形。脑卒中后SHS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在引进体外冲击波之前,对此类患者通常采取Maitland手法联合中药熏蒸局部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由于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及痉挛较重时,局部手法治疗效果有限,且患者在手法治疗时常因肩部剧烈疼痛无法耐受。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SHS患者,探讨该治疗方案对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后SHS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肩关节和手部疼痛、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治疗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5~76岁,平均(63.15±6.76)岁,病程20~120 d,平均(48.24±9.21)d;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8~82岁,平均(64.29±10.06)岁,病程25~110 d,平均(49.22±10.20)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Maitland手法联合中药熏蒸局部治疗,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即4周。

1.2.2治疗组 接受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针刺选取极泉(患侧)、尺泽 (患侧)、肩髃(患侧)、合谷(患侧)、上八邪(患侧)、阿是穴(患侧),针刺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即4周。体外冲击波具体操作:患者采用正确的卧位或坐位姿势,使肩部充分暴露;通过肩部体格检查对痛点进行标记,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将治疗头紧贴患者痛处,以触痛点为中心作为治疗点(避开血管和重要神经),调整冲击波的频率,治疗压力1~1.5 bar(1 bar =100 kPa),频率 8~10 Hz(需结合患者的耐受度),探头15 mm,冲击治疗2 000次,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即4周。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或患肢活动功能改善情况制定疗效评估标准。显效:肩关节和手部肿胀、疼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活动范围。有效:肩关节和手部肿胀消失,疼痛缓解,活动功能部分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受限。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3.2肢体活动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估患者患侧上肢活动功能情况,评分越高表示肢体活动功能越好。

1.3.3生活质量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3.4关节疼痛程度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侧关节疼痛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0%(13/20);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19/2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

2.2 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及VAS评分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SS-QOL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SHS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脑卒中发生后1~3个月内容易出现,是脑卒中引起的肩关节和手部的连带性疾病,出现局部疼痛、水肿等症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研究认为,SHS发病可能是脑卒中后大脑动脉血管损伤,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痉挛和肩关节局部损伤,继而出现相关症状[1]。由于活动功能受限,肢体疼痛,SHS患者生活质量普遍较差。目前,治疗SHS主要采取口服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虽能暂时缓解肿胀和疼痛症状,但不能根本解决患者痛苦。常见的口服药物以非甾体类药物为主,仅可发挥抗炎止痛作用,无法较好改善肢体功能,且长期服用可对消化道造成损伤[2]。

针刺治疗是传统中国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脑卒中在中医称之为中风,中医理论的病机主要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者血溢脉外。针刺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整阴阳,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对于脑卒中后SHS的治疗效果确切[3]。本研究以“近治作用”及“循经脉取穴”为原则主要选取局部腧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取患侧上肢主要腧穴以及“以痛为腧”的阿是穴,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SHS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得到较大改善。这说明,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SHS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可使血液黏度下降,从而使血液流速加快,有利于病变部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有效建立侧支循环,促进大脑皮层和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而有效改善脑卒中后SHS症状[4]。体外冲击波缓解疼痛可能与以下生物学效应有关:(1)组织损伤修复重建作用;(2)组织粘连松解作用;(3)扩张血管和血管再生作用;(4)镇痛及神经末梢封闭作用;(5)高密度组织裂解作用;(6)炎症及感染控制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SHS能有效改善患者患侧上肢功能,减轻患者肩部疼痛程度,改善关节肿胀情况,创伤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联合体患侧冲击波
EPC总承包模式下联合体合作体系构建
爆炸切割冲击波防护仿真研究
更 正
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宁波党建联合体创新基层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