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南京殷巷石锁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1-10-28杨少雄

武术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石锁民族传统

孙 蛟 杨少雄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州 350117

“民族传统体育”是针对“西方竞技体育”这个“他者”提出来的,[1]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粘合剂,它经历了五千多年岁月洗涤,并于“文化自觉”[2]中沉淀下来。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保留了传统成分,也融入了许多创造性成分,从而“从根本上适应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3]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折射出民族内心记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不同载体得以发展,在满足特定社会需求时,成为维系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涵盖传统体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体育活动,这个过程中可以深刻感觉到民族历史气息,基于传统文化,切合时代发展,通过多样形式与路径进行传承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成果与人类共享。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大省,江苏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较好,其石锁文化更是远外闻名。石锁源于隋唐军队训练,为造就士兵强健的身体素质,统治者推崇以此训练,慢慢这种练习方式也渗透至民间,并演化为老少皆宜的技巧性与健身性的休闲竞技运动,虽然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对民间石锁百般阻挠,但石锁运动并没有中断,而是稳步发展并延续至今。

1 南京殷巷石锁的发展探究

二十世纪初,我国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4]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大力挖掘本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沉溺多年的殷巷石锁又得以兴盛起来。在党和政府重视与关心下,以王道泉为首的艺人们不仅成立了南京殷巷石锁协会,而且渗透至龙都与东善桥等地,并与上海、无锡与常州等众多石锁协会与参与者深入交流,共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手艺技法精湛的传承人还得到了政府领导和国外友人的赞赏与青睐。

1.1 南京殷巷石锁的历史渊源

自对举石器有记载以来,玩石锁、石担已有近千年历史,[5]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为了满足生产劳作和迎合人的休闲娱乐,先人们开始练习石器,后来主要用于军队训练士兵,而真正现代石锁雏形源自唐代,盛行清末民初时期。石锁文化在江苏分布广泛,南京江宁石锁、无锡宜兴石锁和泰州姜堰石锁都是典型代表,其中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殷巷石锁最负盛名。“六朝古都”著称的金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气息浓厚,石锁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唐朝开创武举制后,民间习武文化传播开来,那时南京人就开始用石锁(或又称石担子)练习臂力。到了宋朝,南京人摸索出简单的石锁技法,逐渐形成抓举和旋转类石锁技法,使殷巷石锁的技巧性功能得到发展。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使得城内外习武之风浓厚,石锁文化愈发成熟。清朝之后,虽然南京城区位优势减弱,但练习石锁的人数并没有因为统治者撤离驻军而明显下降,此时石锁运动已经成为当地人增强体魄的民风民俗,不仅如此,以举石锁为武考项目之一的制度,促成了南京殷巷石锁基本套路的形成,使其具备欣赏价值。到了民国,社会动乱不断,石锁成了殷巷人卖艺求生的手段,许多手艺高超的艺人开馆收徒,传承传统技艺,慢慢演变成今天的殷巷石锁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殷巷人在农闲或节庆,都有玩弄石锁的习惯,或是一人独乐,或是全家一起,更有甚者在村头空地搭台比试。2004年,南京江宁体委正式宣布江宁区石锁协会成立,使南京殷巷石锁文化发扬光大。

1.2 南京殷巷石锁的价值表现

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适应中定位自身运动特点,从宏观角度探讨,其发展已然达到某种“应然状态”。[6]殷巷石锁运动是健身、娱乐与休闲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花样众多、把式新颖,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追捧,利于社区与乡间推广,不仅可作为表演赛事,也是竞技赛场的热门项目,被党和国家纳入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中国式摔跤”[7]的美誉。经常参与殷巷石锁练习,既能达到强身健骨的目的,又可充实业余文化生活,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还体现在:(1)壮内强外,增进健康。石锁这种健身项目,简单实用,满足各种人群需求。在参与者操练过程中,全身肌肉协调配和,长期系统练习可以壮大腿、腰、背,尤其是手臂力量,技能习练能提高人的反应能力,又能抵御伤风感冒等常见症状。(2)继承民俗,传承文化。殷巷石锁由来已久,千百年演化中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石锁套路技法名称与传统文化相切合,老锁身上的花饰纹路映照出“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传统民俗的良好保留,也是石锁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3)愉悦人心,冲击视觉。殷巷石锁套路变化多端,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是人、石与自然的融合,是力、美与健相互交织,练习者即可愉悦自身,又可为观赏者带来视觉冲击,使人在娱乐氛围中情感得到表达。

表 1 南京殷巷石锁的技法分类

1.3 南京殷巷石锁的技法分类

石锁是我国传统健身器材,外形近于古代门栓与橱窗上的锁具,以青石、大理石与花岗石加工而成,故称为石锁,正方形与矩形为主,月牙形与圆形较为少见。原材料质量决定石锁使用年限,品质优良的石锁可以用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石锁由锁门、锁簧、锁面与锁门四部分组成,按重量划分,大锁为40kg以上,小锁为20到40kg,5至20kg则称为花锁。俗话说“大锁练力,小锁练技,花锁练艺”。[8]

石锁功隶属强外功法,有阳刚之势。殷巷石锁的举法有抓举、提举与摆举,抛法含正抛、反抛、背抛与跨抛,接法包括指接、掌接、膀接等,其技法特点以单个技术动作为主,各花样动作间没有直接联系,但练习者可以把一些动作编织成组合用于健身。根据各技法共性特点,可以把殷巷石锁划分为:提举类、抛接类与旋转类三种技法,可分为92种石锁技法,如今较为常见有30多种。

提举动作较为简单,适合初学的人员。力量性的提举动作可以让练习者初步了解石锁的技法特点,以便后期习练更难的动作。抛接技术较提举技术更难掌握,参与者需要独自或多人(一般为两人)通过甩、抛、扔与旋等动作将石锁在空中达到一定高度,再接住或者连续重复动作,不仅需要勇气与胆量,更需练习者手眼身步紧密配合。殷巷石锁发展中,共有三十余种抛接动作,给历位参与者十足新鲜感。旋转类动作是殷巷石锁中最具观赏性的动作,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法,练习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重量和形状的石锁进行约两分钟的演练,一般为矩形样小锁(20至40kg),将旋转动作配合抛接与提举,给欣赏者以视觉强烈冲击,是石锁爱好者比试技艺的主要形式。千百年来,殷巷石锁技法不断丰富与革新,石锁人将动作摸索整编,推论出“抓、接、推、抛、举”五字技法和“高、飘、正、稳、活”五字真言。

1.4 南京殷巷石锁的参与人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但它更属于特定群体,[5]石锁虽然普及度不高,但它以独特技术吸引一批特定人群。作为基层文化的殷巷石锁,是平民百姓所参与的运动,并且石锁运动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力量素质,所以以男性居多。根据数据显示,中老年人数占据明显优势,而较低的文化程度是殷巷石锁一大特点,从职业分布上看,以一、二产业居多,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参半,作为草根文化的石锁运动符合其的休闲娱乐与健身需求。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的运动时长有所减少,即便是选择运动,也相对选择健身房、瑜伽馆,或是广场舞健身,这就造成了殷巷石锁参与人逐年下滑、趋向消亡的情况。

2 南京殷巷石锁的保护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由于地区相对独立性,才形成丰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基于社会发展和精神追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需要广大群众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觉”,[6]在历位能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殷巷石锁历经了萌生、革新、发展与再创造,最终形成了当地人所喜爱与具备传统文化的技术体系。在了解殷巷石锁的价值特点后,就应该遵循相应原则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受到科学指导。

2.1 追本溯源原则:深入挖掘,构建结实本真理论

民族传统体育深刻反映了普罗大众的日常需求,是真正意义上与生活关系密切、充满朝气、确有内涵的大众活动,究其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折射的是框定区域、历史背景下大众生产劳作与休闲娱乐,每个人都可以在运动中找寻自身定位。中国传统社会包涵乡土情结,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也是照耀在劳作的民风下。乡民以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劳作智慧创造了各样传统体育用品,不仅丰富自身休闲娱乐生活、锻炼自身动手能力,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追本溯源性原则指在保护殷巷石锁运动中坚持客观公正,不弄虚作假,对于殷巷石锁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确保返璞归真,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的、完整的保留下去。殷巷石锁以肢体动为符号,身体动作的规范标准、赛事表演的规则尺度、活动组织的周密程度都是衡量是否符合追本溯源性原则的标准。只有规范好这些才能成为独创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共识。

2.2 持续跟进原则:提高管控,优化政府调控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持续跟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应该长时间、系统性地推进工作。面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岌岌可危,更应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稳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殷巷石锁技术动作丰富多彩,对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需要完整的逻辑体系,涵盖整理、上报、分析、审核、定性、实施与跟进保护等措施,因此对于殷巷石锁运动的保护,必须坚持持续跟进性原则,有关文化部门需要长期系统性的工作,以传承文化、挖掘历史、发扬继承的意识追求大众共同利益,科学开展文化继承工作。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需要社会人士的协调配合,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使社会各阶层明白自己的使命与任务,殷巷石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2.3 主体活化原则:整合资源,提升传承人的扶持

民族体育的独特性还体现在非物质与主体活化层面,新时期如何实现整体发展与协调统一是实现传统体育代际传承的关键所在。进入现代社会前,传统体育表演者社会名望很低,不但在法律上施行“内群婚配”,而且相关人员“步入此门,今世难改”,这样的背景下,虽然维护了从业人员的稳定经营,但给从业者造成了很大伤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经济不景气,居民的休闲娱乐依然较为匮乏,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也是岌岌可危。改革开放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现代体育浪潮的兴起,使得年轻一代开始疏远本应所继承的运动项目,这就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尴尬与危机,后来国家非遗运动兴起,尴尬之境的民族传统体育再现生机。殷巷石锁于民族文化中孕育,文化现象的生产者与作用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生存与发展,[11]需要传承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来推进石锁运动,基此,占有石锁技能与文化的人占据殷巷石锁核心地位,保持相对“封闭空间”使石锁传承人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营造“开放空间”方便传承人与大众进行交流与传播。石锁这项动态的身体语言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社会应给予特殊手艺的群体以资金、政策扶持与社会地位,创造优越的氛围来通过传承主体传授石锁文化给更多的人。

2.4 整体视角原则:大局观念,人与环境协调共生

民族传统体育萌生于自然环境中,并依托自然环境发展。我国拥有广阔的疆域面积,各地区地势地貌相差甚远,各民族在自我范围内发展出独特风格的传统体育运动,自然景观与民族民风的结合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特性,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立足乡土、扎根乡土”,使二者衍生出良好的共生性。无数单个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性,这些文化现象与传承人、生态环境关系紧密,故整体视角性原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内容与外部表现都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这之中,文化传承主体的意义无可厚非,作为殷巷石锁载体应当首先得到重视,只有使其处于稳定环境中,才能发挥文化传承中应有价值。殷巷石锁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政策制度与民风民俗等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本地社会价值导向、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把控。

2.5 全民参与原则:服务于民,搭建全民交流平台

基于群众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产生了多民族不同形式、异样风格的体育活动。各民族在活动发展过程中,经历萌发、维护、革新等阶段,漫长的发展演变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稳定的健身性,博得众多人群的认可与参与,在传播与传承中形成结实群众基础。而作为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项目,积淀了民族文化特性,成了人民日常进行锻炼身体的主要内容。人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用明显,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项体育运动需要全民关注与互动,只有唤起全民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提高人们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敬仰与珍重。当下,对于殷巷石锁的认识还达不到促其良性发展的程度,有关期刊图书、电视报纸报道微乎其微,无法营造出利于全民参与石锁运动的氛围。基此,有关文化部门理应加强民众石锁文化学习与宣传,在民间或学校组织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运动,引导群体对于石锁运动自觉意识。

2.6 信息整编原则:革新保护,恰当结合科技手段

信息的价值体现在传播,通过现代化媒介手段,将已经掌握的信息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工处理,例如建立档案、整合图片等方式,避免传统形式上言传身教的继承模式,而是向数字化信息保存的方向迈进,将所针对的文化资源复原转换成具有共享性的资源形式,把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迅速、科学、完善的整编与汇总,为社会机关部门与大众人群提供资源参考。通过信息库的建立将各信息资源加以联通,以便弥补传承人说教的局限性,通过当代技术手法,将殷巷石锁的技术、器材、套路名称与比赛规则等进行记录保留,使殷巷石锁积累更为广大的信息资源,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南京殷巷石锁的传承

构架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源远流长,最终目的是传统文化宣扬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是“应然”到“必然”的过程,正因有着历史的文化底蕴,所以将推动社会进步与传承二者结合。从传统文化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推进,究其关键是要着眼于功能性发展,切合人本主义发展观,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交相呼应,于新时代下构建发展脉络,使得今后的延续造福于亿万同胞。传承是指文化现象或行为模式的再延续,民族传统体育是连接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它的传承载体良多,主要传承方式为民间民俗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两种。一直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的“重文轻武”时期主要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学校不注重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是一味追求文化水平,群众自发形成的民间活动就成了殷巷石锁的另一种传承途径。

3.1 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传承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现代化社区生活取代从前乡村,殷巷石锁的传播途径不同以往传统武术高度血源性与依赖性的家族传播方式,更多作为居民休闲假期打发时间的娱乐手段,不同传统民族传统体育的师徒传承,殷巷石锁的参与者大多亦师亦友,以石锁协会为单位,开放式、流动性形式下交流与学习。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础工程,如今,全民健身已经引领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而殷巷石锁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明确自身定位,谋求发展空间,形成以人民大众为基础的民间传承发展路线。国家政策环境给殷巷石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殷巷石锁在民间传承中所遭遇的问题,当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国民体质持续下降与传统文化受西方竞技体育冲击等问题,需要项目齐全、功能完备的殷巷石锁加快价值体系的建设,熔铸成迎合大众的传统体育。

3.2 展现普遍意义的学校传承

学校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将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技法体系、历史背景等系统地、完备地挖掘出来交流传播。相比民间传承,学校传承有其独特优势,比如传播对象的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较高,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思想,并且习练人都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主动将先进思想与社会潮流同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挥创新意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由于殷巷石锁在整个江苏乃至全国有较高影响力,周边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相关社团、组建运动训练队和撰写学术论文。通过学校教育使得未来的社会精英,了解和接纳殷巷石锁运动,进而促进石锁发展与弘扬。殷巷石锁蕴涵浓烈民族文化气息,健身性、表演性功能突出,对场地要求不高,是推动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必要政策扶持,重视和鼓励殷巷石锁在校园的课程与活动建设。

4 拓宽渠道,稳步推进南京殷巷石锁的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不仅需要自身体系的建设,还得多与外界进行交流比赛。拓宽民族文化的交流空间,寻求多元发展路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土文化兴盛,使得区域文化成果做到人类共享。除了传统的教育途径外,诸如商务汇演、竞技赛事、晚会表演与学术交流等路径十分丰富。在这之中,教育可谓最具规模和效益的传播媒介,而体育赛事在促进文化交流上也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南京殷巷石锁与本市其他石锁协会常有往来,联合举行竞赛,经常参加苏南、苏中的石锁比赛交流,通过提升石锁竞赛的规模与频率来促进石锁的传播。科技的发达也为石锁文化的走出去提供了十足便利,随着网络、电视、报纸与书籍等相关媒体的记录报道,构建出石锁运动对外交流的坚实基础。石锁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在整体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时,只有将其看作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从“玩物”层面转变为“器物”层面,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石锁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石锁玩出新花样
玩石锁,我们是认真的!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少林传统石锁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