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阈下中国武术短兵的困境与突破
——以日本剑道为参照

2021-10-28王利春覃明路唐元超

武术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护具他者格斗

王利春 覃明路 唐元超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2.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1 前言

“他者”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视角之一。日本武道的发展有其独到和可取之处。武道是日本诸武技的统称,形成了徒手、短兵、长兵、远兵的四维整体。徒手技艺为世人所熟知的柔道、空手道、相扑;短兵技艺为剑道、杖道、居合、刺枪术;长兵技艺为薙刀、长枪;远兵技艺有弓道等。其中,剑道广泛应用于日本军警系统和社会治安领域,并以身心皆修的完善体系于世界范围内获得稳定发展。剑道为中国武术短兵审视自我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清晰的“他者”视角。

2 日本剑道

剑道是以竹刀推演武士刀,依托武士刀技击特点发展起来的短兵项目。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其兵器分为木刀和竹刀。木刀是武士刀“形”的表现,除制作材料不同外,外形与武士刀无异。武士刀有打刀和肋差两种形制,打刀为长刀,肋差为短刀。因此木刀也分为长刀和短刀。剑道民族特点突显,护具和服装也是由日本传统器物演变而来。剑道服庄重大方、形制统一,非常具有民族服饰特点,主要有深蓝色和白色两种。

剑道的格斗姿势称为“构”,包括上段构、中段构、下段构、斜肋构、八相构五种。明代何良臣《阵纪》云:“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矣。”体现了剑道简洁、实用、凶狠的特点。

剑道有言:“一眼、二足、三胆、四力”,剑道中的“足”指的就是步法,“眼”指的是对敌意图的识别。换言之,和对手抗衡过程中,一旦出现战机,迅捷的步法立刻配合凌厉的打击实施进攻。

3 “他者”比对下中国武术短兵现存困境

论及中国武术短兵现状,戴小平概括为:“规则不统一、打法不统一、护具不统一、兵器不统一、模式不统一”。[1]

3.1 短兵兵器

中国武术短兵兵器形制不尽相同,主要由身、护手盘、柄三大部位组成。《武术短兵竞赛规则(2015年修订版 )》(以下简称“规则”)指定规格为:“身长80cm,柄长20cm,全长100cm;护手盘的厚度为1cm;短兵的总重:男选手用 500克,女选手用400克。短兵身直径为3cm,短兵身梢节的3厘米为缓冲软垫。”制作材料上,兵器分为内芯和表皮两大部分。内芯由PVC或其他弹性管作为芯体,芯体包裹海棉,外加皮革作为表皮,总体更像是“海棉棒”。武术短兵竞赛中分为红(白)、蓝(黑)双方,配合护具颜色,短兵表皮也分别由红(白)、蓝(黑)双色构成,以便于区别双方运动员。除规则指定的规格外,也有其他形制的短兵,如:广东佛山南海体育总会的充气式短兵、暨南大学的玻璃钢管海绵皮革套式短兵等。

3.2 短兵护具与服装

短兵护具的研发起步较晚,“1928年民国军中和中央国术馆见识到了强于实战的日本剑道后,才开始学习短兵实战和研制防具”。[2]可见,早年短兵护具借鉴了剑道护具的形式。当下短兵试点以散打、跆拳道护具作为短兵护具;也有仿古代士兵盔甲样式制作护具……。护具形式不一的部分原因与兵器形制直接相关—“海绵棒式”“充气式”短兵打击力度有限,短兵试点开展过程中干脆除了头盔,不戴带其他部位护具。《规则》规定将软皮革、海绵、帆布、硬牛皮条作为护具主要材料,分为蓝、红两色,以区别双方。主要包含:护头、护身、护手、护裆、护腿。尽管短兵护具组成齐全,但一直未能融合民族元素,形成文化特色,整体卡通感较强,留有散打、跆拳道护具的影子。短兵服装代表着短兵形象,同时也作为护具内衬,目前还未开发出制式统一、特色鲜明的训练、比赛常服配合护具穿戴。

3.3 短兵技术体系

3.3.1 格斗姿势

中国武术短兵常见格斗姿势以单手持兵为主,受“左撇子”和“右撇子”习惯影响,分为“正架”和“反架”。正架为右腿在前,右手持兵;反架为左腿在前,左手持兵。目视前方,持兵于体前,非持兵手置于体后,膝关节自然弯曲,后脚跟微抬起。

图1 不同的武术短兵格斗姿势

中国武术短兵至今还没未形成合乎攻防的格斗姿势。“它(短兵格斗姿势)关系到项目形象和规范程度的问题”,戴小平道,“当场裁喊‘预备’口令时,各队运动员“基本实战姿势”的站法五花八门,显然对短兵进入正式比赛,步入规范运动项目是不利的”。[3]

3.3.2 打击技法

民国时期,张之江等人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将短兵定义为:“中国武术刀、剑、锏的总称”。实际上,十八般兵器中,刀、剑、铖、钩、鞭、锏都属于短兵之列。中国武术短兵广义上具有多种短兵技法糅合的特点,总体可以从刀、剑、锏等短兵技法中管窥一二[4]。短兵有着丰富的招法,剑术有刺、挂、撩、点、劈、崩、截、剪腕花八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法;刀术有缠头、裹脑、背花、劈、斩、挂、云、扎、八种具有代表性技法。锏是钝型兵器,以抽打或砸击为主要技法。中国武术短兵比赛对抗中,以刺、劈、点、崩、斩、砍、扫、按、撩、挑为高频技法。

3.3.3 步法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可见步法对于武技的重要意义。灵活的步法是对抗制胜的关键,短兵步法有抢、进、退、闪、跳、垫、提、收等步法。抢步是大弓步长距离攻击的步法;进步和退步用于攻防控制距离;闪步作用为避开对手正面打击;跳步用于短距离快速接近对手;垫步为后脚超越前脚实施超长距离打击;提步指前腿提膝躲避对手攻击下盘;收步是前脚向后脚靠拢,将身体暂时后移躲闪打击。实战最常运用的是抢步和退步。

3.3.4 理念

“打点获胜”规则导向下,短兵在理念层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进攻和拼打意图。某种程度上,中国武术短兵的对抗过程更为激烈。“真刀意识”是短兵之魂。中国武术短兵由于手持海绵棒式兵器,缺乏真刀意识,互抽互打过程表现出“被海绵棒击中也无所谓”的心理。同时,缺乏“刀筋”意识和“刀刃锋利”的敬畏,有效打击表现不足,尽管击中却客观上无法分辨“有意击中”或“无意击中”。技术体系缺少退击技法是短兵在理念层面最大的缺陷,亦是短兵比赛中场裁频频喊“停”,使比赛进程和对抗中断的直接因素。正是如此,才导致出现研究者们提出的“短兵缺乏观赏性”的现象。退击意味着一击发出而打击无效时双方贴靠防守,在贴靠中寻找破绽再次进行打击,这是退击存在的必要性。而短兵技术体系,人为地使退击技成为空白、打击连续性断层,在比赛中双方一旦贴靠则需要通过裁判喊停,使双方人为分开,再一次重新进入对抗。短兵比赛中,喊停之声不绝于耳。反观剑道对抗,除了有效得本,裁判举旗停止外,比赛始终处于连续状态,直接决出胜负。为了进行新一轮攻击,剑士采用体碰或退击技自行战术分开,双方从气势、心理、技术三方面进行抗衡。

4 中国武术短兵革新路径

4.1 研发兵器

毫无疑问,兵器会影响技击的发挥,进一步影响整个项目的发展进程。兵器的改进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形制外观,二是特色定位,三是坚实程度。首先,中国武术短兵兵器形制、材质不统一问题存在已久,因而兵器的坚固性、耐用性得不到保证。戴小平教授对2016年首届全国武术短兵比赛研究发现,“整个比赛中,男子运动员的兵器总共备用60根,就断了50根。大级别比赛中,达到(一场比赛)断5根兵器的记录。在最后决赛阶段,为怕兵器折断影响比赛进程,还专门准备了其他兵器做备份。”兵器如此脆弱,研发需求迫在眉捷。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不易折、耐劈砍的短兵产品,但韧性有余而刚性不足。不易折断,但易弯曲,从而不利于刺击技术发挥。武技中直线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速度快、易隐蔽、可攻可守。剑道中,刺击技被称作为“终极之技”,有着强大的攻击性和威慑力。而当前短兵产品的性能使中国武术短兵在技击打法上无法发挥“刺”的强大威慑。其次,从形制和材质上,中国武术短兵多采用内部PVC管外裹皮革或海棉填充的形式,使兵器整体成为“圆柱形海棉棒”,尖和刃背模糊、难辨刀剑,且外形颜色鲜艳,兵器主体文字、花纹装饰过多,卡通感太强,失去了兵器特色,更适合幼儿游戏,不利于项目推广。无特色则无魂,也就失去了武者的敬重。兵器定位和形制尤为重要。兵器定位确立了,自然与兵器相应的技击技术、技击风格、技击理念也就确立了。

4.2 定位技法

中国武术短兵相沿久矣,兵器种类和技法丰富既是优势所在,也是劣势所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短兵对器械定位模糊,非刀、非剑、非锏、非钩,既没有突出“刀如猛虎”的特点,表现“刀筋”理念;也没有着重“剑如飞凤”的灵动,体现以巧制胜;更没有体现钩的粘连黏随。多数实战和比赛情形都是双方无章法地的互抽互打,更像是在抡棍子,拼击中率。若以“剑理”衡量此种打点获胜,属于“同归于尽”的自杀式打法,没有体现出技术性和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应尽快研发兵器,确立形制,定位具有中国武术技击特点的短兵技法体系,以利于项目推广发展。

4.3 创新护甲与服装

服装是短兵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直接体现。短兵服装应同时满足四个方面的考量:作用上,必须既可单独作为短兵训练服,又可作为比赛时护具的内衬。材质上,必须具备透气、吸汗、耐磨、速干的功能。设计上,款式、装饰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入中华代表符号,如云、雷、鸟、兽等图案。规则上,要求凡中国武术短兵项目训练和比赛必须穿统一制式服装,否则不允许进入场馆或取消比赛资格,强化民族文化,便于后继扩大规模。短兵护具采用红蓝两色区别双方,整体与散打、跆拳道护具相似,缺乏项目识别度。中国甲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为后人汲取营养、提炼民族特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款式上分为保护头部的兜鍪、保护躯干的胸甲和背甲、保护上肢的甲袖、保护下肢的甲裙;材质上有皮甲、铜甲、铁甲、棉甲;颜色上则更加丰富:涂金、朱漆、黑漆等。如,清代遗留至今并保留完好的甲有红色缎面、蓝色缎面、黄色缎面、黑漆嵌金、黄色织金、月白缎、铜镀金嵌等不同颜色的甲胄。装饰上有:龙纹、铜钉、累丝、海浪、祥云、锁子纹、护心镜等。尽管是皇家用甲,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甲胄制作工艺的深厚积淀。兜鍪可以有效保护头部、颈部和咽喉,款式有虎头、凤翅,狻猊等。短兵头盔可以参考古代大将头盔形式,在其上插入红色(蓝色)盔缨区别双方,配以面甲(不必模仿剑道、击剑使用面罩网),即显得醒目威武,又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武术短兵护具设计研究方面我们有着充足的民族文化符号可以提炼,结合现代材料,在款式上设计出轻便、抗震、耐磨、美观、庄重、具有民族特色的短兵护具。

4.4 凝炼技术体系

格斗姿势蕴含着一项武技的基本章法,是衡量一项武技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指标。中国武术短兵在剑技提炼上首要跨过的障碍就是格斗姿势的确立,改变“各队运动员基本实战姿势五花八门”的现状。任何有效打击或防守都是从基本格斗姿势为起始,没有合理的格斗姿势,技术发展将失去起点。发展成熟的武技项目都有其固定的格斗姿势,并对格斗姿势有着细致严格的要求。中国武术短兵必须加紧实践,提炼出攻防兼备、进退灵活,符合武学理念和实际需求的格斗姿势,方有立足短兵之林的底气。

4.5 遵循攻防理念

中国武术短兵在理念方面应从“实战推演”和“规则导向”两个方面进行充实。首先,实战推演方面,加入类似体碰、退击、地躺技术,使运动员打击落空自行战术分开,进行新一回合的对抗。还原实际对抗情景,比赛进程更加连续激烈,使短兵运动更具观赏性。其次,“点数获胜”和“体重制”不宜成为短兵项目的评判准则。真实兵器锋利异常,往往两三招即分出胜负,真正对抗时必须谨慎出手,出手即破绽,力求一击必胜。而规则中的点数获胜只会引导双方运动员“自杀式”地、无章法地、忽略器材本身“锋利”地互抽互拼,无视抢夺中线、出手时机、破解对手意图、引诱对手出击而实施返击等高层次的“内力”方面的无形对抗,这也正是武技的精髓。体重制是徒手对抗中保证双方绝对和相对力量均衡的公平准则,而短兵对抗中由于是对真实兵器“有效杀伤”的推演,无需体重级别相等,也不存在“降体重”现象,己方可根据对手体型和技战风格,运用相应技战术与之交锋。

4.6 储备理实人才

剑道将剑理精通、技艺精深、心境精纯的剑士授予八段,称为“超一等剑士”。八段考试通过率极低,但经百年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造就出一批受人尊敬、德技双馨的八段高手,作为剑道中坚力量,引领着剑道的传播与发展。中国武术短兵也应注重武术段位制的规范和严格,使高段位与相应的高水平理论、实战、心性、教学魅力相匹配,使短兵习练者终身追求,造就中国武术短兵的领军人物。

猜你喜欢

护具他者格斗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张伟丽 格斗玫瑰
第八道格斗料理
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格斗料理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运动员比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