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武山武术器械“回桩”的实证研究

2021-10-28杜鹏英

武术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康家武山技法

杜鹏英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1 武山回桩的起源和传承

武山隶属甘肃天水市,古称“宁远”县,古代为豲、羌部族活动的地区,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武山旧城改造吟》云:“宁远自古兵家地,朝朝争斗起烽烟,为图战利取仄境,依险临渭界域偏。”[1]可见自古以来就为战略要害之地,古时连年兵戈纷争不息,常遭兵乱、匪患侵袭,长期以来逐渐形成武山民众世代相袭的习武之风。而武术成为冷兵器时代最为有效的御敌手段在武山一带则发展更为普及,区域内有深厚的尚武底蕴和较多的习练民众,并于1992年被评为西北首个“全国武术之乡”。[2]武山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其中就有以“回桩”为独有器械的康岐一家,清代曾考中武举人和武进士。

武山回桩为独有的家传武术器械,历来仅传承于武山县龙泉乡康家康吼吼一家。通过对实地田野调查资料的整理:康家祖上从戎征战,清雍正年间,在一次与蒙古军的交战中发现有无名猛士(回族)使用类似“回桩”的器械,战事激烈,御敌数次攻击后负伤,康家先祖将其救下,战后接回武山老家,去世后安土于武山康家庄。在接回武山老家后无名英雄开始传艺于康家,其主要器械就是回桩。回桩之所以叫回桩,调研中康吼吼老师回忆先辈曾讲,可能是由于此拳是回族所授;也可能是有打出去能要回来之意,故称回桩。

通过对回桩器械的认真考究,笔者认为回桩的起源更接近真实的是与蒙军作战一说,同时结合地域民俗特征,其起源应该与天水一带的马鞭(赶畜的鞭子:长约1m多,一半短木棍,一半为皮质软绳)有关。对比发现武山回桩外形与马鞭及其相似,好似放大版的回桩。结合与蒙军作战一说,可以推断当时在马背上作战时“马鞭”作为赶马的利器是随手而带的,危急时刻用“马鞭”御敌,完全是能够体现的。而战后总结经验,将马鞭进行“放大”化的定向改造,加上尖锐的镖头,即成为康家独门传承的回桩。

表1 武山回桩传承情况

武山回桩主要以家传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方式的优点在于家族内部以血缘为纽带的原生态的传承。主要代表人有康国栋(1850—1925),清光绪十五年(1890)乙丑科武举。其子康岐(1870—1933),字风初,宁远县(武山古称宁远)康家庄人。公元1897年(青·光绪二十三年)中青丁酉科第二十八名武进士。[3]康岐臂力过人,精于弓箭,传承家传“回桩”。

2 武山回桩的结构

回桩属于索系兵类,所谓索系兵就是“以绳索或以铁链扣系一兵器,手执索练之一端,而用力将他端所系之器掷出击人或钩人”,[4]回桩实战性较为突出,实战时软硬兼施,能长能短、可近可远,掷抛远击、缩短近击;近距离使用时以棍法为主,远距离使用时以绳镖为主;未展开时只能看到一根棍子,实战时突然多出来一根绳镖,容易突袭,给敌人造成较大的伤害。由此可见,回桩也是一种携带方便、收缚隐蔽、击打突然、猝不及防的攻击性较强的软兵器。

回桩也叫“棍绳镖”。是用一根木棍,一端安上铁环,铁环上绑了一根麻绳,麻绳另一头再拴一个铁锥子(镖头)组合而成的武术器械,是武山独有的武术器械。回桩的总长约12尺(360cm),其中木棍长约160cm,绳镖长约200cm。木棍直径约4cm,棍把和棍稍粗细基本相同。棍稍装一半圆铁环,另半圆铁环被打造成了两张小铁皮,直接包裹在棍稍圆壁上,再用铆钉固定,故而非常稳固不易脱落。麻绳后端系绑在棍稍的铁环上。麻绳前端所系镖头形状有3种:三棱型、四棱型、园锥型等,调研时发现使用最多的是普通的四棱镖,多用铁或纯钢制成,长约8—10cm;镖尾部钻有一孔,可用主铁环穿入响环或直接系绑在绳头一端,并附带有小彩绸或红缨,是用以连接绳索的中间部分。

3 武山回桩主要内容

武山康家因以家传传承为主,相对保守的思想也束缚了自家人跟外人的学习,基本很少有其他武术拳种和套路。其主要套路有拳术——扛抱锤;器械——开弓锤、书童棍、回桩等。

武山回桩基本动作:

看似棍,用似镖;

能长能短,镖打扣提;

隔墙捉虎,房上捕鹰;

马上追敌,雁落沙滩;

水底捞鱼,镖棍合一;

武山回桩其谱曰:

上打下堂赶的忙,下打单拖飞镖藏;

前有护手的紧拦,后又护背的神镖;

丁堂合棍实难防,挎切扭闩镖领先;

手举千斤两臂藏,九宫八卦在内外;

要问此桩何人留,龙泉进士传至今。[5]

4 武山回桩的特点

武山回桩主要西北棍法中单头棍及绳镖中缠、绕、抡、提、扫、击、抛、摆、收、放、背担等运动方法为主。实战或练习是不仅要有单头棍棍法基础,更要有绳镖中各类圆弧绕抡、扫转等技法,巧妙的将棍跟绳镖有机结合。运动中各类方法相互转化、镖头时出时收、时长时短、动作多变、软硬兼施、快速敏捷、变幻莫测。既能强健体魄,又是防身保家的武器。具体分析,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4.1 看似棍用是镖的攻防特征

武山回桩“看似棍,用似镖”的器械特性主要是“用棍控制绳镖”,镖为攻,棍为防,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这种软硬搭配的协调配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领悟其中奥秘。

首先,使用或练习开始前的预备势,绳镖是跟棍稍一头缠握在一起的,乍一看就是一根棍子,绳镖以缠握隐藏的形式握在手中,给外人造成一种假象(只有棍子)。其次,开始演练时以单头棍法为主,其特点是以“阴把棍”为主;在天水一带传播的棍法,多以单头“阴阳把”为主,由此也能够看出回桩的独特之处。再次,几招单头棍后即突然出镖,正是得益于左右手都是“阴把”,故而可以迅速出镖。其技法多有“立圆抡击、立圆提扣、平圆横扫、十字抡击”等,绳镖的技法主要是以进攻为主。

从实际演练来看,除了上述用法外,最主要动作的是绳镖进攻完后收回来是拖在地上的,由其谱“下打单拖飞镖藏”一句也能够看出,拖回后再出,收放自如。绳镖拖地后换棍法为主,此时棍法以防为主,也有进攻动作,此即为防中有攻。

4.2 灵活多变的步法特征

步法的灵活移动保障了回桩软硬兼备的协调配合。实际操作中为了保持好“身体、棍、绳和镖”之间的平衡状态是不容易的,尤其在运动过程当中。正因为有了这种难以保持的平衡状态,习练者打破平衡后又要迅速调整保持平衡,步法的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谱“九宫八卦在内外”一句也能够说明。回桩步法多走“圆弧、十字、四角”,以走内交和外交为实战模拟“敌内我外、敌外我内”,主要有进步、跟步、盖步、插步(偷步)、跃滑步、弓步等。从回桩实际演练来看,远距离用镖出招,近距离用棍防守,加之迅速的步法移动,又快速出镖,以达到较好的攻防兼备效果。

4.3 较强的实战技法特征

武山回桩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产物,具有极强的实战性。借助其能长能短、软硬兼施的实用特征,在交战中往往能够给敌人造成较伤害。根据调研中武山回桩传承人康吼吼老师介绍,“康家祖上所在村子曾受匪患侵袭,康家兄弟就是用家传的回桩御敌于大门之外(历代康家为大户,不仅院子大、院墙高,大门上面还有门楼),从此回桩则在当地名声大振”。其灵活机动、攻守兼备常使人防不胜防,田野调查中证实,武山回桩确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是普通武术器械所不具有的。

4.3.1 马上战斗(“马上追敌,雁落沙滩”)的利器

武山回桩起源就有与蒙军作战一说,与蒙军作战则多为骑兵,而古代骑兵多以远距离攻击的弓箭和近距离的戈矛为主要兵器。而回桩恰好比普通戈矛要长,又能迅速收回变短,能够有效弥补远近距离中间的实战环境,使用者可以在马背上做“扫转、抡击(‘马上追敌,雁落沙滩’)”等动作,其前后、左右、上下皆可使用,因其软又可硬、短又可长的本质特性而能够有效对战戈矛等兵器,扫转圆弧之内敌不能接近,从而达到有效的实战能力。

4.3.2 攻(“房上捕鹰”)、守(“水底捞鱼”)门楼的利器

武术器械最为相同的特征是可守可攻,武山回桩亦是如此。从调研口述资料分析,其主要特点在于可守可攻,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门楼”作为历代武山一带村落有钱人家的标志性建筑,只有大户有钱人家才能拥有,大户人家往往也是匪患经常光顾的目标。门楼一般为土木二层结构,高约4—5米;楼下仅为门洞供人进出,楼上建房为护院的主要据点。当有匪患来袭时,御敌者可站门楼上防守,用回桩“向下扣击(‘水底捞鱼’)、立圆盖砸”等技击方法,击杀楼下攻城的匪患,能够有效的击退进攻者,自身不用与敌近身厮杀,从而达到有效的御敌目的。

反之,在进攻门楼或较小城池时,能够站在城楼下面攻击城上的防守者,以“绕弧向上抛击(‘房上捕鹰’)、绕抡”为主要技法,也是避免了近身厮杀。功夫深者更是可以将回桩镖头扎进城墙,攀器械而上杀敌。正是因为如此,武山回桩在古代只传承于康家,从不外传,外传了就会威胁到自己,这也是历代部分武术不外传的主要原因。

4.3.3 隔墙打击(“隔墙捉虎”)的利器

武山回桩作为软器械,拥有部分软器械的特点。最为特殊的是其能够打到进攻者看不见或无法接近的敌人,调研中现康吼吼展示了回桩的隔墙击打(“隔墙捉虎”)之功能,其“立圆绕击、回提收放、背担”等技法都能有效打击,实战效果较强。

墙正面可攻击到背面,主要有“立圆绕击、回提收放、背担”等技法。相比单纯的流星、绳镖等器械,在隔墙击打回收时,回桩因以木棍为母而更容易收回;此外也可类似“拐弯枪”一样击打,以平圆做弧形从墙侧面进行攻击,主要有“平圆抡击、回摆收放、缠绕回带”等技法。

5 武山回桩发展建议

武山回桩动作要领极难掌握,练习时容易伤到自己,因此一般人对其敬而远之,加之其长期以来的独家传承,习练人数不过10人,这对一项武术器械的发展过于局限。调研中发现康吼吼拳师现在思想开放了,愿意接受外姓徒弟,但是因回桩实在难学又危险,学习者甚少。结合近年来武术发展推广策略,对武山回桩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充分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武山回桩作为甘肃天水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关心和保护措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活态的文化表现,“武山回桩”已经成为了武山的一张靓丽名片。但发挥好这张名片的功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前武山每年会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只是简单的康吼吼拳师表演一下,形式单一、民众对其兴趣低迷;可以在以后的此类活动中加入“体验、参与、回桩文化展示”等,让那个体验者切身感受“水底捞鱼、房上捕鹰、隔墙捉虎”等技法动作,逐渐感染、提高兴趣。非物质遗产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播推广,为广大民众健身健康服务。

5.2 建立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给予传承人低保和竞赛奖金支持。天水地区大多数民间武术传承人还是以“种地务农为生”,生活拮据,常为生计奔波,故不能安心研习武术。建议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武山应该将此类独家传承人纳入低保范围,再者回桩传承人每年都代表武山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并能取得优异成绩,可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当前武山尚未制定完善的竞赛激励政策,作为同期武术之乡的河北沧州奖金已经很高)。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回桩传承人后顾之忧,安心研习推广家传传统武术。

5.3 延续好家传传承脉络

严格要求后辈传承人,从小灌输责任感,刻苦练武,提高技艺。武山回桩传承以康家家族内部传承为唯一的传承方式,当前传承人较少,因其难学危险,年轻人浮躁不喜欢学,随着年龄增大,家族传承责任感愈加强烈,故而开始习练。但武术讲究从小练,年龄大了练自然水平也不会提高太多,“只会不精”的技艺传承只能走向没落。

传统宗法社会老一辈对子孙辈都比较过于溺爱和惯宠,尤其对男性。练武是要吃苦,怕小孙子受苦,所以小时候没有抓紧练,这种过分的宠爱和自由发展必将造成不喜欢吃苦,也就不喜欢练拳了,尤其回桩难以掌握,习艺不精还会危险伤己,必须严格要求后辈传承人,从小灌输责任感,严加管教使其刻苦练武,提高技艺,如此才能保证家传的东西还是“自家”的,这也是传承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5.4 适应性改编套路丰富内容

编排分级套路,由易到难;当前武山康家独传的回桩套路仅有一套;未能形成一个适应初学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套路体系,建议根据原有动作,拆分并重新组合,创编一路回桩、二路回桩、三路回桩等,逐渐加大其动作难度。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也就有利于其推广传播。

创新动作编排,提高其观赏性。武山回桩技法主要以实战技击动作为主,“实用性强的动作简单直接,以最短时间内杀敌取胜为主要目的”;但实战武术的社会背景造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必须结合新时代发展特征进行适应性改编,否则不能有效的迎合当前民众审美需求,也就吸引不了更多眼球和观众。武山康家独传回桩应破旧立新,打破固化思想束缚,吸收其他软器械或棍法特点,融入到自家回桩中,丰富其内容,提高观赏价值,以吸引更多民众关注。

5.5 服务民众健身怡情

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密切相关,武术作为中国本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适用性,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男女老少皆可锻炼。武山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会武术一度成为一名合格武山人的标志,武术也是当地民众健身的主要手段。

猜你喜欢

康家武山技法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康家石门子岩画调查与研究之二
车过武山
我的家乡在武山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鬼惩
厉鬼报仇不含糊
花行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