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做了500多次透析,她为他表演了500多场“口琴独奏”

2021-10-27俞佳铖

妇女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血透口琴夫妻俩

俞佳铖

87岁的丈夫杨德友患有尿毒症,每次做透析治疗,85岁的妻子童隆堡都会吹口琴驱散老伴的痛苦。

在那个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因为妻子身体不好,他主动表示不要孩子,把妻子宠成了“宝宝”

“宝宝呀,叫童隆堡,是我老伴。”每次向别人介绍妻子,杨德友都是以“宝宝”开头。而他喊妻子“宝宝”,已经喊了一辈子。

杨德友和童隆堡都是江苏镇江人。1965年,当时在南京二条巷小学教书的童隆堡去姐姐家玩时,认识了杨德友。两人很聊得来,之后开始鸿雁传书,谈起了含蓄而热烈的恋爱。那些年,童隆堡是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各个年级都要教,十分忙碌。杨德友原本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工作,后来得知苏州市望亭镇要造发电厂,便怀着满腔热情,去那里当了一名司炉工。

两人工作都忙,想要请假并不容易,只有放假才能见面。回忆起当年的“苦恋”,杨德友形容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识相恋6个月后,杨德友和童隆堡结了婚。没有婚纱,也没有照片,两人举行了一个简简单单的仪式,就认定彼此为一生陪伴之人。

那个年代,从苏州望亭到南京要坐10个小时的火车,夫妻俩一年到头聚少离多。杨德友的工作三班倒,几乎没什么假期,童隆堡只要一放假就赶去望亭。因为没有房子,他们只能住在招待所。

可遥远的距离并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他们靠着一封封信件,传递思念与牵挂。结婚后,因为童隆堡身体不好,杨德友主动表示不要孩子,把妻子宠成了“宝宝”。

在那个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能够做到不要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丈夫的决定,童隆堡非常感动。

1974年,童隆堡调到望亭发电厂子弟学校工作,两人终于结束了长达9年的分居生活。从大城市到小地方,虽然在事业方面牺牲不少,但她无怨无悔。

在学校,童隆堡是模范教师;在杨德友心里,她是模范妻子。因条件有限,杨德友不仅没有房子,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但童隆堡心甘情愿地陪着他过苦日子。

童隆堡调过来的第二年,他们才住进了单位分配的房子。结婚第10年,夫妻俩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住进新家的第一晚,两人看着亲手布置起来的一切,激动得无法入睡。杨德友牵着妻子的手,目光里全是疼爱:“宝宝,委屈你了,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生活上,杨德友很照顾身体虚弱的妻子,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不让她累着,还笑说厨房是“禁地”,不准她进去。童隆堡假装“抗议”:“你不让我烧饭,还不让我看吗?”

童隆堡40多岁时,有一段时间出现吞咽困难,约了上海医院的医生检查。刚巧那天轮到杨德友值班,童隆堡只好一个人去了上海,结果被确诊为食管憩室。杨德友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一下班就从苏州直奔上海,陪在妻子身边。

童隆堡住院时,不能吃硬食,杨德友便变着花样,准备不同口味的汤饭。他还怕妻子因生病影响心情,每天给她做按摩,为她编漂亮的辫子,哄她开心。

童隆堡出院时,医生嘱咐她以后只能吃流食。童隆堡面露愁容,杨德友安慰她:“没关系,以后我陪你一起吃。”

之后这么多年,杨德友说到做到,一日三餐都准备流食。日子久了,他琢磨出一些独家配方,比如哪些蔬菜瓜果搭配营养更好,哪些粗粮搭配口感更细腻等。

夫妻俩都喜欢旅游,但由于工作忙,只能趁节假日到周边走走。如果在旅游景点看到牛的工艺品,杨德友都会买一件,只因为童隆堡属牛。“你怎么又买牛了,家里都快放不下了。”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收到礼物的那一刻,童隆堡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一辈子没有子女,有人问他是否遗憾,他说:“我们虽然没有小孩,但是我们的感情可以说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退休之后,时间多了,杨德友和童隆堡去了很多地方,除了国内的海南、辽宁、云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他们还去了美国的塞班岛。

在他们一尘不染的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一张老两口在海边的合影:在橘红色的夕阳下,在蔚蓝的大海边,他们互相依偎,银发映衬着笑脸,像极了年轻时的爱情。

除了旅游,两人还喜欢看电影,尤其是一些老电影,他们百看不厌。杨德友钟情于爱情电影《魂断蓝桥》,因为这是两人结婚之后,在南京大华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平日里,杨德友总会哼唱电影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童隆堡听了无数遍,却怎么也听不厌。

20世纪80年代,夫妻俩在上海的南京东路逛街时,买了两个做工精美的口琴,此后便会时不时合奏一曲。

曾有人问杨德友,这辈子没有孩子,是否遗憾。杨德友的脸上洋溢着知足与幸福:“我们虽然没有小孩,但是我们的感情可以说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两人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每天一起做饭,一起逛街,到哪儿都手牵着手。天气晴好的早晨,他们慢悠悠地在附近马路上走走停停,看看花花草草,逗逗小狗小猫。有时候,杨德友还会摘一朵路边的小花儿,送给老伴。童隆堡每次接过花,都笑得像個纯真的小姑娘,俏皮可爱。

然而,2015年发生的一场意外,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那天,杨德友突发心衰和肾衰,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结果被查出了尿毒症。所幸经过治疗,他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能说能笑的老伴说病倒就病倒了,童隆堡感到天都塌了,耳边反复响起医生的话:“这病治不好,只能做血透,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可为了不让老伴难过,童隆堡努力装出一脸轻松的样子,在他面前依旧说说笑笑,只在背地里偷偷流泪。其实,杨德友怎会不知道,自己的老伴是在强颜欢笑呢?但他也装作没看出来。两人互相善意地“欺骗”着,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出院后,杨德友的身体明显虚弱很多,还有些闷闷不乐,不怎么唱歌了,也不吹口琴了。童隆堡知道,他这是既担心自己的病,又怕拖累身边人,便牵着他的手,安慰他:“年轻时,都是你照顾我,现在换我来照顾你了。”

从2017年开始,在医生的建议下,杨德友每周一、三、五都去医院接受血透治疗。每次,童隆堡都陪着他。

第一次做血透,当针头扎进杨德友的左手臂时,他眉头紧锁,痛苦得整张脸都扭曲了。童隆堡心疼得直掉眼泪,拉起他的另一只手,轻轻抚摸。也许是感受到了老伴的力量,杨德友似乎没那么疼了。从那以后,每次扎针,童隆堡都会拉起老伴的手,给他鼓励和安慰。

几年来,他做了500多次透析,她就吹了500多遍口琴。他醒着,她就陪他拉家常;他睡了,她就盯着病床旁的透析机,监控每一个数据

做血透需要4个小时,人不能动,很是难受。童隆堡全程陪伴着杨德友,他腿抽筋了,她给他揉一揉;他餓了,她就掏出糖果塞进他嘴里。如果他还是不舒服,她就拿出口琴,小声吹上一曲。

说来也奇怪,听着琴声,杨德友往往能渐渐放松下来,有时还会动动手指,跟着节奏轻轻拍打。

吹完口琴,童隆堡帮老伴按摩腿脚,然后坐在他身边,守着,聊着,彼此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

几年里,杨德友做了500多次透析,童隆堡就吹了500多遍口琴。他醒着,她就陪他拉家常;他睡了,她就盯着病床旁的透析机,监控每一个数据。

作为80多岁的老人,童隆堡陪伴杨德友难免感到疲惫,但她从不表现出来,实在累得受不了了,她就躲到角落里,捶捶腰,捏捏腿。可在杨德友面前,她不允许自己有半点懈怠,因为她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老伴抗击病魔的信心。

其实,童隆堡的辛苦,杨德友怎会不知,他的感激和愧疚,点点滴滴都聚集在心头,多次想过放弃治疗:“你一点自由的时间都没有了,如果这治疗能不做,咱就不做了吧。”可他每次这样说,都会被老伴“怼”回来:“不行,一定要做,我比你还小两岁呢,没问题的。”

每次做血透前,护士都会给杨德友测量体重、血压、血液流量等,童隆堡准备了一个本子,仔细记录每一次数据,如今已写满了3个厚厚的笔记本。好几回,医生要查杨德友某个时间段的指标数据,电脑还没搜到,童隆堡就已经翻到了。

没事时,童隆堡常常会对比这些数据,查找指标高低的原因,还会和医生探讨治疗方案。

有一次,童隆堡刚从医生办公室回来,看到老伴正举起右手,伸向床头柜。护士以为他要纸巾,抽了一张给他。“谢谢护士,我家老头子不是要纸巾,他是想喝水了。”这么多年,两人早已是最懂对方的人,童隆堡只要看一眼老伴的手势,就知道他需要什么。

因为有医保,还有一些亲朋好友帮助,夫妻俩生活上没太大困难,但杨德友有时还是会担心:再过些年,两人都老得动不了了怎么办?可能需要一个帮工,但终归是有一个要先走的……童隆堡“嫌弃”老伴啰唆:“你别一天到晚想以后怎么办,我们永远在一起,要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柴米油盐的婚姻,两人也有拌嘴的时候。夫妻俩自有一套应对办法,意见不一时,只要一方嗓门提高了,另一方就立刻变“哑巴”,火药味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2020年底,杨德友和童隆堡的故事被搬上中央电视台。一时间,他们的“神仙爱情”感动了很多人,被网友点赞:“这才是爱情最本真的样子!”

人世间最浪漫的事,莫过于从青丝到白发,永远有人叫你一声“宝宝”。每当被问起“现在的生活幸福吗”,饱受病痛折磨的杨德友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非常幸福。”而此时,一旁的童隆堡就会咧开嘴,露出一口不再完整的牙齿,甜蜜而满足地笑起来。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血透口琴夫妻俩
布吉的口琴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你好,口琴
血透室里的悲欢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护理礼仪在血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