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香山慈幼院的创立
2021-10-27祁建
祁建
旧中国民不聊生,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乱把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1920年10月,一所专门培养孤贫儿童的学校——香山慈幼院诞生。这是北京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治学严谨、师资队伍精干、学生成绩优良、教育制度完善而闻名海内外。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又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更是一所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学校。它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有资助孤贫子弟接受大学教育的大学部,还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所有这些,都是当时最新、最先进的教育制度。创办人熊希龄被喻为“湖南神童”。他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从政前当过老师,后和谭嗣同一起办时务学堂。熊希龄最不能接受的是教育的不平等,当时,各类学校,无论公立、私立,学费大都十分昂贵,贫苦子弟等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1920年10月3日,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水灾民捐余额建立的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他是首任院长。1932年,他把自己全部家产共计大洋27.5万多元、白银6.2万两捐给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的设立和建造
香山慈幼院的前身为 1917年10月设立的北京慈幼局。1917年夏末秋初,直隶、京畿两省连日大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北运河洪水泛滥,决口百处。当时的报纸刊登,“北自张家口,西至西陵房山以西,东至山海关,南抵黄河……盖不有被灾之事”。1.9万个村庄被淹,635万多人无家可归,到处是饥饿的灾民,很多儿童被遗弃……被卖的孩子到处都是,状况令人惨不忍睹。据报载,那场大水让京畿一带瞬间成为泽国,灾民逾500万人。
当时,熊希龄正好“隐居”在天津,他的寓所被河水吞沒。身为灾民的熊希龄,通过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梁启超和外交总长汪大燮,向当局极力主张筹款,赈济灾区的饥民。国会讨论的结果是,如果熊希龄答应出来主持赈灾,此事才可议。本不愿复出的熊希龄深知赈灾时不可待,勉为其难接受。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自从办了赈灾,亲自下灾区查勘,才知道百姓疾苦,他悲叹:“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累呢?”此时熊希龄负责督办京畿水灾河工善后的工作,为了解救更多灾情之中的儿童,他发起成立北京慈幼局。
北京慈幼局原计划设立5个月,1917年11月,熊希龄以督办的名义聘请英敛之担任慈幼局的局长,负责主持收养灾童的各项工作。慈幼局开办的经费和日常开支,由京畿水灾赈灾联合会筹措的民众捐款提供。之后,慈幼局设立男、女两个收养所收养灾童。一所在二龙路的郑王府花园,收养男童;一所在府右街培根女校旧址,收养女童。当时共收养上千名灾童。
1918年,洪灾渐渐平息之后,大部分的灾童被父母领回,但仍然有200多名灾童无人认领,无家可归。水灾河工督办处不得不考虑成立一个永久性的场所和机构,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灾童,尽快建立一个慈幼院被提上日程。
北京香山静宜园有一所学校,名为静宜女子学校,是英敛之、马相伯创办的,熊希龄是捐助人。熊希龄希望以香山静宜园为基址修建慈幼院。静宜园本是清朝皇帝的行宫,虽然八国联军侵华时候遭受破坏,辛亥革命之后清帝逊位,但当时末代皇帝仍然居住紫禁城,静宜园仍然是溥仪所有。于是,由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出面和前清皇室内务府商议,将静宜园提供给熊希龄创办慈幼院。
建院院址的问题解决后,规划建造慈幼院的规模为可以容纳1000人,以便把京畿各地的贫苦孩子招收进来,接受教育。慈幼院工程于1919年2月17日开工,年底,男、女两校竣工。
建设学校,水电工程尤为重要。首先是水的问题,香山的泉水清洁,可以引用。男校所用之水引自碧云寺的泉源;女校之水引自双清的水源。设计施工几经周折,冬季施工,保证了学校建设的完工。其次是学校用电的问题。那时电力工业极其落后,慈幼院只能自办电厂。该厂设于静宜园大门口南侧,起初购买三四部小型煤油发电机,但电力太小,无法满足慈幼院的电力需求,又购进一部36马力的煤气引擎发电机,接着又加装一部蒸汽机发电,电力问题由此解决。
初建的慈幼院分为男校、女校。男校位于静宜园东北处,原来是一片空地,有二三百亩,和静宜女子学校相邻,慈幼院的院部也位于此处。男校建有教室13所,宿舍8所,玩具陈列馆1所,音乐馆1所,体育馆1所,幼儿园1所,室内体操馆1所,旱冰场1所,跑马场1所,球场4所,游泳池1座,竞驾池1座,养病室1座,校医诊察房1所,四股(事务股、教育股、保育股、职业股)办公室1所,总管理处1所,儿童图书馆1所,教员宿舍2所,浴室、厕所、食堂等各1所,小家庭1所,饮茶室1所,反省室1所,训话室1所,工场1所,商场1所,农场2所,四村事务所各1所,电话局、邮政局、烹饪室等各1所,市政所、警察厅、市议会、审判所(为学生模拟)等各1所,库房2所。
女校是已经荒废的清皇室的寝宫,占地四五十亩,在今天香山饭店一带。有教室8所,宿舍4所,教员宿舍1所,浴室、洗衣室、厕所等各1所,食堂、厨房各1所,总管理处1所,会议厅1所,小家庭1所,饮茶室1所,四村事务所1所,邮电分局1所,反省室1所,训话室1所,工场5所,养蚕室1所,商场3所,烹饪室1所,球场2所,音乐教室1所,儿童图书馆1所,警察厅、审判庭(学生模拟)1所。
男女两校和院部共用的建筑设施还有理化馆1所,图书馆1所,教员图书馆1所,旅馆1所,电灯厂(发电厂)1所,避暑房屋16所,银行、照相馆各1所。男校大门外有一宽阔的运动场,是全校举行运动会的场所。
1920年秋天,男女校舍和附属设施建设完成后,熊希龄认为,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但就当时的状况来看,已经具备开学的条件。
香山慈幼院正式开学
筹措经费早在慈幼院正式开学之前就开始了,一项是开办费,一项是经常费。由政府从水灾河工督办处的款项拨来的12万银圆作为建院专款,拨来53500银圆,作为办院基金;由京畿水灾民众募捐余款之中拨来的64万银圆作为建院专款和办院基金。
慈幼院建院工程费以及器械设备购置费共用去27万银圆,余下的款项由慈幼院的基金监理刘棣蔚监管。1919年10月15日,河工处由上海购买到小铁床232件,拨交慈幼院使用;1920年,河工处由美国购办的两层西式车床505件,拨交慈幼院使用;1920年7月1日,慈幼局将还滞留的男女灾童和一切物件由北京城区移到香山……购置设备的工作和收录学生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慈幼院的各种设备一部分是新购买的,一部分沿用原慈幼局的。
1920年2月29日,慈幼院董事会正式成立,会上议定董事会21条章程,规定董事会“以发展教育,筹议进行事宜,及监督本院事务为宗旨”,规定董事会的7条职权,议定行政系统的章程。董事会有百余人,董事会推举赵尔巽为会长,刘若曾、陈汉第为副会长,英敛之、刘棣蔚、张训钦为基金监理,熊希龄为院长。
按照院章的规定,院长由董事会推举,院长对董事会负责,副院长由院长聘请,熊希龄聘请施今墨为副院长。慈幼院的行政机构由院长、副院长负责组织;设定四个股:事务股、教育股、保育股、职业股。男女两校各设一个总管理处,隶属保育股之下。
行政机构确定之后,熊希龄就以院长的名义聘请各股的负责人:聘请王在湘为事务股主任,他1919年应邀来京处理慈幼院的创建工作,慈幼院成立之时,他回湖南料理事物,直到1920年12月9日才正式到职;在此期间,聘请方朝桓、何国玺代理事务股主任;聘请肖世钦为教务主任,他曾经留学日本,1920年8月到职;保育股主任一职暂缺,至1921年9月聘戈德登为主任;聘请顾兆麟代理职业股主任。
1920年七八月间,延聘的教职员工陆续到职50多人,教员多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天津女子师范、保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慈幼院招收的学生“专以孤贫为限”,凡是孤贫儿童欲入院者,必须“有人介绍及其家长请求”,并须在慈幼院驻京董事会事务所报名,经过董事会派员调查属实才能注册。家长还必须有两项保证,才可以入学:第一,入院之后“非有父母的病丧大故,不准请假回家”;第二,“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婚姻,须由院长裁可”。这种保证似乎过于严格,熊希龄院长认为却是必要的,因为那时许多孩子的家庭积有不良习惯,孩子在学校里经过教育和训练,好不容易改掉,随意回家,很容易故态复萌,对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关于儿童成年之后的婚姻问题,熊希龄认为应该实行自主,如果父母包办,岂不让孩子遗憾终身,故“须由院长裁可”加以保护。
从1920年5月正式招生开始,慈幼院从北京、天津、保定、宝坻、涞水等15个县招生,到9月,除了原来收养的200多名,全校又招收学生700多人。在招收过程中,董事会派人调查,所见情形十分悲惨。有一家十几口人只有一件衣服,大家都在被窝里,哪个需要出门,才穿那件衣服;有的人家连一件衣服都没有,用报纸做的衣服蔽体……这类困难家庭的孩子是一定要收录的。还有的家庭只有几个小孩,无父母,由邻居照看,这样的孩子也是必须录取的,所以有不少兄弟姐妹一起被录取的情况。
关于慈幼院的正式名称,由于建立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因此正式名称定为香山慈幼院。1920年9月1日,入学的学生基本到齐,全院师生准备举行开院典礼。
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举行隆重的成立典礼和开院仪式。典礼在镇芳楼北侧大礼堂举行。这一天阳光灿烂,风和气爽,满山的红叶映着松柏,展出一幅美景。院内院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寂静的香山变得热闹起来。典礼之前,首先是接待人员引导来宾参观院内各建筑和设备,接着由学生组成的军乐队,穿着醒目的军乐队礼服,迈著整齐的步伐,引导各个年级的学生依次而入。
这天,参加典礼的男生穿米黄色制服,女生穿深蓝色海军式的制服,队伍颇为壮观。当天参加开院典礼的师生有六七百人,来宾有二三百人,来宾之中有香山慈幼院董事会的董事,有社会名流,有政界显要,还有外宾和记者。典礼于下午15时开始,先由董事会会长赵尔巽致辞,继由熊希龄院长报告创办经过,荷兰公使在典礼上发表演说,称赞香山慈幼院“设备之善,院址之佳,实普及教育之盛举”。
从此,香山慈幼院便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出现在神州大地,出现在中国教育界。开院一年后,熊希龄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数十位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担任香山慈幼院评议会的评议员,出谋划策,一起帮助院办教育。
“勤、谦、俭、恕、仁、义、公、平”是香山慈幼院的校训。该院存世的几十年间,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婴儿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职业教育、师范教育,都包含在内。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受到系统的教育,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兴趣,选择不同的技能训练。
1921年,熊希龄与蔡元培等创办中华教育改进社,委托其研究改进香山慈幼院的教育。1926年,香山慈幼院新的教育宗旨确立:“本院为救济孤贫儿童,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以植立德智体群四育之基础,而能独立生计,适应社会需要,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宗旨。”1930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派科长戴应观到香山慈幼院视察。戴应观称,“这样伟大的规模和这样完美的组织,在中国教育界开了一个新纪元”,并说“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别的地方是不能再得到的,就是在全世界里,也不见得很多”。
1935年,香山慈幼院举办第一届回家节,数百名毕业学子归校探亲。熊希龄满怀喜悦,特赋诗一首:“不觉光阴十五年,鸳行雁序各翩翩。世间无此家庭大,能有儿孙到四千。……”
在熊希龄的带领下,香山慈幼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谱写了灿烂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