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2021-10-27台建林
台建林
摘要:法治宣传是媒体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涵养怡育作用。法治周末报社通过打造专业团队、开发优质产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下活动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媒体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有效道路,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 创新发展 行业报 《法治周末》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簡称《意见》),《意见》指出“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法治全媒体传播体系,创建法治品牌栏目、节目”,对媒体法治宣传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坚守媒体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个国家在长期法治建设中形成的法治文化,是凝聚全社会精神共识的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我国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其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生产机构,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1.注重热点新闻和法治事件的报道。《法治周末》坚持“内容为王”,讲政治、抓导向,细化采编工作要求,持续加强选题策划,精进内容生产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宣传新法规、讲解热点事件等形式,将普法内容融合到新闻报道中,促进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治,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推动全民守法。
近期,《法治周末》连续推出“航天董事长打人事件”“林生斌事件”系列报道,从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深化内容深度。以前者为例,从事件突发到官方回应、警方声明,记者紧跟事件进展,以法治角度为突破口,连续推出《“航天投资董事长打伤两院士”背后的法律看点》等三篇报道,引发了较高的话题讨论度和传播量,单篇公号阅读量超过3.2万次。
2.设置法治文化副刊。《法治周末》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保护、整理方面的报道;挖掘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倡导传承优良家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推出的“讼师史话”系列,以古代律师——“讼师”为切入点,结合古代奇案、古代法律故事,邀请业内专家完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使读者能够从轻松愉快的故事中,了解法治文化,学习法律知识。
3.持续深抓精品报道。实践证明一篇精品报道足以让一家媒体成功“出圈”,而精品报道无一不具备政治正确、新闻价值高等特性。应该持续将“内容为王”量化为好稿件、好产品,精耕细作时政、财经、法治文化、互联网法治四大领域,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生产新闻和法治文化的精品佳作。
每一个热点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如何能在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抓住时效和深度制造出“新闻漩涡”。《法治周末》创办自身微信公众号,每日更新,要求记者跟进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既要兼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又要抓住报道深度,不仅着眼于事件表面,更力求从中深挖法律要点,并借此机会向人民群众输送法治文化知识。如2020年疫情期间,《法治周末》推出抗疫系列报道,获得广泛好评。
二、寻求创新路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021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健全和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大融媒体普法力度”。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在新时代下做好深度融合,寻求创新路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为当下必须探索的问题。
1.重视媒体队伍法治文化建设能力,打造专业团队。近年来,法治周末报社与时俱进,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自身实际和现有优势,不断寻求法治宣传的新路径,成功打造了主流媒体的普法范式。专业性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助力,利用好专业性人才的专业优势,是媒体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要发挥既精通互联网技术又熟悉法治文化教育的专业人才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法治周末报社不仅引进法学专业人才以巩固团队法律专业素养,更是引进一批新闻专业人才;鼓励内部员工以自身兴趣为导向,在报社内部细分岗位,自由选聘;成功组建法治新闻中心,法治文化新闻中心、法治经济新闻中心等部门,以最大化地发挥专业性人才的优势。此外,报社还成功组建法治新闻视频中心,依托短视频创造更良好的普法环境;组建创意策划中心,依托专业化人才优势,策划普法宣传等活动。
法治周末报社着力在时政、财经、法治文化、互联网法治四大领域培养记者实现专业化发展,利用骨干记者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在相关领域培养更多的年轻记者。目前,专业化记者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策划推出的“我在反诈第一线”系列专题,透过警企合作案例进行反诈宣传;针对“林生斌事件”推出《林生斌远走江湖,但这些法律问题正在靠近》《林生斌前代理律师:说他谋害妻儿“完全没有依据”》等稿件,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进入主战场,开发优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优秀的文化产品承载着文化的内核,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法治媒体应当深入挖掘利用报道领域法治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生产法治文化产品、提供法治文化服务。实施法治文化创意战略,对法治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积极打造特色法治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法治文化资源的功能和价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法治周末》策划了“中国共产党人法治初心”系列报道,派出记者实地寻访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共计推出《中共一大:开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新上海第一年刑案审判侧面》等27篇报道,完整展现共产党人法治建设的实践和成就。该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广受好评,累计阅读量超过10万次。
3.善用新媒体技术,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网络平台既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宣传途径,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短视频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视频化转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媒体可创新话语表达,制作易于理解接受、传播宣传的法治文化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行形象表达,同时善用推送技术,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精准性。
视频中心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法治周末抖音号粉丝量达到22万个,快手号粉丝量达到5.3万个,视频号的粉丝也近6000个,法治周末视频在网络“江湖”上已经小有名气。截至2021年7月,视频中心共制作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初心》微視频50集,内容几乎涵盖了建党前30年的所有重要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和经典案例,视频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赏心悦目、引人入胜。视频发布后,在各大网络平台总播放量达百万次以上,还有一些政法机关购买该作品组织系统学习,起到“学党史、感党恩”的教育作用。
4.精准普法,开展全国新媒体快乐学法大赛。法治周末报社结合自身实际,连续四年举办全国新媒体快乐学法大赛,核心是“互联网游戏+大数据管理”。大赛分为线上赛、线下赛,通过科技手段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普法、学法效果。依托大数据平台,根据大赛平台产生的海量参赛者大数据,梳理、分析出各个地区、各个单位以及各个参赛者的法律知识熟识度,便于各地各单位在赛后针对问题精准普法。这种创新的普法形式,社会参与度高,反响良好。
5.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外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内涵和法治主张,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法治外宣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媒体要善于讲述中国法治故事,积极探索举办法治国际论坛,开展与世界各国法治文化对话的路径,展示我国法治国家的形象,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影响力。
三、结语
媒体的成长和发展与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是同频共振的。只有人民群众主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于法治媒体来说,就是要下大力气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传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民众的法治信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作者系法治周末报社社长、总编辑
参考文献
[1]黄楚新,许可.当前中国媒体深度融合的热点、难点与机制突破[J].传媒,2021(14).
[2]王齐欣.短视频时代主流媒体的破围之路[J].青年记者,2021(04).
[3]王莹,张森林.新时代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6).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