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盗版问题治理探究

2021-10-27陈子今

出版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知识产权

陈子今

摘 要:图书盗版一直是出版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不仅侵害了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社的出版权,还扰乱了出版市场秩序,严重制约出版行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新的侵权形式不断出现,打击盗版難度加大。因此探索解决图书盗版问题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本文简要总结分析了图书盗版的现状,进而审视和深入剖析了治理图书盗版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突破治理图书盗版中的盲点、痛点和难点,探究图书盗版解决路径,助力新时代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图书出版 盗版侵权 知识产权

图书盗版一直是困扰出版行业的一大难题。盗版的盛行严重损害著作权人、合法出版经营者等的权益,影响出版行业发展,破坏版权制度,扰乱出版市场秩序,危害极大。近年来,出版行业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效打击了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了出版环境,为出版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各方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图书盗版问题依然很突出,随着数字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侵权盗版形势进一步加剧,打击盗版实践不断面临新的课题。

新时代如何突破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盗版治理困境,进而寻求迈向出版强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已然成为出版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图书盗版现状分析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图书盗版的专项整治力度,加之出版企业等权利方进行不懈的维权行动,治理图书盗版工作成效明显,一度猖獗的图书盗版现象得到明显遏制,但图书盗版并没有彻底杜绝。据最新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700万余件,其中收缴盗版中小学教材教辅达232万余件。[1]一些案件盗版图书量大、非法经营额高,社会影响恶劣。例如,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查获大量涉嫌侵权盗版少儿读物,初步统计有涉案少儿图书180万余册,码洋3100万余元,涉及国内19家出版社41种图书,严重侵犯权利人合法权益。[2]据某出版社相关人员估计,该社出版的两种非常畅销的必备工具书,每印1本正版图书,市场上就会出现2本盗版图书,盗版情况非常严重。[3]

这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各种图书盗版行为仍然屡禁不绝。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受出版市场生态和行业运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图书盗版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一)图书盗版手段升级

一是盗版技术更加专业化。以前盗版书以低端盗版居多,印制粗糙、内容错误多,容易分辨。现在制作盗版图书的技术和手段日趋专业化。不同于以往人们认为的质量不好就是盗版书的情形,由于扫描仪的普及和文字辨识技术精确度的提高,可以做到几乎没有文字错误;从用纸、印制到包装也可以做到与正版书差别不大,足以以假乱真,给从业者识别盗版造成很大障碍,读者更是很难辨别真伪。

二是盗版分子的违法手段更新。很多案件覆盖图书盗版的全环节,跨区域作案,制作和销售端口分离,涉案人员的反侦察能力增强,进一步加大了打击盗版的难度。图书盗版包括印制、存储、销售等多个环节,近年来图书盗版团伙犯罪占比高,多数由家庭、老乡等形成团伙,产业链条分工明确,通过攻守同盟、单线联系等方式对抗侦查。例如,福建制售侵权盗版幼儿教辅系列案是打击侵权团伙犯罪的典型案件,该团伙非法印制、销售盗版幼儿教辅13.8万套[4],侦破工作十分艰难。

(二)线上成为销售盗版图书重灾区

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线上零售成为销售图书的主要渠道,网络平台尤其是电商平台成为图书侵权盗版高发区。网络盗版销售存在交易隐蔽性强、盗版门槛低、证据难以确定等问题。不少平台维权投诉处理效率低,没有严格的处罚规定,商家侵权成本低,特别是由于缺失经营者信用跟踪机制,一些商家被投诉查处后又会开新店继续销售,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这使网络平台成为图书盗版滋生的温床。例如,2019年郑渊洁实名举报北京两家公司通过网络销售盗版图书,侵犯其著作权。[5]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查明制销盗版图书100余万册,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被侵权出版社21家。该案作案手段隐蔽,网店显示在北京,实际在淮安发货,盗版图书存放在厂房,逃避检查监管,而且将正版盗版图书混搭销售,不易识别。

(三)盗版电子书大肆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的主导阅读方式,电子书的传播优势得以强化。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容易被盗版者利用,传统的盗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方可实现非法复制发行,而电子书盗版的非法复制发行成本几乎为零。低廉的侵权成本与巨大的利润空间使盗版愈加猖獗,有关电子书版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如作家余秋雨将其作品的数字版权都授予了某平台,但整个互联网提供余秋雨电子书的网站多达49.5万家,而其中获得该平台授权的只有10余家。[6]

二、治理图书盗版面临的困境

治理图书盗版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滞后、对违法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权利人维权成本高和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一)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滞后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加快,版权保护的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出台了不少保障权利人诉权、加大司法审判力度的重要制度,但相关法律不够完备,一些法律条文过于笼统、不够细化。尤其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作为顶层设计的版权保护法律制度相对滞后,不能给打击盗版以更好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对在新形势下网络盗版等的保护存在真空和失灵的现象。尤其是数字出版作为新生事物,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导致本来就不够完善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在数字出版方面更显得有些滞后。例如,目前在数字出版的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侵权界定和处罚种类等。

(二)对违法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盗版侵权行为没有达到一定金额和数量,就不会受到法律严惩。法律条款惩罚性较弱,使得图书盗版者的违法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威慑作用不强。2018年,由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家版权局等中央五部委联合挂牌督办的“12·27”侵犯著作权案,共打掉线上、线下3个犯罪团伙,捣毁仓库4处,扣押盗版图书200余种25万余册,涉案金额2亿余元。犯罪嫌疑人之一的谢某曾因销售盗版书受过刑事处罚,可是被利益驱使,依然重操旧业。[7]2021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著作权法将法定赔偿上限提高到500万元,提高了违法成本,只要实践中严格执法,就能遏制侵权势头。

(三)权利人维权成本高

自力救济是目前出版企业等权利人遭遇盗版最主要的维权途径,但存在维权成本高、维权效率低的问题。一是由于盗版形式层出不穷且数量庞大,作为个体的出版社,根本无力及时发现所有侵权行为。二是对于盗版行为的取证难度较大,耗费大量精力。三是打击盗版行政程序烦琐,需要与文化执法大队、公安等相关部门合作,从信息核实到查处持续时间长、见效慢,影响维权效率。四是判赔额度低、诉讼时间长。司法实践中,往往经过漫长诉讼仅获得少量赔偿。

(四)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消费者对知识产权认识的模糊性造成法律意识的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他们认为购买盗版图书不同于制造、销售盗版图书,不是违法行为。此外,即使部分消费者无意购买到盗版图书,明知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由于维权意识不够,往往放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在互联网生态体系里,用户知识付费观念淡薄,对电子书类产品的版权保护意识更加匮乏。“12·27”侵犯著作权案中犯罪嫌疑人雇用的员工不乏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法治意识十分淡薄,明知做的是盗版图书生意,却沦为从犯。

三、图书盗版问题的解决路径

打击盗版是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合力共治,加大对盗版全链条各个环节的打击力度,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的最大效力。除了出版企业要采取更全面的维权措施,还亟须政府部门、网络平台、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多方共同参与、合力打击。

(一)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对图书盗版行为的监管,是解决图书盗版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在有效打击图书盗版方面需要立法、执法和司法综合治理。

一是制定修订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严保护”方针,加强对权利人的保护以及加大惩处和追责力度;着力解决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举证难问题,降低维权成本等;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技术新问题加强立法,与时俱进,更好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二是行政执法机关要做到积极依法履责,不断加强综合行政治理手段,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对侵犯著作权的盗版行为的监管、处罚,绝不姑息盗版侵权现象的发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整治;对侵权盗版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要重拳出击。推动开展版权新业态、新领域案件查处工作。

三是不断加强司法保障,更加重视版权保护,加大对出版领域侵权盗版的刑事打击力度。[8]通过集中处理一批大案,精准打击盗版产业链中的涉罪环节,震慑更多不法分子。

(二)出版企业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出版企业可以持续探索内部防御和外部打击维权机制。

在内部,建立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打盗理念。首先,随着盗版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出版企业要不断探索新防伪技术的应用,持续优化升级防伪手段,以增加盗版的难度和成本,降低被盗版风险。建立编印发全流程防盗版机制,加强源头防控。其次,要加强内部维权团队力量,建立专门的版权部门,部门成员要不断提升打击盗版的能力,做好取得固定侵权证据、全力配合执法机关做出认定等打盗维权工作。

在外部,积极寻求维权合作,从单打独斗的维权升级为广泛合作的联合维权。首先,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和律所等第三方专业维权机构合作,提高维权效率。其次,加入反盗版联盟是解决盗版的有效路径,可以实现信息互通,增加维权实力,取得更好的维权效果。如目前在业界影响较大的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和少儿出版反盗版联盟,在打击盗版方面成效显著。再次,可以与目前图书侵权盗版的多发地大型网络平台协同发力,联手打击盗版。最后,还要加强与司法、公安机关等的联系,协助政府部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网络平台恪守行业责任

网络平台应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重视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及时有效整治盗版侵权现象。首先,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持续投入资源,进一步加大平台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其次,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盗版侵权销售行为。对入驻商家资质有效管理,建立卖家认可制,加大监控力度和惩罚力度,对涉嫌销售盗版图书的商家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如永久关停。再次,与出版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并提高线上投诉效率。最后,在当前盗版新技术层出不穷,侵权行为规模化的情况下,若仅凭出版企业等投诉后网络平台才处理,就会加重出版企业等维权的负担,因此网络平台要承担更大的注意义务,尤其是如果有侵权内容反复出现,网络平台就要对同样的侵权内容采取更加积极的防范措施。

(四)行业协会发挥专业力量

行业协会在打击盗版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专业力量,提供更大力度的打盗维权支持。立足整个行业,利用行业协会整合人才资源优势,针对打击盗版的痛点、难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探索解决之法。如就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9]其次,更多地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力量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打盗维权力度。与网络平台等建立科学的联防联动机制,展开深入合作,如为出版企业开辟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等。再次,最大限度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积极向有关部门反馈协会成员关于打盗维权的各项建议要求,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提供依据,促进法律出台。最后,行业协会还要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呼吁广大消费者购买正版。

(五)加大版权保护宣传力度

切实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有效构建打击盗版的良性循环模式。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在全民中樹立以买盗版为耻的文化观、价值观与法治观。要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让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大力培养并提高消费者购买正版产品的意识,尤其是加强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类课程,将有利于夯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根基。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让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蔚然成风,不仅有利于打好盗版阻击战,促进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构建良性的市场竞争秩序,更能由小及大,推进我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2020年“扫黄打非”十大数据[EB/OL].(2021-01-13)[2021-06-02].http://www.shdf.gov.cn/shdf/contents/767/426187.html.

[2]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2020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EB/OL].(2021-01-13)[2021-06-02].http://www.shdf.gov.cn/shdf/contents/767/426186.html.

[3]阎欣.对中国出版业反盗版维权之路的思考——以商务印书馆为例[J].今传媒,2018(3).

[4]国家版权局.2020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6-03.

[5]郄建荣.首例正版盗版混搭销售特大侵犯著作权案告破[EB/OL].(2019-08-12)[2021-06-02].http://www.bj148.org/sa1/jsal/201908/t20190812_1527075.html.

[6]常雄飞.更多人认可付费阅读,盗版才会越来越少[N].四川日报,2014-09-19.

[7]李奕佳,赖旭华.三团伙印刷销售盗版图书几十万册 涉案金额2亿余元[N].检察日报,2018-05-17.

[8]罗向京,刘睿.“十三五”时期出版业繁荣发展政策与法治保障综述[J].科技与出版,2020(09).

[9]舒晋瑜.出版界政协委员为提升出版强国实力建言献策[N].中华读书报,2021-03-10.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知识产权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体育图书出版与营销策略刍议
知识产权为“互联网+”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