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女性人物的审美教育
2021-10-27珠海市田家炳中学林曼曼
文/ 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林曼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教育能力,并掌握正确的教授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女性形象的美,树立自信自强的个性,学习丰盈的内涵,成为智慧的人。
一、 巧借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构建美育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新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课堂审美教育,将美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当中。
(一)巧借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情感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情感的多样性。没有情感的多样性,就不会产生高品位情感的追求与获得的渴求,则人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利用图片、动画、声频、视频等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文本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情感。如《卫风·氓》一文,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导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磁性沧桑而又哀愁断肠的歌声,一下将学生带入女主人公悲伤、悔恨、决绝的情感纠葛当中。
部编版教材高一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教师设计课题时既要体现“群文阅读”的单元教学要求,又要着力“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目标。《百合花》描写的是革命战争时期“新媳妇”与通讯员之间纯洁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和互相关爱、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思考“青春的价值”是本课题的难点。审美始终伴随着读者的主观情感,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同类群文《哦,香雪》来对比阅读,也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相同主题的群文《十八岁出门远行》对比阅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将课题与“青春的价值”勾连起来。例如可以设计探讨问题“假如你是小通讯员,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扑上去吗?”让学生思考自己会怎样做,引导学生认识到时代不同,使命不同,青春理想不同,但是,人物身上的人性美、青春美的精神品质却是永恒的。
(二)提高素养,美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女性观
教师本身是美育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引领学生理解语文教材中各式各样的性格鲜明、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
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学生会认为焦母是一个典型的“恶婆婆”的形象,她粗暴的言语、恶意的刁难、蛮横的干涉、残忍的驱赶,亲手葬送了焦仲卿、刘兰芝幸福婚姻生活,扼杀了儿子的生命。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在批判焦母的同时,有必要结合时代背景特点,以全面、客观、发展眼光去分析焦母的心理内涵:她所处的社会是以“孝”治天下的早期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一位母亲,她有权利有义务以“父母之命”帮助孩子换一个更加称心如意的儿媳,而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速遣刘兰芝,再娶秦罗敷,也只不过为了完成家族传宗接代的使命;当听到儿子“故作不良计”要随刘兰芝殉情的消息后,焦母泪如雨下,苦苦哀求无果,最后“两家求合葬”——一个“求”字,蕴含了焦母多少的悲痛和后悔。我们在批判她的同时,也应从大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焦母也只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一个可怜的母亲,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教师要学会提高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地鉴赏女性形象,教师还要不断提升美学素养,搭建一个包括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人格美的美学系统。
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很多教师从服饰、容貌、语言、动作四方面入手分析了王熙凤的人物性格:“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熙凤的贵气与俗气,体现了她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但纵观全文,曹雪芹对王熙凤的态度不是一味的褒扬,也不是无端地贬低。曹雪芹给她的评价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而秦可卿给她的评价,说她“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她才干出众,从小杀伐决断,获得贾母、王夫人倚重,在贾府有着“女宰相”般的特殊地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很多红学家在为王熙凤“平反”,例如在《贾宝玉家大院是皇宫大院十大证据》一文里,用了各种证据论证了王熙凤的服饰具有皇家特征。在封建社会,服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封建社会个人根据社会地位不同所穿服装是有严格区别的,人人遵守本分,不得僭越。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正色,象征吉祥、富贵,曹雪芹对王熙凤服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从颜色到质地,从花型到样式,淋滴尽致地向读者展示了王熙凤的皇家气派和身份地位。在第三十五回,莺儿与宝玉谈打络子,谈到了配色美学,宝玉问:“松花色配什么?”莺儿说:“松花配桃红。”宝玉听到“松花配桃红”赞美到“这才娇艳。”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红搭绿,是活泼明亮又吉祥富贵的配色。“大红洋缎窄裉袄”搭配“翡翠撒花洋绉裙”也是非常符合传统的配色美学的,曹公并无贬低之意。
二、 构建具有美育特征的新时代高中语文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美千差万别,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品味语文,提升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新课堂模式要注意以下几个核心环节:
(一)精讲留白,静读文本
语文本身就是美,在课堂中教师要精讲留白,所讲述的内容要提纲挈领,只对重点和难点给出必要的提示,留足够多的时间给学生去品味美。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切忌“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尽量将“一半以上”的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读文本,从直觉到形象,从逻辑到辩证,梳理文本各类人物形象,促进审美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独立内化,完成任务
只是浅显的让学生去感受那些人物、自然以及社会的外在美是远远不足的。教师还应当设计好任务单,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深层次地思考,体会触及灵魂的美和感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去独学并完成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点,深度阅读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单或作业练习。这个环节的认知作用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参与形象、情景的创造,使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现于头脑中,增强美感体验,提高审美水平。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创设语文情境,让学生将自身成长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联结起来,组织小组讨论,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为保证学生的交流有效,新课堂模式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围绕老师设计的作业进行讨论,重点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都有自己的见解,并在交流碰撞中提升认识。教师要一边总结、归纳,一边解答一些共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纵深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强化拓展,培养意识
审美教育还需要将美育延续到课后,延伸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自觉审美意识。
课后阅读是语文美育的延伸,学生能够从名著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趣味;课后写作是抒发情感的渠道,学生每周写一篇随笔,又培养审美创新能力;语文美育是文化传播的渠道,学校举办游学、戏剧展演等一系列文化节活动,既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又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