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情境下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研究
2021-10-27黄海珍
◆黄海珍
我国处在经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新一代数字技术推进产业变革,产业生态也经历着转型与升级。产业的结构升级,要求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提升,产业间协同与共生关系深化。自2008年以来,以制造业迁移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协同融合已经开始。中国制造必须从规模、速度的发展轨道转向质量、效益的发展轨道,加强制造业及其流通供应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生态竞争力。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与流通业都面临转型压力。另外,对于从计划经济模式的国有企业和中小规模的加工生产企业的制造业而言,在效益、效率、质量、产业结构与资源消耗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应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业仍处于较低水平。数字转型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产业协同融合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耦合关系
目前,此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展开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关系讨论。一方面,学者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等展开研究,讨论了分工深化和生产专业化对流通服务业需求的增加,促进流通业的发展;而流通业的发展使制造型企业关注企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提升生产制造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学者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流通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流通业对于工业化发展承担起商品流通的责任,其后拉动作用能够有效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另外,流通业对产业集聚、关联效应、外溢效应等都有着显著的关系。因此,在流通业与制造业的研究中,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新的市场情境也在考验着流通业与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流通行业带来的深刻改变,流通业变化的格局也对制造业造成影响。目前的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效率研究,较少从当下数字转型的情境下切入探讨全球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流通业变革对制造业系统模式发展的研究。因此,本文聚焦数字化转型情境下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
二、数字技术赋予制造业与流通业融合新机遇
目前,面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制造业与流通业融合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产业融合得到国家的关注,国家重视“中国服务+中国制造”的组合效应。产业融合得到鼓励,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产业链的支撑,形成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但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协同融合由于受到物流成本、基础设施、供应链配套产业成熟度等影响,依旧存在着部分难题。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技术带来制造业产业升级,并对流通业提出数字化转型要求。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先进制造业拥有“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和先进管理”,是高度系统化与集成化的业态形式。一方面,制造业吸收与融合现代技术,实现新进制造业的变革;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将先进技术运用到研发、涉及、制造、检验和服务全过程,实现制造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革新。因此,制造业在生产流程等方面实现更新,对于产业链上的服务型流通业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与数字技术的充分融合,流通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需要跨入新的阶段。
三、数字化转型下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协同融合特征与模式
(一)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特征
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以流通服务与加工生产相结合为核心内涵。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全新技术手段,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覆盖了制造业及流通领域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方,为各个环节上的参与企业提供整合服务,也为传统业务智慧化赋能。
首先,数字技术降低了商业的进入成本、协同成本,打破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交易效率。信息技术为生产段与销售端提供较为完善的数据服务,因此信息得到有效保障,交易效率能够有效提升。以区块链为首的信息技术为制造和流通融合带来新的思路,数据的可信任与真实性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信任度。
其次,满足个性化需求交易服务、加工配送服务、技术服务实现终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消费时代,为了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造业与流通业必须要逐步实现“以销定产(C2M)”。多样化需求促进制造业发展,带来小批量运输服务的兴起。因此,在物流行业兴起“门对门”配送服务,大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形成网络内外部联动效应。协同融合下的制造业与流通业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能够兼顾经济链上的多方参与者。内外部联动效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并且实现技术在链条上的有效传递,经济活动最终形成联动。大数据提高了供需预测准确度,信息与数据存储技术的提升发挥出数据的价值。
(二)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模式
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体现在对消费关系、流通领域和销售场景方面的重新架构。首先,消费关系是商家与消费者关系的重构;其次,供应链管理是流通领域的重构;最后,销售场景是销售终端通路的重构。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协同模式架构,企业能够有效实现协同方式如下。
1.客户车间深度协同。是指以客户的生产需求进行智能拉动对接,通过可视化方式,保障上下道工序按照客户生产节拍进行作业。这类“制造—流通”协同融合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零距离服务与即需即供。在生产制造与流通供应的协同过程中,始终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另外在供应方面,制造端贴近消费者,紧跟消费者的生产计划。(2)信息关联与智能服务。信息的关联度相比较以往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互联能够很好地促进生产制造商、流通服务商和消费者的联系,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互联互通。
2.精准配送。通过灵活配置需求与产能,智能组织生产,采用多终端服务手段,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准时准量的全程配送服务。精准物流配送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公司的竞争力。(1)智能配送模块供企业、终端用户、物流服务商三类角色使用,核心是为三方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移动化的成品配送环节的全程服务保障。(2)从生产计划收集、用户需求预测、要货计划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物流组织管理、业务过程预警管控到用户评价,实现全方位精准智能运行,提升效率。
3.工位配送。通过移动技术、3D 虚拟仿真技术、RFID 物联网技术、Andon 技术实现物料管控园区可视化、库位自动推荐、自动出入库等功能,满足物料管控园与客户工位的紧密链接。该段制造工艺进行梳理,把流程分解,统计出各个工位工作所需的物料清单,准确掌握材料在检修流程中的消耗情况;对应各工位的最小作业单元,设计与配送材料,按照其所需各种必换件的规格,确定工作模式;对材料进行可视化管理,方便集中运输。
在此模型基础上,本文给出制造业与流通业协同融合的数字化改造路径,见下图。以企业发展的核心点为切入点,以获取关键“制造能力”、“流通能力”为阶段性目标,以搭建完整、高效、科学的制造和流通体系为发展方向,按照统一架构和统一标准规划设计制造系统和流通链条的总体实施方案及核心要素能力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在数字技术转型之路上知道其最终目标。
图3 制造业与流通业协同融合路径与机制传递
(三)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模式案例研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制造能力,加上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点。为供应链理念和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思维,提出了新的思路:汽车制造企业并不仅仅关心一级供应商能否及时供货的问题,而且还要关注(2-n)级供应商所供零部件能不能及时供货的问题。因此,能够将供应链管理延伸到原材料供应商并且建成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系统链接,成为重要的生产思路。
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在汽车行业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到“交付预测”(Delivery Forecast)。整车厂需要根据其整车排产计划,并且分解出各供应商的物料交付预测,这个过程必须是向前“滚动”的。其次,用户生产车间业务移动化。把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扩展到客户的生产现场,在向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自身的业务操作也一并完成。再次,供应链全程可视化。构建全程供应链智能监控平台,通过全面打通双方信息系统,在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资源互补,使关联厂与客户供应链各环节信息深度整合。最后,与客户共同构建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透明化、可视化、精益化,同时,产品检测、质量检验和分析、生产物流与生产过程实现闭环集成。
综合来看,实现汽车制造型企业的流通业产业链协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造端科技化。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提升物流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其次是流通端数据化。应用WMS(如C-WMS 仓库管理系统)、TMS、OMS 等软件,采集并汇总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环节所产生的全部数据。有效挖掘运营特点、规律、风险点等信息,实现更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决策与资源配置。最后是产业协同化:依托数字云存储信息系统和智能算法,构建多维度的运筹模型,结合多仓融合解决方案,整合渠道,做到智能预测补货,完成库存协同,提高现货率,提升产业链的效率。
四、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协同融合的管理启示
制造业与流通业协同融合不仅仅发生在企业部门内部、子公司之间,核心企业在外部供应链上,需要与各节点企业进行协同运转,保持良好的衔接。实现制造业与流通业协同可从主要方面着手。
首先,从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思维层面来看,需要产业间实现价值观协同。各方转变价值观,持共赢的态度达成战略共识,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需要依靠信息共享,信息数据能够为打通产业的协同融合提供路径。其次,从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操作层面来看,庞大的体系协同需要依靠链条层层之间的协同作为基础。具体方式如下:
(一)搭建上下游衔接的开放式信息平台
数字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搭建协作平台,如仓储管理系统、供应商分级管理、电子采购系统等,通过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企业间动态的供应链联盟。
(二)大力推进行业间标准化
企业在实现合作过程中,越来越强调物流服务商会要求其具有系统等方面的对接能力。具体包括:包装与工位器具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信息流程的标准化等。企业需要围绕制造产业的核心客户,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搭建“供应链协同”、“物流协同”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通从上游到下游的整合性供应链服务。推进标准化,企业不断打造出集“采购物流、入场物流、成品物流、售后物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以先进的智能物流技术为主导,推动智能化、协同化、平台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在客户间构建协同机制,自动化仓储库与生产线实现智能一体化协同。
(三)建立物料共享中心
工厂的订单呈现波动状态,而且企业间的物料可以共享,打造一个物料共享中心,节省原料库、成品库重复建设的成本。实现智能仓和多个企业不同生产线的对接,即中间的智能仓对接不同企业的多条生产线,形成一个协同圈,用水、供电、服务等全实现智能,提升协同圈内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与流通业的协同融合成为企业管理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协同产业更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产销协同管理是制造企业供应商改善的切入点之一,以此为抓手带动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的改善,特别是计划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要做好产销协同工作,需要强调企业文化和价值认同、公司层面高度认同、必要的资源投入认可、清晰的规则制定和各部门的共识共行,并着力培养专业的流程管理者和执行团队。产销协同最终需要面向产业生态,提高供应部门和供应商、需求部门和客户协同管理的层次和深度,实现更广阔层面的产业生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