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路径探索

2021-10-27齐城刘道华程守政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齐城,刘道华,程守政

(1.信阳师范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信阳市民政局,河南 信阳 464000)

养老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呈加剧之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应对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居家和社区养老作为养老的基本方式,是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和人们的居住特征,以区块化和智能化为解决方案的最佳形式。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优化居家和社区养老资源配置,实现养老服务内容的差异化选择和质量的个性化提升。

一、居家和社区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居家和社区养老问题日益关注,特别是注重服务模式的探索,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成果。

(一)国内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研究范式梳理

一是社区照顾服务的概念与价值研究。在国外,居家养老服务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国外很多学者对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模式持肯定态度。Fradkin & Heath认为,社区照顾服务为老年人搭建了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有利于激发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减轻精神空虚感、孤独感[1]。章迎尔指出,除了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的救助保障力度外,更应体现全社会对老年人的亲情关爱、诚信服务和精准施策,使老年人真正能够从多种不同渠道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2]。

二是对社区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研究。Maslow提出了人的五种需求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并分别给出了五种需求的基本内容,为构建满足五种需求的居民及社区服务提供了服务指南。同时,Baldock指出,在社区照顾发展过程中,过去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需求,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服务的重点是设计一种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服务管理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这为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三是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Garcia提出的智慧养老产业模式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体系为技术载体,以“人工智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支撑,通过大数据平台系统、物联网、手机APP,完成对养老人的全方位监控及监护,同时给出智慧养老云端资源的调配方案[5]。黄昕在设计“人工智能+养老”总体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紧急求助服务等四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模式[6]。

四是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满意度研究。西方学者一致认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建立相对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很难满足养老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必须让其他的民间团体、私人机构共同参与和多元供给,才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及满意度。Grillo等人认为,在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的灵活性和能动性,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7-8]。

(二)国内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现存问题归纳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研究和观点归纳,可以形成以下认识:国外在研究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方面起步较早,对社区照顾问题研究较为成熟,目前研究正集中在如何完善社区照顾主体、如何提高社区服务满意度上。与国外日趋成熟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是:理论分析多,案例分析少,没有充分说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践的具体运作,还缺乏可操作性;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等,还缺乏实证调查研究。居家和社区养老紧急救治体系中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不足:对于心脑血管病等急危重症抢救事件的地点,不能快速精确定位;对于内外科急危重症抢救事件,不能及时和迅速有效地采集医学信息和现场信息;对于现场的医学信息,不能及时和畅通地向各协作单位、后续治疗小组传递和共享等;对于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例如有较高风险或未明确诊断的可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须及时或长期居家提供心电生命征监护,目前医疗系统不能提供方便携带的家用事件记录器和长期方便佩戴的生命征监护系统;部分患者为多系统疾病,所在科室或医院缺乏心电和生命征相关的监护技术和人力储备;个人健康资料的信息未能有效保存,同时在各城区、各救治单位间信息不能共享,紧急救助时不能快速有效地从公用数据库中提取。总之,我国目前传统的医疗救治与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结合不足,支撑有限,其中蕴含的提升空间巨大。

二、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现条件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涉及老年人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涉及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海量数据的储存能力和计算方法,是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

(一) 大数据为养老服务满意度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手段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给居家及社区养老救助体系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多方信息实时共享,快速反应,协同救治;可以颠覆传统的一对一、面对面的医学救治模式;突破传统医疗活动在时空上的限制;甚至可以改写老年人急性心脑性卒中急救的临床路径,使得对大规模人群应用最新医学技术成为可能。在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中,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情感计算、机器视觉、语音语意识别等技术,通过各种终端传感设备对养老对象的语音、动作、情感、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等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数据库,同时建立老年人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预测预警模型,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海量养老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筛选高危人群,进行不同的智能预警,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切实为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为居家及社区养老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框架设计

要实现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必须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政府、养老服务对象以及为养老服务定制的服务终端有效联结起来,搭建起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服务对象的体系框架。该服务框架包括数据访问层、数据可视化/操作层、养老服务层、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层、社区监管层、数据安全保护层和硬件支撑层。该框架内的层次关系及层次内所应包含的内容如图1所示。该框架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各级社区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以硬件支撑层为载体,实时获取养老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为养老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照顾服务、线上线下的医疗护理服务和紧急远程救助服务[5]。

图1 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框架

在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框架构建过程中,整个框架设计理念、各模块的基本功能以及系统的搭建流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用户为本、产业为基、创新为魂作为框架设计理念。二是要构建家人服务端、老人服务端和整个智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系统平台。在两个服务端和一个系统平台上具有信息发布功能、日常互动功能、远程设置功能以及平台整体信息互动功能。信息发布主要指各项社区、物业信息的发布,节庆日问候、祝福推送和注意事项提醒等内容。日常互动主要指系统能定制关怀提醒、定时提醒家人、智能呼叫、智能定位、视频通话、健康检测等内容。远程设置主要是指家人可远程操作或设置老人使用的各种硬件设备。平台互动主要是帮助老人预定各类生活服务、了解社会各类公告等内容。在整个系统搭建过程中,首先是软件开发,其次是软硬件平台搭建,最后是导入各种服务项目。软件开发需要集合老人、家人、服务方三方需求,开发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功能模块。软硬件平台搭建部分是将软硬件相结合,构建家人端APP和服务端后台管理系统。业务导入部分主要是将社区老人和家人以会员的身份在平台上注册,收取相应会员费用,后台人员对注册信息进行整合维护。同时要有平台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各种说明书。

(三)智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应用

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平台具有陪伴、健康、生活、娱乐和安全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陪伴功能主要是加强老人与子女间的沟通、互动,使老人时刻感受亲情温暖;健康功能主要是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对异常情况及时告警;生活功能主要是解决老人的饮食、家政、出行、购物等日常起居问题,为老人提供安心的服务; 娱乐功能主要是提供新闻、影视、戏曲、养生保健知识等,组织社区活动,增加邻里互动,从而丰富社区养老对象的文化生活;安全功能主要是保证老人的居家安全,全方位监控来访人员以及家庭场所的烟雾、煤气等。

三、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

依据各级各类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性,探索一种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形成一批运行顺畅、机制规范、能够推广的做法和经验,为持续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基本遵循和经验借鉴。

(一)养老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决定[9]。以此为指导,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10]关于进一步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形成养老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坚持目标导向,积极利用政策资源,大力整合公共资源,着力破解瓶颈问题,不断深化对这一领域的规律性认识,探索有利于持续高效便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打造一批有特色、能复制、可推广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二)养老服务改革的预期目标

根据国家民政部门的总体规划和布局,2020—2022年,以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实施三年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推进全社会养老群体和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各类机构养老服务规模和水平,完善基于人口结构性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提高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能力,以逐步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

一要整合公共资源,提升各类机构养老服务规模和水平。到2022年,城市的社区以及乡镇形成“社区和乡镇(街道)有中心、村(居)有站点”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站点)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50%。尤其要满足城乡高龄和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空巢、留守、失能、失独老年人的特殊养老需求。

二要优化智能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到2022年,建立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五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覆盖率逐步达到100%,以政府、市场、居民的信息互联互通为主渠道,畅通养老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沟通对接。为适应新发展需要,在新技术条件下,为服务对象提供智能化、便利化服务。

三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于人口结构性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人口结构性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需要加快对老龄群体服务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和政策顶层设计。按照基本服务需求、主要服务内容、服务安全标准、设施条件管理等,建立基本服务规范。根据各地养老条件和实际需要,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清单。尽快完善鼓励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要提高专业素养,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定期对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轮训,确保到2022年底之前实现培训全覆盖,服务人员上岗前必须100%接受岗前培训或在岗培训,服务人员持证率达到 90%以上,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 50%以上。

五要前置健康管理,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全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利用远程信息设备提供远程逐户巡诊等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医疗资源进社区、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医养签约服务,农村贫困老年人签约率达到100%。

四、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重点领域

为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将在以下12个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举措,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丰富成果。

第一,建立政府领导和部门参与的分工协作机制。国家民政部门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方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依据本地居民的现状制定出台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方案,成立各地多部门参加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制定、创新落实、监督督导、资金管理与保障等工作推进小组,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整合相关配套政策,量化年度任务指标,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第二,培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养老服务的供给,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主体供给的养老服务格局。政府在统筹规划和财政资金支持上发挥引导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培育成为居家和社区养老供给主体。大力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现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多渠道用于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第三,拓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内容。养老服务内容,首先是生活照料,其次是家政服务,再次是精神慰藉,也应包括临终关怀。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专业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终端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平台,实时做好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提供关怀访视、生活陪伴、心理咨询、不良情绪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开展家庭照护者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开展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护者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家庭照护的有效性和满意度。

第四,保障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有效利用。有效利用政府、社会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结合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改善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新建、回购、租赁等方式,完善服务设施配套。同时完善远程监控、诊断等现代化服务设施的配套,就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向综合型养老服务中心发展,条件成熟的逐步转化为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需求。采取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无偿或低偿交由第三方进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

第五,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支持养老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建互联,探索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共育人才路径。会同卫生健康和人社部门,由教育、医疗等部门配合,尽快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将这种准公益性的人才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强化培训效果监控,对培训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鼓励养老机构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待遇逐步与认定等级挂钩。重点支持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实现助老与解困的高度融合。

第六,建立特困老年群体兜底服务制度。对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筛查摸底,建立动态性可查询的数据库。根据老年人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将6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城乡特困人员、低保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到2022年,各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全部享受到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重点满足高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失能、失独、空巢、留守老年人,实行建档立卡,进行个性化服务。

第七,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联动模式。坚持破解“留守老人照料难、留守儿童照顾难、留守妇女就业难”的问题,全面推进“三留守服务中心”建设,实行“党建+养老”“互联网+养老”,推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深度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精神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在实施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康复“五大工程”基础上,继续启动实施农村敬老院标准化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将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继续推进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通过近三年的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要覆盖60%以上的农村社区。

第八,推行“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分布式管理。从国家层面看,为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要建立省、市级网络服务平台,实现面向老年群体的多功能的社会公众服务。城市及乡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有关市场主体等,可以建立应用子系统,对接服务大平台,实现分布式管理,使养老服务的客户需求与多元主体的市场供给有效衔接起来,形成“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设,使服务平台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50%以上的老年群体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得智能养老服务。

第九,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转型合作机制。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协作,重点探索“养中有医”“医中有养”模式。合理规划布局全国省、市、社区医养结合项目,探索推进医院转型,整合技术和床位资源优势,建立康复护理医院,解决养老重点和难点问题。探索推进医养机构合作模式,在养老院设立流动专科,配置医护人员和基础医疗设备,开展护理服务。建立有效的筛查、干预、随访和教育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现重大慢性病的有效防控。

第十,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是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方向。加快标准的制定、应用和推广,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规范运营。制定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和责任制度规范,建立养老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要着眼于动态监管和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对服务情况进行实时定向监督评估。

第十一,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运营组织机构。强化社会力量主体地位,支持引导专业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以独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县区应当大力发展小型化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指导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嵌入式服务模式发展试点,自主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每个县区至少培育两三家专业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品牌。

五、大数据驱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主要措施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克服人员不足、资源短缺和体制障碍等诸多困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建立推动机制,督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有效落实。在重大决策部署确定后,各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将改革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督查事项,建立落实重大事项督查报告制度,形成闭环式创新落实的有效机制。

第二,创新运营模式,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供给格局。一是成立各级各类的福利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重点解决项目建设投融资问题;二是成立区域社会建设研究院,重点解决项目规划问题;三是成立各级各类社会组织联合会,重点解决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问题。推动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确保改革工作可持续、可推广。同时,培养一批专业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促使改革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第三,加大资金支持,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经费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将改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引导大中型企业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格局。

第四,注重舆论引导,形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良好环境。积极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和示范推广,使这一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改革举措能够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工作,为改革工作持续健康有序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达到具有积极示范效应的社会效果。

第五,强化考核评估,确保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顺利完成。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的运行机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能够确保评估的公平有效。量化任务指标,强化对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考核管理,定期实施检查评估,开展等级评定并向社会公示,将评估结果与等级评定、政府补贴、奖惩实施等相结合,推动改革工作圆满完成。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居家运动——膝部练习(高级篇)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居家的日子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