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淮剧的生存状况与发展愿景

2021-10-26钱龙平钱佳宁鲍开恺

今古文创 2021年39期
关键词:淮剧戏曲艺术发展

钱龙平 钱佳宁 鲍开恺

【摘要】淮剧作为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百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现代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淮剧发展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当前多样化的娱乐形式瓜分了淮剧的市场,方言唱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淮剧的受众面,传统折子戏与现代戏之间较难取舍,改善淮剧目前的发展问题需要合理推敲台词、探索多样化宣传途径、精细化打磨传统剧,创作贴近现实生活的现代剧。

【关键词】淮剧;戏曲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97-03

基金項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10332020Z)。

作为江苏省三大地方戏之一的淮剧(又名江淮戏曲),清代开始发源于苏北淮河流域的阜宁县和盐城县,流行于扬州府和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两个地区,盐城建湖是淮剧的故乡。后来,淮剧糅合了徽剧的一些元素,这大大发展了盐阜地区的戏曲艺术。淮剧的发展经历了北地新生、南下发展、文革扼杀、枯木逢春等阶段,到2008年,淮剧被评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淮剧被列为我国“非遗”保护对象,江苏省各地加大了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扶持力度,政府每年会进行大量的淮剧惠民演出。一方面可以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政府买单的形式培养大众对淮剧的兴趣和爱好。

当前经济文化急速发展,各类文化表演都在抢占观众市场,戏曲的发展情况捉襟见肘,淮剧作为地方戏曲,在方言地理文化界限以外的地区发展受限。此外,现如今的淮剧难以与现代潮流相融合,难以朝商业化方向发展,并且淮剧观众呈现老龄化倾向。但由于科技网络发展的迅速发展,文化表演的形式多样化,国家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影响,观众群体开始慢慢往年轻化发展,戏曲发展有回流趋势。

文章主要以苏北地区淮剧团现状为切入点,针对淮剧当前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关键所在,就其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理念,期望对淮剧今后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合理推敲台词,缓解因方言导致的

发展受限问题

方言作为民族语言演变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戏曲文化的载体。地方戏曲在语音和声腔方面的特性是决定该戏剧能否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而这种特性正是要依托方言才能存在。淮剧语言以盐淮地区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处理形成了一种舞台语言,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建湖县地处淮剧发祥地的中段,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平稳、四声分明、发音纯正、吐字清晰、悦耳动听等特点。

江淮方言的生活气息使得淮剧更加贴近平常生活,也因此在自古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少当地百姓的喜爱。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传统剧目《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现代戏《奇婚记》《打碗记》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移速度过快,加之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行,种种因素使得作为戏曲重要载体的方言得不到传承。淮剧这样的地方戏只能流行于以建湖方言为主的盐淮地区,其受众范围越来越狭窄。即使是盐淮地区的年轻人,在没有接触过相关剧目剧情的情况下也很难了悟戏剧的唱词,需要借助字幕领会故事大意,而电子字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戏剧的观赏效果,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因此,目前的淮剧仅仅保留着原来的一批中老年观众群体,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大力发展淮剧就必须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及时做出调整。一方面,在以盐淮地区为主的淮剧发源地范围内,政府需要大力加强对本地方言的宣传力度,在强调方言特色和重要性的同时为淮剧提供展示的平台。各类地方剧团在面向当地百姓创作和演绎剧本的过程中也应当扬长避短,对台词精细打磨,融合地方特色词汇,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另一方面,淮剧在向外输出的过程中则需要适当地进行语言改革。吴戈曾说“一个剧种要在客地立足、发展、落户,首先必须使当地观众能听懂”,以京剧为例,他认为京剧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剧种,正是因为其所用语音的北京化获得了北京各阶层群众的赞赏。淮剧若想落户客地、走向全国,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语言改革以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当然,上述两种做法还不能完全解决戏曲方言所带来的问题。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唱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戏曲演员在唱的过程中会配合很多表演动作,这些动作里透露出的情绪是帮助观众理解唱词的关键。要解决言语不通所带来的困扰,还需要培养人们的观剧习惯,真正从“唱念做打”多个切面综合欣赏淮剧的艺术魅力。

二、探索多样化宣传途径,扩大淮剧影响范围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打破了过去一两种单一的娱乐方式独霸的格局,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戏曲情有独钟的注意力,戏曲的传承明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近年来,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使得不少国人重新拾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光有重视还不够,淮剧作为一种“慢文化”很难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知道它的价值却不愿意真正花时间去欣赏它。尽管现在观众的思想相比早年升华了很多,对美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但现代歌剧、话剧、电影、电视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瓜分了戏曲的市场,以淮剧为代表的方言戏剧在时代潮流的更迭下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喜欢淮剧的人变少了,愿意学习并传承淮剧的人则更为罕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淮剧必须探索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以扩大其影响力。

“戏曲进校园”是目前各类淮剧团最常采用的宣传模式。中小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让戏曲走进校园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表演经典剧目这一层面,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戏曲的机会,让学生们能穿上戏服尝试着模仿一两个片段。戏曲走进校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校园,用“送上门”的形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以期让后一代在淮剧的熏陶之下喜欢上淮剧,许多年后还愿意走进剧场去看戏。

将淮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云”科技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江苏省淮剧团为例,疫情期间该剧团曾通过网上平台进行直播演出,加工复排的《狸猫换太子》作为2020年江苏省淮剧团“开箱大戏”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事实上,传统艺术与现代化娱乐形式并不是对立的存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淮剧传承人可以借助发达的新兴媒介对剧目中的精彩元素进行提炼,制作吸睛的短视频,在广泛普及淮剧文化的基础之上吸引更多观众回归线下,走进剧团去感受一出完整的精彩戏剧。

此外,诸如“像音像”工程一类的音像保存技术对于淮剧的保存与流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2020年江苏省淮剧团创排的淮剧《赵五娘》先后完成文化和旅游部“像音像”工程录制,在昆山百戏盛典演出时更是收获一众好评。除此以外,淮剧演员可以对自己的作品進行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记录,记录下来的成果作为精湛的艺术品也能扩大宣传的效果。

淮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增加受众,更需要有稳定可靠的传承人。戏曲是集剧情、音乐于一体的艺术品,好的编剧和演员是戏曲得到发展的要素。从这一角度出发,淮剧的宣传还需要增强专业性,培养青年人才对戏曲创作和演绎的兴趣,要实现这些目的则需要政府和剧团的大力合作。地方政府需要整合地域资源,适当组织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开办规范的淮剧培训班,给非遗传承人提供适当的资金补助,扩大淮剧在专业人士中的号召力,为剧团输送优秀的人才。

三、精细化打磨传统剧,创作贴近现实生活的

现代剧

由于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和固定思维,认为戏曲只能是“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颤颤悠悠恰似金鸡乱点头”,抑或是“披着白色的戏服,画着五彩的脸谱”,认为穿着传统戏服、唱着传统戏的才算是戏曲,将戏曲融合现代元素后,只能称之为舞台剧、音乐剧。淮剧与当代的融合、淮剧的创新等受到了不可避免的阻力。

但是就像傅雷在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丹纳的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原则出发,以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产为例,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需求,否则就要被淘汰。”淮剧作为一门戏曲艺术,不同于现在的相声、小品之类的一些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梗”变着法儿地融进作品中,传统淮剧受戏曲的载体——唱词、唱腔、配器这些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固定下来的东西约束,不能改变其形,不太容易去创新、改动。尽管如此,剧团也对传统戏进行了细心雕琢打磨,将戏剧生活化、逻辑化,并且利用传统的程序化的形式,着眼于能够反映现今社会问题的内容,在内容上紧跟时代潮流,努力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势与问题,展现出富有寓意的故事,给观众以哲理的收获,赋予现代戏以“新的灵魂”。淮剧《小镇》《小城》作为江苏省淮剧团近年着力打造的精品力作,就秉承着“源于生活”的原则,是启发人思考的灵魂之作。

也可以将淮剧看成一个寻找舞台的艺术家,她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虽然这个社会、观众允许她有自己的小个性小脾气,但她的精神价值观一定得符合核心价值观,这是其一;如果她有更接地气的性格、表演,更能俘获观众的心,这是其二;倘若在风趣幽默的基础上,她还是个富有内涵的表演者,观众则更是喜爱不已,这是其三。一旦感到喜爱,观众便会自觉主动地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关注这一艺术的历史传统,口味可能会由现代戏慢慢扩展到传统戏。

因此,为了符合大众多样复杂的观赏口味,剧团、剧组就必须精细化打磨传统剧,创作贴近现实生活的现代剧。例如从2016至2020年中,江苏省淮剧团就创作了《小镇》《小城》一系列的现代戏,旨在用戏曲表现当下题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段将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议题呈现在大众面前,引起大众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获得精神升华。《小城》的故事关照到我们身边常常发生的社会议题,譬如关于医德的思考、交通肇事后的抉择,以及屡见不鲜的“走后门”问题,整部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走出黑暗、重见光明”,这里的“光明”和“黑暗”都有着复杂深刻的内涵,既包括因车祸致盲的吴老伯渴望复明这一层现实含义,更暗示了肖悦华在道德漩涡中陷入黑暗并不断寻求光明的过程,整部剧是坍塌的精神屋顶重建的过程,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为应对观众存在的创新偏见,江苏省淮剧团对于传统戏,采取精细化打磨的措施,对传统戏剧进行精加工,并努力在老故事中阐释出新的思想内容,赋予其新的意义,让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来引领观众的审美取向,将传统戏剧以更好地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于现代戏,虽然就表现形式而言,地方戏剧能够创新与发展的地方都不多,毕竟戏曲的载体——唱词、唱腔、配器等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固定下来了,但淮剧团也进行了细心雕琢打磨,将戏剧生活化、逻辑化,利用传统的程序化的形式,着眼于能够反映现今社会问题的内容,在内容上紧跟时代潮流,努力结合当今社会的形势与问题,展现出富有寓意的故事,给观众以哲理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卜凡森,孙婕.分析淮剧的历史和发展——以盐城地区淮剧团为例[J].戏剧之家,2020,(4).

[2]张蕴如.中国淮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孙晓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3,(1).

[4]陈静姝,赵艳玲.江苏民间淮剧团生存状况的历时与共时考察——以盐城兴艺淮剧团为例[J].今古文创,2020,(23).

[5]李兆新.淮剧在淮安的生存境况及其对策[J].戏剧之家,2020,(27).

[6]丁和根.淮剧艺术的文化品格——淮剧文化考察之二[J].艺术百家,1998,(01).

[7]邓涵彬.当代戏曲交流语境的危机与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蔡山河.浅谈西路淮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2,(04).

[9]杨立伟,赵红丽.论当代社会戏曲的发展形势[J].大众文艺,2015,(14).

[10]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聂淑媛.时间序列分析的历史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12]袁雅丽.浅析“都市新淮剧”的艺术创新[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05).

[13]于海阔.地方戏要扩大影响必须进行语言改革[J].中州学刊,2013,(4).

[14]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钱龙平,女,江苏靖江人,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钱佳宁,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鲍开恺,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戏曲史、昆曲理论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民国昆曲戏宫谱研究》(2011-2015)。

猜你喜欢

淮剧戏曲艺术发展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区域发展篇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图说共享发展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黑土评剧迎来希望的春天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