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藤县牛歌戏的音乐源头和特色

2021-10-26施永嘉

今古文创 2021年37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施永嘉

【摘要】 牛歌是藤县牛歌戏的主要唱腔,在演唱牛歌的时候,一般不使用管弦乐器,主要依靠打击乐器实现节奏的转折。在进行动作表演时,完全吸纳了舞春牛的动作,还融入了粤剧的一些动作,具有非常显著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探讨藤县牛歌戏的表演艺术,分析其音乐源头和特色。

【关键词】 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藤县牛歌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88-02

牛歌戲又称为“牛歌”,多数人认为它与中国民间立春时节的舞春牛活动有关,一些艺术创作者把音乐、舞蹈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演绎一些故事情节,配合乐器的表演,变成了一个广西地方的戏曲剧种。藤县牛歌戏以锣鼓类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在广西粤语方言流行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有很多观众,保守估计,喜欢观看这类表演的人口达到1000多万。藤县不但是藤县牛歌戏的发源地 ,也是主要传承地,2008年,广西将藤县牛歌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藤县牛歌戏是当地民众长期以来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是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其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藤县民俗造就牛歌戏风格

广西地区地处边境,是文化交融之地,这里有多民族的文化,也有外来的文化,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深厚的文化基础使这里成了民间戏剧的发展和活跃之地。藤县牛歌戏是广西当地民间戏剧的典型代表,有很多戏团和优秀的剧目。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家和地方以及文化继承者采取了具体的行动,推动文化传承,促进传统戏剧的复兴,藤县牛歌戏也不例外。

藤县牛歌戏的起源非常古老,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藤县牛歌戏的基本形式,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把一些士兵派到藤县,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产生了新的方言,当地人们用新的方言唱山歌,进行传统活动的开展,在赶牛下地进行农业劳动时,通过自编自唱形成了最早的牛歌,清代时一些人对藤县牛歌戏进行了改革,当地县志还记载了藤县牛歌戏。1875年的时候,确定了牛歌戏这一固定名称。

随着藤县牛歌戏影响的扩大,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愈加多样化,甚至出现了有剧本的演出,演员数量增加,最多的时候,藤县牛歌戏剧团达到了200多个,演出的剧目接近300个。1986年,我国有关部门把藤县牛歌戏确定为地方剧种,进入相关书籍的记载,后来藤县牛歌戏发展开始滞后,演出队伍开始减少,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藤县牛歌戏也随之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现代曲目,通过新曲目传播了现代故事和科学观念,但是其独特的戏曲音乐和唱腔艺术以及表演形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藤县牛歌戏主要通过传承人对其进行发扬光大,经过不断更新改造,现在藤县牛歌戏分成了几个流派,传承方式包括培训式、师徒传播式和自学式。培训式和师徒式是目前保护和传承藤县牛歌戏最主要的方式,通过相关文化部门的介入,藤县牛歌戏的特点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受到市场的影响,促进了广西地方以及我国的文化建设。

二、地域特色贯穿牛歌戏表演

藤县牛歌戏起源于我国民间立春的习俗,后来经过对舞春牛这一民俗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戏剧表演艺术,藤县牛歌戏演员在舞台上并没有太多的动作,动作比较固定,表演风格相对稳定。藤县牛歌戏和京剧一样,也有各种角色,但是藤县牛歌戏只有生、旦、净、丑四大表演行当,每一个藤县牛歌戏角色的动作都是相对固定,走步方式虽然不同,但也是相对固定的。不同于京剧,藤县牛歌戏每个角色的表演方法相对固定,例如生角走八字步,而旦角用慢碎步,走步时配合扭手花,丑角的动作没有固定程式,相当随意,每个角色都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因此舞台设置简单,演出场地面积并不大,表演时使用的道具也非常少,常用扇子等,多数角色上场时赤手空拳来进行表演,只有个别的时候,武生会拿棍子或刀枪进行辅助表演。旦角在表演时会戴着头盔,除了围红裙之外,还会穿花布大襟衫,演员化妆随机进行,多与剧情变化和人物角色的定位有关,多数演员穿唐装,多参考粤剧的方法,藤县牛歌戏的演员都是一专多能,一个演员能进行多个角色的演出,同时也会使用伴奏乐器。

早期的藤县牛歌戏没有专门的剧本,其角色的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变化都是文化人进行阐述,演员自由发挥,台词都是演员自己设计,现在的藤县牛歌戏已经有了很好的剧本,演员只需要照着剧本的内容就可以完成演出。受到条件的限制,高难度的动作无法让演员掌握,因此简单的走圆台、方步、碎步、指功、水袖功、跳大架、锣边花、水波浪、亮相、扎架、把子功及一些小排场程式,如三批、三击掌、升堂理事、朝臣排朝、三拦等动作是藤县牛歌戏表演时最鲜明的特点,这些动作多来源于粤剧,与其他剧种一样,藤县牛歌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容纳其他戏曲的表演技能,这使藤县牛歌戏的发展越来越好,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藤县牛歌戏表演时有一套反映人们生活经验的固定习俗没有变,那就是藤县牛歌戏多在春节等喜庆时候演出。

三、牛歌戏音乐源自山歌

广西当地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因此风俗习惯也丰富多样,在藤县牛歌戏流行地区主要有三种山歌:上灯歌、山歌及舞春牛歌。山歌的出现促进了藤县牛歌戏的发展,可以说二者密不可分。舞春牛歌是农民在春耕表达丰收愿望的一种反映,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祝福词,后来在歌唱的时候会加进一些故事情节,甚至将生活片段与祝福融合起来,逐渐向戏曲形态进行转变。山歌主要是在山上的人们寻找伙伴时所唱,对歌时所唱的歌曲多为随口而出,常常表现为对唱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上灯哥主要在元宵节的时候演唱,因此也叫元宵歌或者花灯歌,当地居民在庆贺一个人家生了男孩之后的仪式称为上灯,在正月十五之前,亲朋好友一起饮酒拜神,主人会在吃完饭以后唱歌,主人唱完以后进行斗歌,歌词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谜语,双方有问有答,一直会唱到天亮。在演唱山歌时,必须让对方能够听清楚自己唱的歌词,因此元宵节的歌声洪亮,节奏开阔,结构极其自由,尾音往往非常长。这三种山歌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不是独唱,在对唱或是大家一起唱的时候,还讲究有问有答,后来这种形式就进入到了藤县牛歌戏的演出之中,牛歌戏有时也称为偶歌戏。

中国几乎所有的戏曲都是包括了唱念做打这四大基本功,牛歌戏主要用唱来表演,旋律非常平稳,歌词使用当地话进行演唱,句子转折的时候使用锣鼓进行衔接,循环往复,结构简单,声调基本上全是牛歌调,偶尔使用其他调,宫商角徴羽中只用前三个,没有角,偶尔使用商调。藤县牛歌戏在区分角色的时候,使用语气变化来进行区分,文生演唱时相对和缓,语气没有太大的起伏,正是因为这种语气上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才能分清人物的角色,形象非常平稳,武生却威力十足,显得很威武,丑角的唱法相当含蓄,让人一听就有种耍滑头的感觉,藤县牛歌戏的念白并不是主体,偶尔用来补充唱的不足,多用方言,念白地方特色非常明显。

藤县牛歌戏的唱词非常有特点,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其中包括了比喻、借代、夸张、排比、双关等各种修辞手法,但是通俗易懂,因为藤县牛歌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因此有很多的受众,当地群众非常熟悉,藤县牛歌戏主要的表达方式为4句一组,采用对称结构,每一个句的字数都是相等的。因为使用当地语言演唱,唱词简单,因此藤县牛歌戏的唱词非常容易记忆,常用三字句、六字句,也有七八九字句,藤县牛歌戏常使用虚字,如字头衬词,如“(道)真真急坏我小苍娃”;“风和日暖(道)要赶路(呀)”;句尾衬词,如“黄茅炖蛤佢会咁(都)吊腰(呀)”。

在以前,藤县牛歌戏的表演,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舞龙舞狮团队一起进行,村子里的人邀请去参加庆贺演出时,以往藤县牛歌戏没有自己的乐队,往往使用舞狮舞龙队的锣鼓伴奏,打鼓边代替打梆子,后来一些村子的藤縣牛歌戏表演团队进行改革,加入了梆子,大锣改为小锣。有一个时间段会在演出的时候加唱民间小曲、采茶戏、黄梅戏的唱段,演出这些额外的节目时,需要有笛子等管弦乐器进行伴奏。演员来自农村,没有受过专业的指导,因此唱这些额外的节目时,不能充分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后来这种现象又慢慢消除了,到目前为止,藤县牛歌戏的乐器只有锣鼓等简单的打击乐器,依然不使用管弦乐进行伴奏。

四、结语

藤县牛歌戏是广西地方的剧种,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民间戏剧艺术,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代表了当地的审美形态。在形成发展中,由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背景中,因此深受当地观众欢迎,成了当地有影响力的优秀民间艺术。在藤县牛歌戏中的表演中,还保留着尊师敬贤和向观众鞠躬等形式,演出结束以后,全体队员致谢观众。剧本内容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成了当地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受到了一些冲击,但现在又开始得以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其表演特点非常突出,现在藤县牛歌戏已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演员应该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纳入新的文化元素,使该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魏小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J].戏剧之家,2018,(18):42.

[2]周国语.基于传统戏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J].戏剧之家,2016,(16):33.

[3]全婕.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藤县牛歌戏为例[J].歌海,2015,(06):35-38.

[4]邹世毅.传统戏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J].艺海,2015,(02):9-12.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汪星人的《戏精的诞生》,敬请观看
浅析表演艺术的真实性与生活的真实性的异同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