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不同时期生态思想探究
2021-10-26陆海峡
【摘要】 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美国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警示人们要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以及忧患意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以美国文学的发展为线索,选取分析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梳理归纳了美国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美国文学;不同时期;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38-0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美国文学中生态思想的传承研究”(2017KY1316)阶段成果。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最古老的关系,辩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系统的健康发展依赖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产生的生态危机成为了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如何解决生态危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正确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为了获取巨额财富,开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透支自然资源。在有毒物质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和生态运动的发展下,生态批评诞生了。
一、生态批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美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开创性地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把生态思考融入文学研究,美国生态批评萌芽产生了。在70年代,生态批评从零散发表的关注自然生态的文学作品和分析自然主题的文章中初露端倪,但此时的生态批评研究比较分散,且相关研究也并没有归类于生态批评。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生态批评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文学研究。同时,研究学者举办了很多学术会议,并著书立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蓬勃发展的生态批评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派系,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生态批评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时代潮流。
美国生态批评的倡导者彻丽儿·格洛菲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学生态批评的先驱布依尔教授指出,生态批评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生态批评家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积极参与各种环境改良运动,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学术研究可以为理解和挽救环境危机做出贡献。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可促使人类反思并调整自身的行为,喚醒人们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是一项持续发展的事业。自然是很多文学家创作的主题,美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家在作品中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怜惜自然、拯救自然,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借此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批判、阐释经典文学作品,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唤醒人类的灵魂,改变人类陈旧的观念,呼吁人们热爱尊重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
二、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
文学作品是作者以生活中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用文字形式反映生活,表达对人生、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的艺术形态,承载着时代思想。美国文学历经殖民时期、美国革命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及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阐述了人与自然这一哲学命题。美国文学历史虽然不长,但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思想。美国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深思地球上生命个体之间的命运关联。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传承,本文选取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探讨了作品中传递的生态思想。
(一)早期美国文学作品
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崇敬和迷恋,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约翰·史密斯在《新英格兰记》中用乐观且夸张的笔调详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旅行、定居、耕作,还描述了海岸、岩群等自然景象和气象。巴罗威在《北美大陆首航记》中描写,深林茂盛、树木高大挺拔,果实累累。即使是盛夏,随处可见成群的鹿、野兔和狐狸。早期美国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新大陆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到处是丰富的物资资源。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比较自由多样,有散文、诗歌、随笔、游记、札记等形式,描写了美国人民依赖自然,开发自然获取物质生存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自然无私馈赠的感恩和赞美,蕴含着歌颂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二)中期美国文学作品
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取材苏格兰历史创作的小说《威弗利》,以诡秘莫测的氛围、栩栩如生的人物、传奇冒险的故事情节,激发了美国作家的浪漫主义想象。许多美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回归自然的思想。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其代表作《见闻札记》一书中,描写了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赞美自然的纯洁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抒写自然给予人力量,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海明威本人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贯穿其许多作品中,在《最后一方净土》中,尼克为躲避守林人的追捕躲进了原始森林;《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凯瑟琳为逃避战争,前往瑞士蒙特尔山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面对死亡未向上帝祈祷,而是抬头望着满是白云的蓝天,抚摸着身边的松针和松树的树皮,实则暗示了乔丹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了远离纷扰的人类社会,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经历,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梭罗在书中将描写对象由人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细致观察和记录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界万物看作是生活中的伙伴,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并相互联系成为统一的整体。由此可见,梭罗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生态整体性,自然是人类感知的对象、精神的归宿。
中期美国文学作品主要体现的是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价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生态整体主义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人如植物、动物、山川河流一样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依互哺,人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才能获得灵魂的宁静与升华。
(三)现当代美国文学作品
被誉为美国莎士比亚的麦尔维尔在《白鲸》一书中,借助捕鲸船的经历,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指出人类不能自认是自然的支配者和主宰者,夸大人类的力量,否则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创作了《沙乡年鉴》。书中追述了工业社会之外宁静的四季,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废农场一年不同的景象,深刻思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外,书中还包含了生态、动物行为、植物分类等科学知识,将美学、文化、伦理等理论运用到了环境和生态的思考中,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书中阐述的环境保护主义美学和土地伦理等对当前世界生态保护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问世,开启了生态文学的繁荣,引发了美国及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蕾切尔·卡森批判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关注自然环境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及人类和自然如何平衡相处,着重描述了化学杀虫剂广泛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態破坏,表达了她对生态系统保护的看法。
现当代美国文学审美理念深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中心,在自然中处于主体地位,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正是这样的谬见让人类狂妄自大,自认是自然的主人,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的欲望。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的报复随之而来,生态系统全面恶化。
三、总结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些负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开始反思人类原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观念,认识到了自然及整个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开始借助文学的形式向世人发出警告。美国文学作品中关注环境意识和生态思想的作品很多,从早期热爱赞美自然,到中期的生态整体主义及现当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意识和生态思想主题在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现实性,汲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对构建生态文明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王蕾.浅析美国文学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及现实意义[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6,(6):71.
[3]王林,董小川.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探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24.
[4]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J].读书,2004,(02):25.
[6]赵靓.美国生态批评发展述略[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8.
作者简介:陆海峡,女,河南开封人,硕士,桂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