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
2021-10-26易珺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存在强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时代需要,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为满足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析二者融通发展的实践路径,这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融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118-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过程,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某一民族的文化理论往往产生并发展于该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这一文化理论是否为该民族的民众所接受,取决于它能否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和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既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要和现实诉求,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实际,借鉴各个国家的经验教训,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1.古代“民本”思想发展为当代“群众路线”思想。关于“民本”思想,先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有荀子提出君臣关系就是舟与水的关系,他们二者都强调重视民众、关心民众生活。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深入学习古代的“民本”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2.儒家“修身自省”思想发展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儒家思想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主要强调如何通过修养自身来济世救民。在“修身”的思想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也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方法。此外,毛泽东还强调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诠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可见,毛泽东思想是在不断融通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诞生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升华。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邓小平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1.“改革开放”思想与传统的“革故鼎新”思想。每当社会“积弊日久”时,便会出现变规变法运动,如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清末年间康有为、梁启超展开的维新变法运动,皆体现着传统的“革故鼎新”思想,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观点正是承继了这一思想。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秉承传统的革故鼎新精神,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他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是改革,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球经济发展之中,只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才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才有希望。
2.“一国两制”思想与传统的“和而不同”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思想观点是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思想的突出成果。传统的和谐思想强调“求大同存小异”,维护和谐的局面,“一国两制”理论正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承继与发扬。邓小平同志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国内外问题,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解决民族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承认“一个中国”为原则,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平共处,这是对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优秀思想内涵,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其理论成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1.“德法兼治”思想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关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孔子认为只是“以政”“以刑”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不够的,倘若在依法行政的同时,又“以德”“以礼”来规范自身行为,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人们便会对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的不可拆分性产生一定的心理认同。江泽民同志继承并扩充了传统的“德法兼治”的思想内涵,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认为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抓好德治与法治这两方面的工作,社会的秩序才能得以维系,国家的安定才能有所保障。
2.民本思想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孔子的“裕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的爱民思想,以及墨子提出君王能“与百姓均事业”“共劳苦”,“兼爱”等主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思想正是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义。时代在不断变化,但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始终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传承民本思想的同时,坚持创新文化内涵,使其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贡献文化价值。
(四)科學发展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科学发展观是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实践发展要求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它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曾在2003年7月1日发表重要讲话:“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2]。这段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语录,孟子作为传统民本思想的典型代表,胡锦涛同志引经据典,意在阐述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但是,科学发展观并不是机械地继承民本思想,而是结合当下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
2.“和谐社会”思想与传统“和合”思想。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和合”文化为缓和各阶级、各阶层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直到今天,科学发展观仍然凝结着传统“和合”思想的精粹,强调社会朝着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方向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等等。科学发展观把传统“和合”思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凸显了时代价值,不断推动“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社会的发展。
(五)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治国理政思想,并不断予以创新。
1.“脱贫攻坚”思想与“大同”理想。大同理想是追求人人互助互爱、家庭社会安居乐业的传统国家理想,当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正是对这一传统国家理想的承续与发展。为了帮助贫困人员走上致富的道路,习近平提出“脱贫攻坚”的思想,在贫困地区积极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帮贫,根据实地情况和群众需求适时地改变扶贫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收入公平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大同理想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念提供了思想源泉,二者融通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人才教育”思想与“任贤使能”思想。“任贤使能”思想在我国传统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汉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朝有科举考试,明朝有八股取士制度,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渴望人才却是各个时代所推崇的。习近平同志将“任贤使能”思想融入于当代“人才教育”观念之中,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供了诸多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每年国家的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增设提高学历的渠道和平台,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有知识和才干的青年愿意为社会建设做贡献。可以说,“任贤使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具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极具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虽属西方外来文化,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他们二者是相容相通、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排斥,或一方吃掉另一方[3]。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历经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历久弥新,具有显著的和谐共生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和传播方式使其尊重、认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当前,我们必须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汇聚民族力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文化转型的时代需要,同时以科学的态度来甄别和分析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承继和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国民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在习近平同志论述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而朝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规划中,可以领会到党始终承继并发扬传统文化中关于“内圣外王、向往大同社会”的价值追求。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既为当代提供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又映射出民族的发展道路往往同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状况存在紧密联系。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接纳了马克思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刻在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粹,以此丰裕自身,这既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现实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推动二者实现有效融通。
(一)关注两种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双向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既存在现实差异性,又存在互容互通性,关注二者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关注二者的双向融合。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在诞生的时代背景方面,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民众的现实需求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基本满足,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却很难得到满足。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具有的强大社会政治功能,却是中华传统文化显然无法承担的。推動二者融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需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使其被民众所理解和认可[5]。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借用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来表达新观点,以便民众能清楚了解党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过程中,依据理论创新要求、民众的现实需求以及实践的变化,中华文化也在适时地修正与完善,以期将自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二)充分挖掘和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它,就等于自己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因此,当前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将现代文明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通提供有益的环境[7]。
首先,在文化宣传部门和公益性文化组织的帮助下,深入挖掘那些具有时代价值、突出社会主义本质,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优秀文化资源,制定出一整套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并针对不同受众推荐适合学习优秀文化的典籍、刊物和网络平台等媒介,真正落实“文化育人”的目标,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对于那些落后的文化予以剔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新特点,推动传统文化祛弊迎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运行之中,通过新媒介使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通更为紧密,为深入发掘、科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方向和技术支持。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形式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其中蕴含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模式令一般民众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推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融通,应当把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作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一方面,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权体系,革新宣传媒介。通过公共平台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众中的认可度,主要包括创新宣传方式和增设宣传平台,由过去的被动宣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宣传。譬如,加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的傳播平台的使用,用网络互动模式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的影响力、传播力和认可度。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使其更具前沿性。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除研究其历史脉络和基本内涵以外,还需结合现实问题进行适时性的更新;二是进行理论创新必要时需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成果和结合国内社会的发展趋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未来社会中可能遇到的新形势、新挑战做出较为准确的预估和判断;三是理论创新要突出特色,要求在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应注重研究学术成果的理论深度,强调学术创作者的理论高度。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开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失去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不容忽视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必须植根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树立高度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2]中共中央文献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0.
[3]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2):2.
[4]罗朝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8,(24):136.
[5]李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研究[D].天津大学,2017:28-29.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2.
[7]左柏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相成[J].人民论坛,2018,(2):121.
作者简介:易珺,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