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学旅”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路径探索

2021-10-26陈婧

今古文创 2021年40期

【摘要】 2019年景德鎮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创建使“研学旅”成为热词,对推动试验区陶瓷文化研学旅游的研究却比较缺乏。本文基于景德镇“研学旅”的梳理,分析了“研学旅”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下的路径探索,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试验区“研学旅”发展的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 研学旅;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083-02

基金项目:本课题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视域下的景德镇“研学旅”研究》(项目编号YG2020054)与景德镇市社科规划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陶瓷“研学旅”研究——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例》的研究成果。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8月26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开始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如何依托“研学旅”实现传统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

一、试验区“研学旅”的发展历程

2009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直接提出要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其实质是传统文化面向旅游者的再生产与再创造。随后,中央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的相关文件中都曾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反复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景德镇也是从2016年开始,研学旅行慢慢兴起。2017年,景德镇迎来了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队伍,北京、上海等地研学团队陆续入景,研学旅行基地项目启动建设;2018年来景研学人次大幅度增长,研学出发地进一步扩大;2019年,景德镇市开展研学旅活动2000余场次,共接待外地研学团队32.8万余人次,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热门城市之一。

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发展论坛”在陶溪川开幕,600余位与会的教育专家将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评价研究与实践交流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新思路、新突破,为研学旅行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二、试验区“研学旅”的发展路径探索

(一)增强“研学旅”的旅游吸引力

试验区“研学旅”发展的前提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具有旅游的吸引力。陶瓷文化作为试验区的标志物(符号),得益于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试验区的图文信息早已通过报纸、电视、两微一端等媒介充斥大众视野,让研学旅游者提前形成关于试验区的印象。当研学旅游者的需求与旅游吸引物相契合时,旅游吸引物的标志物则开始显现出它的作用与效果,从而激发旅游者的潜在动机。陶瓷文化则恰当地满足了研学旅游者通过文化消费来认同或表征自己身份需求,因为研学旅产品可以用来进行研学旅游者的自我建构、经历叙述、成就表达、文化价值表现等。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是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之城,陶瓷是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本质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最稳固的文化符号,代表试验区的底蕴和内涵。

以陶溪川文创街区为例,它对研学旅游者的吸引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建筑景色与工业文化等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源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主观感知。由于网络媒介助推,陶溪川的照片、视频等频频亮相于各大网络平台,之后陶溪川便成为近年来研学旅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伴随社会流行热点的逐步生成,潜在的研学旅游者受到网络信息的吸引,打卡陶溪川成为试验区研学旅的必备项目之一。陶溪川独特的陶瓷基因、多元文化、特色建筑是发朋友圈的优质素材,能够满足研学旅游者分享的心理需求。较高频率的“网红打卡”成为新时代研学旅游方式,是新时代社交需求的反映,也是现代研学旅的消费时尚和消费符号的典型体现。陶溪川就是这种新的时尚与符号的完美载体。

陶瓷文化存在着凝聚性结构,它推动民众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陶瓷文化的民众集体记忆,强化陶瓷文化的身份符号,提升陶瓷文化吸引力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是将陶瓷文化转化成旅游吸引物的重要途径。通俗地讲,就是讲好陶瓷故事,将陶瓷集体记忆根植于研学旅游者的意识当中,使之产生身份认同,并由此产生研学动机,试验区研学旅得以生发。

(二)加强“研学旅”活动的可观赏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陶瓷文化是旅游者来景德镇研学的重要动机和体验组成部分。除了传统陶瓷文化,一些现代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研学的重要元素。研学旅游者来到景德镇体验当地生活,研学项目聚焦文化与自然,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或文化或自然来建立一种新的临时身份来定义自己。怎样让陶瓷文化更具有可参观性,成了试验区“研学旅”发展的基础,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核心的展演模式

这种展演模式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园区汇集了古建筑、古作坊、古工艺、古窑房、古园林,向人们展示非遗文化,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缩影。2021年,为传承创新陶瓷文化,古窑印象文化商业旅游综合体应运而生。这里展示了从2009年开始,古窑景区进行的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的复建复烧,成了极具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实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成果的展示,给研学旅游者以文化体验。

2.以陶瓷展览为核心的博物馆模式

这种展示模式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典型代表。博物馆紧扣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中的“瓷器、瓷业、瓷都”主线,利用现代化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研学旅游者展示中国陶瓷的历史辉煌,已然成为集陶瓷精品展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展示平台。

3.以当地生活、文化为核心的街区、村落模式

这是一种综合性展示模式,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用“文化+”的理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共成长,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增强了研学旅游者的获得感。目前,进坑古窑址最具代表性。自2014年6月被黄薇团队陆续发现15处古窑址、16座水碓遗迹、7处古瓷石矿坑遗迹和一条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进坑遗址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开发了7种特色课程,分别是观展——了解宋代青白瓷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进坑寻宝、踩泥做陶、瓷石/瓷板创意绘画、模拟陶瓷考古、搭建太平窑、陶瓷修复、走进千年古窑址——感受真实的古人制瓷场景、“忙时种田 闲时考古”之种田体验、瓷文化主题讲座等。目前国内外众多机构已将进坑作为研学基地,研学课程收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认同。

4.以技术手段为核心的主题展示模式

技术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文化展示方式,2020年景德镇浮梁县瑶里古镇多媒体超视景水陆瓷茶映秀《浮瑶映月》,2021年江西旅发大会三台旅游演艺即《China》《经海山》和《上镇》,以“深厚的瓷茶文化、自然人文实景舞台、高科技沉浸式夜游演艺”,使得文化展示更为集中、立体,使得陶瓷文化“有说头又有看头”,加强了研学旅游者的现场体验感。

三、“十四五”时期试验区“研学旅”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推动“研学旅”基地的创建

深度挖掘试验区“研学旅”产业资源,打造一批特色的“研学旅”项目品牌,优化产品设计,逐步提高市场影响力,并逐步完善旅游设施建设。

(二)进一步规范试验区“研学旅”课程标准化建设

从全球“研学旅”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试验区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需要进一步规范,其中包含:旅行社标准、餐饮标准、住宿标准、交通标准、购物标准、培训标准、安全标准、学分认定标准、研学产品开发标准、研学产品文化标准等,使得“研学旅”更符合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探索试验区“研学旅”云平台建设

根据试验区实际情况,制定“研学旅”云平台建设方案,包括创建研学旅行景区门户网站、研学旅云服务中心、虚拟研学旅体验中心、手机智能终端App等,将研学旅云平台与5G城市会客厅相整合,真正实现试验区的智慧旅游。

综上,大力发展试验区“研学旅”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政治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景德镇坐拥丰富的高品位的陶瓷文化遗产,为发展“研学旅”提供了重要资源与条件。本文通过对试验区“研学旅”发展历程分析认为:试验区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任务要求,细致归纳了“研学旅”4类发展模式以及“十四五”期间发展的3点思考,通过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载体、创新营销,切实增强“研学旅”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势必会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03).

[2]史春云,陶玉国,李嘉炜.文旅融合视角下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J].中国名城,2021,35(06):1-6.

[3]谌春玲.研学旅游市场的挑战与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问题,2020,(6).

[4]李虹.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的实践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學,2019.

[5]杨振之.研学游发力旅游市场新蓝海[N].中国旅游报,2019-9-20(7).

作者简介:陈婧,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