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视角下南梁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研究
2021-10-26王伟
【摘要】 基于图像学和设计学相关理论,探讨南梁红色文化图像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图像研究,既是社会学问题,也是文化变迁的客观事实。在图像引领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弄清南梁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文化背景,增强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主动性,其次要明白南梁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社会背景和基本内容,最后结合艺术设计的应用探索出科学的红色文化图像传播规律。
【关键词】 南梁;红色文化;图像时代;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081-02
基金项目:2021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南梁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21B-268)。
南梁是甘肃省华池县著名的红色小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习仲勋等前辈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这片光荣而神圣的黄土地上,留存下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全球的快速发展,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让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被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所包围,从开始的方便、到后来的完全依赖,每天都习惯性的花很长时间去阅览手机上的图像与视频,如果忘记了带手机,会发现自己非常的不适应。数字图像、电影电视、长短视频、广告插图等互为交织,每天在演示和诉说着图像时代的魅力。在图像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南梁红色文化更应该与时俱进的迎合和适应图像传播方式。
一、“图像转向”与南梁红色文化
“图像转向”,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资料显示,图像的传播很早就开始就开始了,当下已经向更深层的、全方位的范围延伸。例如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眼无法看到的精密分子结构和一幅幅精彩绝伦的视觉图像。望远镜可以让宇宙中的神话变为现实展示在人们眼前,做到了先辈们无法想象的事情。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到来,视觉图像受到了不断地挑战和突破,图像质量、效果展示、传输速度变得越来越好,世界各地有趣的事情,通过大数据,瞬间可以分享给大家,人们可以时刻享受网络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公平审美”。尤其全球卫星通信技术快速发展,让图像的实时传播成为现实,它不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无论是沙漠、草原、海洋还是大都市,都可以进行各点之间跨距离的快速数据传输和高质量的通信。
由此可知,现代信息技术所催育的图像世界,让很多传统阅读习惯、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然这时候的图像就远远区别于传统图像,而蕴含了丰富的含义,正如本雅明所谈,“图像不再是过去的简单复制和模仿,开始‘从自身复制到自身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本质解放。”[1]这时候图像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和评价方式。例如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并不是单纯的取暖,而更加注重所呈现出来的含义(比如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图像媒介已经改变了文化的传播规律,这一转变毋庸置疑对红色文化传播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红色题材电影“八佰”,精彩的战斗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那么试想一下,单纯的红色书籍阅读能达到这种效果吗?因此高效的、形象生动的图像信息传播,给红色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无法想象的机遇。
二、南梁红色图像传播的内容
南梁红色文化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地域性文化,是共产党人和陕甘边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从文化形态与图像视角看,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情怀、优良传统作风、思想道德品质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南梁红色文化传播主要是有形的红色实物和无形的红色民族精神。让红色文化从抽象的理论阐释向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的图像转化,拉近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而提高它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吸引力。具体传播内容可划分为物质形态的遗址遗迹、文物与非物质形态的文艺作品和南梁精神。
(一)遗址遗迹
1929年到1934年南梁人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不断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建设,从甘肃庆阳、宁县、合水、正宁4个县不断扩展到了14个县,主要是陕西的彬县、淳化、耀县、三原、铜川、宜君、黄陵、富县、旬邑、甘泉、保安、安塞、定邊、靖边等,”[2]广袤的地域,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了提供了落脚点,奠定了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在这片神圣的革命热土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主要包括南梁革命纪念馆遗址、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列宁小学旧址、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基地、习仲勋旧居、南梁革命纪念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等。
(二)革命文物
南梁,西北高原的红色热土,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这里曾是共产党人储存的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照亮,硝烟已去,尘埃落定,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尤其南梁革命纪念馆和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主要包括抗大第七分校的遗物、战士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武器装备、陕甘边政府使用过的印章、列宁小学自编的课本、《陇东报》、诗词手迹、英雄墓碑题词、英雄人物纪念币和肩章、军民劳动使用的农具、抗日标语和口号等。
(三)文艺作品
南梁在陕甘边时期,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主要有歌谣、说唱、道情、歌舞、电影、手工艺、绘画作品等,其中歌谣和戏剧成就很高。歌谣有《军民大生产》《咱们的红军到南梁》《绣金匾》《红旗插上寨子湾》《送红军》等;影视有《陇东革命斗争故事集》《刘志丹与谢子长》《走进陕甘边根据地》《碧血丹心—刘志舟与陕甘红军》《南梁纪事》《苍天》等;绘画有《红色南梁—庆阳老区革命历史画册》《红色南梁—陇东革命故事连环画丛书》《红色南梁—两点一存》等。资料反映边区抗战剧团和宣传队经常去陇东上演话剧、秦腔、道情、歌舞和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充分地展示了早期南梁红色文化的图像转向趋势。
(四)南梁精神
南梁精神内涵很丰富,但为人民服务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我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
为燎原之势,最坚强的后盾是人民群众,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南梁政府对边区经济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在空闲时间带领战士和人民群眾一起劳动,并设立便利的集市交易。蔡子伟曾回想说道:“荔园堡方圆数十里,市场繁华,场景热闹,群众纷纷前来赶集,人山人海,一片生机。”[3]同时共产党人积极问询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虚心听取群众心声,坚持军民一家,并采纳群众意见,主动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智慧和经验,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应该考虑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图像阅览方式。相信数字图像、图文并茂、视频播放等传播方式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南梁红色文化在艺术设计的传播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传播应用,可以建构它在设计空间中角色转化,使得红色文化能够很好地贴近生活。当然图像的传播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广而告之,而是要遵循红色文化图像的传播规律和现代设计法则。
首先要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可以理解为放手,抓主要,放枝节。把最好的、最典型一面提炼出来,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图像被赋予了灵魂性的转化,它的视觉性比以前更强,而且变得更加有韵味,还有可能展现出意想不到的其他含义。其次要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局部性的物象置换。置换并不是简单的代替或生搬硬套,而是在原有物象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建构。利用物象的深层含义、外形特征、行业特征等置换它的局部形象。新创造的图像,更加生动自然,更能轻松呼应人的情感,从而实现从外在造型到内在寓意更加贴合物象的最本质属性。最后要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重构。“重构并不是元素之间简单组合,而是高于原来图像,完全打破对原有图像的依赖,主要从文化层面去搭建图像之间的关联。”[4]新图像能够感受到原来图像的影子,但没有一处和原来图像相似。色彩上先擦除对原来客观色彩上的依赖,而主要以主观色彩为主,客观色彩为辅。这时候的新图像脱胎换骨,获得重生,成为新的经典。当然图像一眼看上去,能难直观的看懂,需要一定时间去品味。重构的新图像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能够有效展示地方红色文化魅力,并且赋予新的生命力,从而达到红色文化真情传播,实现与消费者的情感共识。
由此可知红色文化的图像传播,要注重红色历史与时代共存,在文化中自然孕育与时代相连的传播方式。在设计视角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能要符合时代审美导向,推陈出新,重视现代设计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结合。
四、结语
可以看出南梁红色文化的“图像转向”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排斥它,而是要改变自身,去迎合和适应它,最终让图像为我们更好的服务。这就需要探究社会学、图像学、传播学。这种新型的图像传播方式,更需要立足于当下人民的审美要求、行为方式。通过南梁红色文化在艺术设计中传播,可以有效地提升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也为避免盲目地追求视觉创新而忽视了文化内涵提供了正确的向导,同时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建了全新的视觉图像模式。
参考文献:
[1]郑二利.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解析[J].文艺研究,2012,(1):30-38.
[2]刘治立.论南梁精神[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127-133.
[3]张巨成.论长征文化的历史启示及其意义[J].学术探索,2001,(1):56-57.
[4]蒋海霞,陈振益.五邑侨乡地域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转换与呈现[J].包装工程,2016,(10):41-43.
作者简介王伟,男,甘肃环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社会学、文化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