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朝鲜战争“朝鲜辩诬”中解读中朝封贡关系
2021-10-26陆爱未
陆爱未
【摘要】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出兵朝鲜,中国将这次战争记载为“万历朝鲜战争”。中朝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朝鲜多次派使进京辩诬,最终解除信任危机,联合抗敌。本文从“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辩诬”为出发点,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理清信任危机的缘由以及朝鲜的应对措施,解读中朝封贡关系。
【关键词】 万历朝鲜战争;辩诬;朝贡关系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070-02
一、前言
自古以来,就有东亚各国对古代中国朝贡的记载,朝贡体系由来已久。“辩诬”是维系朝贡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上著名的朝鲜“宗系辩诬”①,朝鲜致力于更改明朝关于李成桂的错误记载持续了近200年之久,从1394年开始至1588年,最终得到圆满解决。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国,非常看重宗主国对其的认同。
在明朝万历年间,刚完成一统的日本,主动挑战形成已久的东亚政治秩序,日本太阁丰臣秀吉野心勃勃,企图称霸东亚。离日本最近的朝鲜首当其冲,日本以朝鲜拒绝借道攻明为由,出兵朝鲜。关于这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争,中朝日三国对此的称谓各不相同。日本称“朝鲜阵”“朝鲜征伐”“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方面以丰臣秀吉两次出征的天干地支为依据,分别称“壬辰倭乱”“丁酉之乱”;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万历东征”。本文采用“万历朝鲜战争”这一名称。
二、朝鲜辩诬
“辩诬”是中朝在朝贡体制下针对具体外交问题的一种处理手段,是朝贡体系下大国威严的体现。在“万历朝鲜战争”中,中朝关系频繁出现信任危机,朝鲜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必须求助于明朝政府,帮助其度过危机。朝鲜国通过辩诬,重新获取宗主国的信任,并共同抵御外敌。
(一)辩诬由来——万历朝鲜战争
一说是丰臣秀吉的阴谋。日本毗邻朝鲜,所以首先将扩张海外领土的矛头指向朝鲜。而朝鲜是明朝的藩国,丰臣秀吉计划利用“通信使”离间明朝与朝鲜。通过威逼利诱,使朝鲜认为是借了他们的名声,有云“秀吉请使于我国,为借重之计”。日本借通信使一事放出谣言,如曰:“朝鲜遣使投降”“朝鲜愿为向导,以入大明”。人云亦云,从而使辽东地区的明朝将士以为朝鲜与倭同谋。②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日本先攻心,通过造谣,让明朝对朝鲜产生误会,埋下了日后朝鲜“辩诬”的伏笔。
一说是对马岛岛主宗义智在两不得罪的情况下,令朝鲜以为日本放低姿态,游说朝鲜派和平使者聊表祝贺,而丰臣秀吉却以为朝鲜是来投诚的,所以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二)辩诬过程
1.辩诬一
在东亚秩序下,以古代中国为主的朝贡体系中,只有双方都是朝贡国才可以互通往来。但当时的日本早已不是古代中国的朝贡国,而朝鲜是古代中国的朝贡国,所以朝鲜派使者前往日本是“非法的行为”。朝鲜国王担心宗主国——明朝知道自己私通外使从而问罪,就派使臣金应南前往辽东打探虚实。其实,明朝海商,驿使大多察觉到战争风云。
“辽人疑朝鲜有异志,多有荧惑。” ③这早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不光辽东,就连明朝政府也开始对朝鲜起疑心。明朝对朝鲜抱有怀疑不无道理,早有海外爱国仁人志士将日本意图进犯的消息传递回国。接到消息,明廷兵部曾“移咨朝鲜王”,但朝鲜国王并不知情,只是替自己开脱,史籍载其“但深辩向导之污,亦不知其谋己也”。所以,尽管最初琉球一再报警,甚至正式行诸公文,但明廷仍旧将信将疑,且担心这是日本与朝鲜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的阴谋。
前有朝鲜隐瞒“通信使”一事,后有明朝收到了各方关于朝鲜与日本往来以及日本意图侵犯的消息。虚虚实实,后传成了朝鲜与日本勾结,一起进犯明朝。④
朝鲜国王李昖没有及时将倭情传于明朝,而是担心被问罪,派使臣金应南去辽东刺探消息,如果明朝对此一无所知,便隐瞒通信日本的事情。金应南在进京途中,百姓都向他们扔东西,骂他们充当倭人的向导。金应南担心明朝皇帝也误会,不肯出兵朝鲜,便稍奏倭情,但仍旧隐瞒了出使日本一事。随行翻译官洪纯彦安慰说:“我与内阁大学士许国的舍人俞深是好友,可以通过他进言。”当时只有许国为朝鲜说话。
万历十九年八月十日,明神宗面见金应南,提出合兵的建议,也就是联合暹罗(今泰国)、琉球(今冲绳)。
2.辩诬二
万历十九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国王李昖先是派使臣李裕仁前往明朝婉拒合兵。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一月初四,朝鲜国王李昖具报:本年五月内,有倭人僧俗相杂,称关白平秀吉(即丰臣秀吉),吞并六十余州,琉球,南蛮皆服。明年三月间,要来侵犯,必许和方解。⑤
另有在日爱国人士许仪后在日多年,与萨摩耶藩主岛津义久关系甚密,他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了丰臣秀吉的阴谋——意图先攻朝鲜,后攻明朝。许仪后为了将该消息及时有效地传回祖国,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报告。其弟子朱均旺历经艰辛回到大陆,将报告呈给浙江巡抚常居敬,又递到兵部内阁大学士许国的手里。而这已是许国收到关于日军进犯消息的第二份报告。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在日爱国人士许仪后的报告送到明朝,消息可信度高。明朝作为宗主国,在接到可靠消息后,正式诘问朝鲜。
自1587年开始,丰臣秀吉对朝鲜先后三次发出命令,要求其向日本进贡,参加对明战争,并充当先锋,朝鲜一一拒绝。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丰臣秀吉于朝鲜半岛釜山登陆。由于朝鲜没有做好应敌准备,“生平二百年,民不知兵,郡县望风而逃”,五月便被日军占领了首都——汉城。
结合收到的可靠消息,又得知朝鲜轻易被日本攻陷,并且没有及时向明朝求助。所以即使当日本大军挥兵朝鲜国土,兵临城下之际,朝鲜才派使臣求助宗主国,明朝朝野上下普遍认为其不可信,仍持有怀疑态度。明怀疑朝鲜与日本勾结,谎报军情,以為诱饵,意图侵犯大明。于是没有马上派兵援助。明朝与朝鲜之间原本稳固的朝贡关系出现信任危机。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底,明朝派崔、林二人入朝打探虚实。朝鲜国王李昖亲自接见,并带他们去前线。这时明朝才真正相信朝鲜不是日本人的向导,并在六月决定出兵援朝。虽然第一次援朝的人数不多,但对于朝鲜而言却是生的希望。
一方面,朝鲜积极向明朝请求出兵援助。另一方面,面对明朝的诘问,朝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六日,派陈奏使韩应寅携带辩诬公文专程进京“辩诬”,此时第一批进京求援的使臣归来,汇报朝鲜国王李昖说“明朝对倭情知之甚详”,李昖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又派使臣申点将能收集到的所有倭情呈报给明朝。
(三)辩诬结果
朝鲜通过积极“辩诬”,成功解除了明朝的信任危机。明神宗力排众议,出兵援朝,自身的考量有二,其一,明朝与朝鲜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唇亡齿寒;其二,朝鲜是明朝的藩国。自李成桂请封国号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保持着高度一致。明朝认为朝鲜国“最为恭慎”援助朝鲜,展开对藩国保护的羽翼,也是宗主国维护朝贡体系的表现。
明朝与朝鲜之间,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建构起长达277年之久的中朝封贡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结语
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华夏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便被称为小中华思想。中國与周边国家一道被称为“中华世界”“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只有在思想上有归属感,才会有对古代中国的朝贡行为。
具体表现在,第一,万历朝鲜战争初期,朝鲜曾多次拒绝日本要求其对日朝贡的要求。日本综合国力不强,无文化的吸引力,而且朝鲜原本就作为亚洲大国明朝的朝贡国;第二,朝鲜使臣频繁往来于明朝与朝鲜之间,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与明朝学士关系密切。朝鲜使臣在进行辩诬时,上下游说与积攒的人脉也有关系。
在万历战争中,朝鲜多次派使进京辩诬,成功获得明朝的信任。尽管在整个辩诬过程中,起起伏伏,但基于长久稳固的朝贡关系,加上朝鲜的积极辩诬,明朝消弭对朝鲜的怀疑,出兵朝鲜,联合抗日。
封贡关系的内在原因:帝制中国的传统影响力和向心力、汉文化圈的吸引力。这是朝鲜积极同明朝建立封贡关系的历史传统因素。明朝出兵援朝是在东亚维系朝贡体系的稳定。
注释:
①杨效雷:《中朝关系史上的一次所谓“史册辩诬”——兼谈伪史料产生的原因》,《东北史地》2011年第9期,第42页。
②李光涛:《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1973年版,第10-12页。
③孙文良:《明代“援朝逐倭”探微》,《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第94-99页。
④《明神宗实录》卷二四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1966年版,第553页。
⑤《朝鲜宣祖实录》卷二六,宣祖二十五年四月壬寅,第21册,第483页。
参考文献:
[1]杨效雷.中朝关系史上的一次所谓“史册辩诬”——兼谈伪史料产生的原因[J].东北史地,2011,(09):42.
[2]孙与常.明万历年间辽东人民的抗倭援朝斗争[J].社会科学辑刊,1985,(5):63-68.
[3]孙文良.明代“援朝逐倭”探微[J].社会科学辑刊,1994,(3):94-99.
[4]孙卫国,解祥伟.明抗倭援朝初期中朝宗藩间之“信任危机”及其根源[J].古代文明,2017,(01).
[5]管宁.许仪后事迹考略[J].江西社会科学,1992,(4):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