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晚年历史唯物主义的再发展
2021-10-26苏杰屹
苏杰屹
【摘要】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根源,为人们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前进方向。唯物史观在其产生和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晚年对于人类学问题的思考,对于东方社会道路的思考等使历史唯物主义得到发展,并更加完善。对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的再思考对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理解晚年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晚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065-03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晚年得到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晚年的读书笔记中,《人类学笔记》蕴含着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新的思考,是其留给人们的巨大思想宝库。19世纪后半叶人类学得到了新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类学的思考的最终归宿仍然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晚年也一直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马克思提供了史料支撑,使马克思对早期唯物史观的一些看法得到修正。马克思在晚年看到了世界历史发生的深刻变革,看到了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张的情况下,人类的历史命运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单个国家的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史前社会、东方道路等问题使唯物史观得到再发展。
一、马克思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再研究的必要性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早期马克思曾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了希望,但资本主义在19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并没有如之前所预料的会走向衰亡,世界仍处于资本的支配下。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特征。资本主义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世界财富积累加速,同时又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和考验,使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并日益呈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危机并没有使其走向灭亡,反而让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走向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资本主义平稳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并认识到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候可能不是革命的时机,资本主义的衰亡也有一个历史过程,当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时可能就是革命的时机到了,经济危机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到来的标志。然而只有在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才可能会爆发革命,因此尽管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为一种周期式的反复,但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不断进行改革,当前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曾对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充满信心,但经过多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后他认识到资产阶级内部的自我调节作用并转向对人类学的研究。
(二)无产阶级革命历经挫折
在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却不断遭受失败的打击,无产阶级内部的分裂问题也一直没得到解决,这同样制约着无产阶级的革命。马克思在早期希望全世界的无产者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但长期以来无产阶级内部没有正确的领导思想致使其中滋生了很多错误的倾向。工人阶级内部的分裂对无产阶级革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改良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盛行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中的领导地位。改良主义的发展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改良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放弃了暴力革命,企图在议会中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权利,为工人阶级谋取福利。另外,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些缓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措施,工人的待遇得到提升,这为改良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良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格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倡导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改良主义的盛行削弱了无产阶级内部的斗争精神。
二、晚年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对史前历史的研究使唯物史观得到拓展
马克思在早期认为在原始的社会部落的解体中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是自然存在的,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共同體。关于私有制的产生马克思并没有深入思考,而是将其作为自然生成的,马克思在晚年对私有制的产生进行探究并发现了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的特征。国家、私有制、阶级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产生的。马克思晚年对原始社会的思考仍然是站在生产力的角度,原始土地公有制是在生产力及其落后的情况下,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私有制渐渐产生,这使得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中原本具有共同利益的族群矛盾产生并不断激化,这样就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在关于个体家庭与氏族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曾经认为个体的家庭是最早的形态,氏族是在个体家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家庭的扩大。马克思通过《古代社会》一书的解读,认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氏族社会是先于个体家庭的,而个体家庭是在氏族共同体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母系氏族也是先于父系氏族[2]。在原始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研究个体家庭、氏族、部落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和阶级的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社会研究的空白,促进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二)“世界历史理论”使唯物史观得到拓展
在“世界历史笔记”中马克思对世界市场、贸易等进行了溯源,对国家市场体系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唯物史观,还是其得到发展。晚年马克思对各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古代及近代的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发现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贸易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在地理大发现以及生产力的发展的推动下形成,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区和民族越来越被卷入其中,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3]。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带世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资本扩张的本性使带给了其不断向外扩张的动力[4]。在生产力普遍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孤立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越是发展,个人解放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没有世界历史的发展个人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解放[5]。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要不断前进是在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世界历史的普遍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带来希望。
(三)对东方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在其晚年对俄国和东方的道路进行探索,唯物史观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形态,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东方的国家生产力普遍落后还没有真正进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晚年马克思在对史前社会、社会形态的演进基础上为东方社会探寻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演进的跨越式的道路,由此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6]。马克思在晚年已经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东方的国家必将被卷入这个潮流中,但东方社会又是独具特殊性的,这决定了东方国家将走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7]。“跨越”思想的提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度,体现了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问题的思考,更体现了马克思对整体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视,这一系列的探索都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再发展[8]。对于东方问题的探索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关于生产力与社会形态思想的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社会以一种极低的速度向前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周期很长。随着机器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来巨大的动力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和资本的积累比过去的一切财富总和还要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各个封闭的文明和历史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孤立的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9]。早期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经之路,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必然也会经历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这样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也必然会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形态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更替[10]。按照这种观点,俄国和东方落后的国家也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才会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晚年通过一系列的历史资料分析,通过对俄国和东方各国的探索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适用于东方国家,东方各国的实际国情比西方国家要复杂得多,因此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到东方社会[11]。
三、马克思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在晚年在摩尔根等人类学家的基础上对史前社会、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唯物史观更加具有生命力。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的,马克思的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马克思晚年的探索使唯物史观一方面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对唯物史观一些内容的修正使得这一理论更加科学,为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在晚年洞察到了时代的变化,认识到单单从资本主义社会出发的理论推理是不足的,这使马克思暂时放下来《资本论》的写作投入到对史前历史、世界历史和东方道路的考察中,使唯物史观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探索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的探索精神也指引着我们不断探寻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是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前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胜利的时代,在新的征程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中国的社会形态的变革验证了马克思晚年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的积累阶段但今天仍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跨越”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填补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空白。
马克思在晚年对于史前历史、世界历史、东方社会、社会形态的思考不仅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再发展,马克思以自身对于理论的研究启发我们要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只有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露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9.
[2]林锋.“两种生产依次决定论”的学理批判——基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文本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9):62-70.
[3]王晓红,杨巧蓉.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哲学创新:唯物史观的深化和拓展[J].江汉论坛,2010,(02):41-44.
[4]杨丽珍,廖卫鹏.马克思晚年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以原始社会史的发展状况为视角[J].哲学研究,2014,(03):39-44.
[5]王东,贾向云.马克思晚年哲学创新的思想升华——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J].教学与研究,2011,(03):5-11.
[6]王莅.马克思求解资本主义史前史的理论构想——重思“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的主题[J].哲学动态,2019,(12):13-22.
[7]湯荣光.恩格斯晚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境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7):41-52.
[8]赵家祥.在“跨越”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比较[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00):57-68.
[9]冯景源.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理论贡献[J].东南学术,2020,(04):26-36.
[10]林锋.再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J].教学与研究,2019,(03):23-28.
[11]孙熙国,张莉.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理论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6):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