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保康《黑暗传》神话研究
2021-10-26梁艳敏
梁艳敏
【摘要】 通过查阅众多的抄本和发行本,以盘古神话为例对《黑暗传》进行分析,《黑暗传》神话有如下特征:第一,《黑暗传》神话有体系性;第二,《黑暗传》神话有变异性;第三,《黑暗传》神话有宗教性;第四,《黑暗传》神话有多元性、融合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黑暗传》神话是开放的,其中包含着多元化的元素,具有宗教性和多民族性的融合,因此这些神话在叙述时会前后不一,会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神话有不同,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但是它回答了民间老百姓对创世、对万物、对人类由来的疑惑,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关键词】 《黑暗传》;盘古;神话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040-02
基金项目:湖北省襄阳市社科联2021年度“汉江智库” 一般课题(立项号:HJZKYBKT2021034)。
湖北襄阳保康与神农架山水相连,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黑暗传》于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黑暗传》就成了讨论的热点,尤其是其中的神话研究。《黑暗传》抄本较多,2005年以来,又相继在保康马桥、歇马镇发现《黑暗传》手抄本十多个。关于公开发行的版本,主要还是神农架学者胡崇峻先生在上世纪搜集整理,于2002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黑暗传》,再就是陈人麟先生的《〈黑暗传〉解读》于2015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果以盘古神话为例对《黑暗传》神话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如下特征:
第一,《黑暗传》神话有体系性。
在《黑暗传》之前,中国古代神话呈现的主要是一些零碎的片段。盘古神话被看作创世神话的代表。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讲到“创世神话”时引用了《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中的故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并且指出:“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对盘古整体认识。[1]
那么这样一个开天辟地、化身万物的盘古,他有没有父母,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呢?在《黑暗传》出现之前,这是“天问”。因为中国古代神话没有成体系的流传下来,因此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当《黑暗传》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问题是有答案的。因为在《黑暗传》中也有关于盘古的一些发问,并且前问后答。
在《黑暗传》 [2]里,盘古神话主要出现于“后天”部分,关于盘古主要描述了“盘古出世”“开天辟地”“日月升天”“创造万物”“初造人类”的神话。开头发问:“歌师果然好本领,先天之事记得真,再问后天啥情形。为何先天尽黑暗?为何后天出光明?盘古他是何方人?怎样出世怎样生?怎样才把天地分?怎样才把日月请?”后面回答:“说起盘古有根痕,当时乾坤未成形,一片黑暗与混沌。青赤二气不分明,迷迷蒙蒙几千层。不知过了多少春,二气相交产万灵,盘古怀在混沌内,金木水火是他父,土是盘古他母亲。”正是有问有答。我们在这里知道了盘古的来历,他父亲和母亲,还可以找到他成长的历程,从“盘古出世”到他“开天辟地”,再到“请日月”,再“创造万物”,再“初造人类”,这是可以自成一个体系的神话故事。[4]除了盘古外,还可以发现混沌、女娲等竟然都是有父母、有过程的神话,是可以单独整理成一个体系的神话故事,因此可见,《黑暗传》神话有体系性。
第二,《黑暗传》神话有变异性。
《黑暗传》最早相关记载是在明代《保康志》,即在明代时就应该有《黑暗传》的演唱,属于民间阴歌,一般比较禁忌,民间歌师可以唱全《黑暗传》者其实不多。如果把抄本前后对比,再把《黑暗传》和中国古代神话进行比较,也可以发现其变异性。
如前所述《艺文类聚》中所引徐整《三五历纪》中主要讲述了盘古神“开天辟地”和“化身万物”的神话。在《黑暗传》中也有这两个神话。
首先,《黑暗傳》神话详细描述了盘古的来由。如“……当日玄黄斩浪荡,尸分五处血流淌,昆仑山才出海洋,一山长成五龙样,天精地灵里头藏,阴阳五行如聚化,盘古怀在它中央,过了一万八千载,世上才出盘古皇……”这显然比“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要详细得多。并且《三五历纪》没有“昆仑”神话,而《黑暗传》盘古神话承接“先天”部分,详细描述了盘古所生的环境是在昆仑山,“一山长成五龙样,山上就有五条岭,五条岭呈五龙形。五龙口中吐血水,弯弯曲曲多古怪,血水聚在深潭内,深潭里面结仙胎。盘古从此孕育,长了一万八千载。”
通过对比,《黑暗传》前后所述神话情节乃至名称有变异。关于盘古孕育的环境在《黑暗传》不同地方就有变异。如前讲到了昆仑神话,在后面又有“玄黄头颅化混沌,混沌里面盘古生。盘古生在头颅内,头颅好似天地形。盘古随着头颅长,又有神祖画成形。混沌转化为盘古,实为三度转化身。”这里神话讲到了玄黄的头颅变化成混沌,混沌转化为盘古。显然和前面所述昆仑孕育盘古有区别。另外有些抄本里更为直接,指出混沌改名为盘古,比如:“混沌得了开天斧,改名盘古把天分。”可见,《黑暗传》作为民间文学的形式,口耳相传,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歌师也有再创造,其变异性是不可否认的。
《五运历年纪》讲到了盘古“垂死化身”的神话,梁人任昉的《述异记》也有记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3]盘古的一切都化为了万物,他的眼睛化为了日月。然而《黑暗传》里却有盘古奉命请日月二神的故事。但是《黑暗传》也有与《述异记》叙述相似的抄本:“盘古分了天和地,又有天皇出世根。盘古得知天皇出,有了天皇治乾坤。盘古隐匿而不见,浑身配与天地形。头配五岳巍巍相,目配日月晃晃明,毫毛配着草木枝枝秀,又按日月照天地。”
总之,《黑暗传》的盘古神话有变异性,其神话叙述更多,在一个抄本中关于盘古的出生环境前后叙述时可以有差异,在不同的抄本中同一个神话形象和情节会有不同的叙述。究其原因,这与《黑暗传》民间文学的性质是相关的,“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有五个显著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表演情。” [4]
第三,《黑暗传》神话有宗教性。
《黑暗传》神话叙述中有宗教性,这里以盘古神话为例进行分析。
《黑暗传》“先天”部分描写有很明显的道教色彩,这种道教色彩在后天部分依然有明显的体现。比如“盘古出世”的描述:“说起盘古来出生,第一功劳数鸿钧……”这鸿钧老祖正是道教教尊,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的师父。小说《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子牙……见一道者,手执竹杖而来。作偈曰: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5]
同时,《黑暗传》中也有明显的佛教色彩。在“日月升天”神话中,有一段“盘古开出天和地,准备后山去修行……佛祖开言把话论……盘古无奈转回程,莲台之前禀师尊,师尊授他法与咒,叫他再往咸池请……顿施妙法念咒语,念出一个七字经,‘暗夕姐多拔达罗’,咒得日月心大惊……”这里的佛祖和所念七字经咒语分明是产自佛教。
综上可知,《黑暗传》神话有明显宗教性,尤其是佛道二教思想痕迹很明显。
第四,《黑暗传》神话有多元性、融合性。
《黑暗传》神话有明显的融合性,以盘古神话为例分析。
如上述盘古“请日月”这一段神话叙述中,就有佛道二家思想,如“先天时候有一神,皮罗崩婆是她名,当日奉了鸿钧令,日月没中隐其形”,就这一段就有鸿钧和皮罗崩婆这样两个不同宗教的称呼,可他们就是这样整合在了一个盘古神话中。
再如《黑暗传》:“一个名叫太阳洞,洞中住着太阳神,洞中有棵扶桑树,太阳树上安其身……盘古说话动真情,二神满口就答应,太阳太阴上了天,从此天下见光明。太阳太阴儿孙多,从此才有满天星……日神和月君,夫妻两个人,月姓唐来日姓孙,唐末孙开是大名,夫妻恩爱感情深,从来不愿两离分。”
关于日月神话,各民族神话叙述众多,比如壮族神话:“相传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一家人。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星星是孩子……青海省撒拉族神话《太阳和月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把日月星说成一家人……”[6]而中国古代文献关于日月神话主要是《山海经》,讲太阳的母亲是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儿子,长大后住在汤谷之上的扶桑树上。而如前《黑暗传》的日神有一个汉族名字孙开,如《山海经》所述住在扶桑树上,妻子是月亮,星星是子孙,这个神话架构在部分少数民族神话中可以找到,这些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个盘古请日月的神话中,体现了其多元性和融合性。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黑暗传》神话是开放的,其中包含着多元化的元素,具有宗教性和多民族性的融合,因此这些神话在叙述时会前后不一,会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神话有不同,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但是他回答了民间老百姓对创世、对万物、对人类由来的疑惑,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留传于保康及与之相连的神农架山区,演绎着祖先留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反映了祖先们包容开放的精神,是值得再研究的非物质遗产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9.
[2]陈人麟.《黑暗传》解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3](梁)任妨撰.述異记卷上下[M].武汉:崇文书局,1875:1.
[4]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
[5](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6]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