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海运”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创新路径

2021-10-26余璇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转型策略碳中和

余璇

摘 要: 在“丝路海运”平台辐射带动下,国内航运业务持续增长、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技术显著提升,促使中国国际物流转型得以低排放、高效率推进。但基建配置低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匮乏、航线运价整体偏高、港口经营环境不佳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为“丝路海运”影响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现实困厄。为此,立足于碳中和视阈,从新基建项目增加航运“新供给”、“放管服”政策盘活航运“新企业”、“5G+”港口运作落实航运“新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核心区建构航运“新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丝路海运”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碳中和;“丝路海运”;国际物流;航运产业;转型策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定为2021年八大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全国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碳中和,并明确在“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交通运输是国际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键来源,航运业担负着全球近80%贸易运输任务,但也带来高达2.89%的世界碳排放占比,其“脱碳”之举势在必行。据测算,我国物流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在全国各类终端碳排放中占比约15%。如何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关注焦点。但现阶段,中国航运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仍旧存在,不利于实现绿色发展。“丝路海运”平台建设作为航运产业发展的破局之举,在推动中国航运低碳高效发展的同时,为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带来极大助益。据人民网报道,2021年4月9日,“丝路海运”发布了第七批命名航线,累计运营的航线数量已达72条,为物流企业深耕海外市场奠定强有力基础。同时,截至2021年4月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累计开行航次5277个,实现吞吐量509.03万箱,为物流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扩张海外市场提供强大助力。故在碳中和宏观背景下,探讨“丝路海运”推动下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可行蓝本尤为必要。

一、“丝路海运”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现实基础

(一)平台航线业务持续增长

立足于碳中和视阈,“丝路海运”平台航线业务发展对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带来较大积极影响。2018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个“丝路海运”平台在厦门正式投入运营。此后,该平台得以快速发展,航运业务大幅度增长。从航线数量来看,据物流报报道,在2018-2020年1月,“丝路海运”平台命名航线数量已经从零起步扩张到43条。另据光明网报道,2021年4月9日,“丝路海运”平台发布了第七批“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至此,平台运营的命名航线数量增至72条。在“丝路海运”航线数量显著增加背景下,中国货物周转力显著提升,为物流供应链转型提供现实依托。从航线运力来看,据福建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平介绍,截至2021年4月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累计开行航次达5277个,实现吞吐量509.03万箱,整体运力显著提升。可见,“丝路海运” 实现航线扩张与运力提升,业务持续增长,为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奠定扎实基础。

(二)平台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就合作范围覆盖面而言,截止到2020年底,“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进一步增至183家,涉及地区也从亚非扩展至欧洲、美洲及大洋洲,合作范围大幅度扩张。至2021年6月,“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已突破200家,航线触达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的58个港口,其中涵盖“一带一路”19个国家33个港口。就合作主体多样性而言,“丝路海运”平台的持续壮大,促使物流资源、商业讯息、金融资本等诸多产业要素汇集,广泛吸纳各类型主体参与。例如,2020年7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零排放联盟”成员、國际集装箱航运巨鳄韩国现代商船公司正式加入“丝路海运”平台;波兰格但斯克港务局于2020年10月与“丝路海运”平台达成合作,对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三)平台物流技术显著提升

一方面,港口作业技术显著提升,实现物流减排增效。据东方财富网统计结果显示,在精准窗口对接、无人运输平台与港口信息化的加持下,“丝路海运”航运业务效率增幅达到5%,航运船舶在港停靠时间缩短了10%,经港货运检查验收效率提升20%,极大降低了时间成本。据第一财经报道,2020年7月,“丝路海运”平台成功运用“出口直装”技术完成智能装船作业,使货物从集装箱进场到装船耗时仅需43分钟,显著提升港口作业效能。另一方面,运作管理技术显著优化,实现物流流程优化。据悉,2020年7月,“丝路海运”平台从集装箱交接、物流提货单投放与港口费用结算等方面,提出全面智能化改造战略,预计在2021年底完成。该改造工程将实现“丝路海运”业务全流程线上开展,物流提货单投入无纸化试点,且港口费用结算开通电子结算方式、开通“蓝色公路”快捷处理路径,为中国国际物流转型形塑技术加码。

二、“丝路海运”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面临的制约要素

(一)基建配置低效

1.港口建设冗余。在“丝路海运”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港口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导致航运资源利用存在极大浪费现象。这不仅与减碳控排目标背道而驰,也阻滞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进程。根据国际航运行业标准规定,等级相同、运力规模相近的航运港口至少应保持200公里以上间隔。但目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岸线上每隔50公里便存在一个运量级规模相近的港口,导致区域内部港口运营存在闲置状况,降低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运作效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表示,在港口产能重复建设、低效经营状态下,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极大阻碍因素,使得“丝路海运”难以对中国国际物流数字化转型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泊位配置低下。中国航运产业内部缺乏垂直化、专业化的大規模深水泊位,使得国际大型货运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以中国大连港为例,该港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仅有9个。但该港所需对接的国际大宗货物中,超过5万吨级的货物占据主流并日趋增多,这导致深水泊位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据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截至2020年初,全国1-3万吨级泊位数量为859个,在全国泊位总量中占比34.09%;3-5万吨级泊位数量为421个,在总量中占比16.71%;5-10万吨级泊位数量为822个,在总量中占比32.62%;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为418个,在总量中仅占16.59%。且在中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专业化泊位为1332个,占比仅为58.0%,泊位的专业化与垂直化水平严重不足。国内泊位配置低下问题导致国内外货物流转缺乏有力硬件支持,进一步削弱了“丝路海运”对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的推动效应。

(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匮乏

一方面,中国物流企业在国际业务开展中占比较小。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在当前世界港口物流产业份额中,OCEAN Alliance、THE Alliance和“2M+现代商船”呈现三大巨头“鼎立”局面,中国航运企业占比较小。截至2020年,三家企业在亚欧航线运营中包揽了85%运力,在亚洲-美洲航线运营中的运力占比也达82%。而中国物流企业却在相关业务中占比极小,难以为国际物流供应链提供转型助力。另一方面,中国物流企业经营能力滞后。物流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决定其能否在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中占得先机。但据2018 年《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物流指数排名中处于第26位。与沿线国家相比,中国物流经营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但较之于发达国家仍有极大差距。且在近300家国内现有从事国际海运业务的航运企业中,只有中海集团、中远航运几家公司在国际物流业务中勉强占有一席之地。其余企业均受限于自身经营能力不足,难以借力“丝路海运”将国际物流行业转型发展推向纵深。

(三)航线运价整体偏高

从集装箱价格来看,根据上海航交所统计发布数据,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从2019年的897.53升至2021年的1658.58,达到近二十年来的历史最高值。从货仓价格来看,据波罗的海每日运价指数(FBX)显示,2021年1月15日,从中国港口出发运抵欧洲的货仓价位已经飙升至每TEU 7701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095美元上涨268%。相比于运价指数的一路攀升,一线贸易流转中航运运价涨幅更为巨大。从实际航运价格上看,中国至美英西葡等外贸大国的货运成本一度上涨至原先的5-6倍,部分特殊交易情况下甚至达到8倍。以中国航运平台“运去哪”发布的航运价格为例,一个标准尺寸40尺高柜的交易价格约在2千美元上下浮动。但在2020年,同等规模高柜在诸多货运港口中的交易价格接近1.5万美元。据中新网报道,2021年1月15日,上海港发出至欧洲的货柜价格已达1.6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航运产业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国际物流供应链中实体企业成本大幅增加,使得“丝路海运”难以在碳中和目标加持下,对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进程带来更多利好。

(四)港口经营环境不佳

1.港口内耗严重。近年来,大量港口在同质化影响下,难以有效发挥集群效应,甚至出现诸多经营违规问题,在加剧碳排放的同时不利于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以中国长江三角洲为例,在该区域现存7大对外口岸中,内河口岸约有20个。部分港口在内耗环境与利益驱使下,非法占用海岸、私设码头泊位,导致该区域港口无法联动发展,影响国际物流畅通运作。据湖北省交通运输部门清查结果显示,长江干线无证码头达477个,在所有码头数量中占比41.3%,非法占用长达56公里的长江岸线。另据中国江西网报道,2018年,江西瑞昌港区被执法机关因违规经营,拆除24个码头与27个泊位。可见,在港口无序扩张、内耗严重背景下,港口集群陷入恶性竞争。各港口为扩大自身经济利益,屡屡违规经营,致使行业行为失范,对于碳中和目标下“丝路海运”推动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发展造成阻碍。

2.港口垄断问题突出。港口经营中日益凸显的垄断现象导致行业“马太效应”明显,港口集群内部分化严重。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对上海港与天津港,以及地处青岛和宁波等地的39个港口进行调查后发现:第一,部分港口群对货运船舶停靠存在排外现象,优先安排自营货船装卸作业,造成其他航运公司的货船运输船期延误、耗能增加,导致物流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第二,部分港口企业限定货船企业必须使用该港口提供的船只代理、理货拖轮等服务,在与货船企业进行交易过程中强制其接受过度服务、签署不竞争条款等一系列交易条件。在垄断经营之下,诸多港口群出现“赢者通吃、一家独大”的现象,严重冲击物流行业经营秩序。这些垄断经营行径阻碍了合理的市场竞争,破坏航运产业营商环境,导致 “丝路海运” 在减碳降排理念下推动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发展难度不断增加。

三、几点创新路径

(一)新基建项目扩充航运“新供给”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减碳降排与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增添新的动能。随着“丝路海运”建设持续推进、碳中和工作不断深化,新基建作为信息时代智能化“超车”的关键部署,成为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整合转型、综合提升的重要内容。故物流企业应大力推进“碳友好”型新基建项目建设,促进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企业可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推广电子凭据的常态化场景使用,减少对于纸质材料的依赖,在拉升信息传递效能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同时,航运物流企业应借助于新基建优势,持续迭代能源获取模式,在生物燃料、LNG燃料加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和减排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力争实现物流环节碳中和“新供给”。例如,2021年4月,中化石油有限公司的ISLAND SPLENDOR轮完成碳中和航行,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油轮航次碳中和成功实践。

(二)“放管服”政策盘活航运“新企业”

2021年3月11日,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活跃市场主体。在聚焦碳中和目标、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发展进程中,行政力量的引导与扶持不可或缺。故此,针对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问题,航运监管部门应深入落实“放管服”政策改革,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中国国际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第一,在碳中和视域下,行政监管部门应在航运产业管理上深入落实“放管服”政策,有针对性地对绿色低碳交通进行政策倾斜,推动形成低碳交通运输结构。第二,市场建设作为现代航运物流体系的根基所在,应当在行政管理实践中被放在突出位置。特别针对违法违规经营、双高运输排放方面,行政监管部门应进行严厉查处,为航运企业提供规范化监管。第三,行政部门应以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为根本、以物流企业信用为核心,设立航运产业市场监管体系,发挥自身在组织范畴的优势,逐步化解港口之间冲突,进而引导多元主体共同营建透明、共赢、可持续的市场经营环境。

(三)“5G+”港口运作落实航运“新技术”

2020年5月,“丝路海运”平台厦门港完成了5G智慧港口的全流程业务验收,这标志着中国航用5G突破理论研讨与模拟实验阶段,正式投入业务实践。以此为基础,港口可创新“5G+”港口运作模式,在提升航运作业效率的同时,缩减国际物流运作成本、降低碳排放量,利于早日达成碳中和目标。第一,深化“5G+”智能化泊位管理。在碳中和目标下,港口管理部门应摒弃传统泊位管理方式,通过智能算法,进行码头吞吐量计算与船舶滞港时间预判,再对生成的流转信息进行集成化分层管理与分类运作。此举既降低港口经营管理成本,也减少环境成本。第二,实施“5G+”无人化集卡调度。在港口现有自动化调度系统运作下,管理部门应实时收集港口作业现行指令与数据,对调配作业流程节点的优先级进行排序。另外,针对碳中和目标下的节能减排目标,港口应开展智慧化仓储资源配置与港内最优路径规划,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国际物流运输能效,由此控制能源消耗,促使“丝路海运”辐射下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健转型。

(四)“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核心区建构航运“新环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自提出以来,对国际资源、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领域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在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丝路海运”平台辐射下的中国物流行业应借助这一机遇,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核心区,凸显港口行业集群效应,降低行业内耗、整合行业资源、减少产业排放,促进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其一,港口企业可发挥自身复合型职能资源,与所在地市行政单位、航运产业科研机构、同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强强联手,谋求更高效益与更低能耗,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核心区。其二,在该核心区基础上,航运产业可依托于现代物流企业各业务流程,形成集信息沟通、资源交流、能源节约、机遇互惠于一体的服务体系,为现代航运企业的发展提供减排契机与动力引擎。例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内部营商环境、贸易资源、服务供给等方面创新性改革,显著优化区内物流业务流程、降低能源消耗,为诸多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理念参考与现实关照。

参考文献:

[1]方韻诗.借力“双循环”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深化合作的路径[J].对外经贸实务,2021(6):39-42.

[2]辰曦.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J].海峡通讯,2019(8):26-27.

[3]李慧颖.“海丝”路上新IP——福建“丝路海运”跑出加速度[J].金融世界,2019(9):103-104.

[4]王启凤、钟坚、汪行东.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治理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6):66-72.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转型策略碳中和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
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从“澎湃新闻”上线的成功看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大连国际环保展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