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踝关节不稳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2021-10-26秦伟凯赵国东魏光成成永忠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踝关节发文图谱

秦伟凯, 赵国东, 李 微, 魏光成, 成永忠, 赵 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骨伤综合科, 北京, 101002)

慢性踝关节不稳(CAI)多因体育活动或踝关节扭伤后导致,可分为功能性不稳定(FAI)、机械性不稳定(MAI)和反复踝关节扭伤(RS)[1-2]。FAI的概念于1965年由Freeman[3]率先提出, FAI是指踝关节无力感,关节运动的随意控制失常,但相较于MAI的踝关节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其原因可能与踝关节扭伤后出现的神经肌肉功能缺陷有关。美国曾连续5年通过对超过300万人的调查发现, CAI总发病率为0.000 2%, 其中15~19岁为高发年龄段,发生率为0.000 7%[4]。既往有踝关节扭伤史的人群中, 32%~74%的患者承受着某些类型的残余症状和慢性症状的困扰,如踝关节扭伤复发、可感知的不稳定性等[5], 42%的FAI患者会同时存在MAI,而36%的MAI患者会同时出现FAI[6]。

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挖掘工具[7]。随着CiteSpace的不断更新,其不仅拥有引文空间的分析,而且具有其他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挖掘功能,如作者、国家/地区的合作、关键词分析等[8]。踝关节不稳的研究方向广泛,同时存在着研究文献内容交错、复杂的情况。目前,对踝关节不稳的整体研究缺乏系统的梳理,科研工作者对该领域的认识不确切,无法及时了解文献最新动态,亟需对本部分研究进行梳理挖掘。本文对近20年来踝关节不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深度剖析,从发文数量、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WOSCC)与中国知网数据库具有学科涉及面广、文献收录齐全、格式适应度高等优点,故文献检索选取该两大数据库。时间范围为2001年1月1日—2020年10月1日; 中文检索词主题为“踝关节不稳”“踝关节失稳”; 英文检索式: 主题词=“Ankle instability”, 语种(English)和文献类型(All document types)限制检索结果; 索引: SCI-EXPANDED; WOS类别: SPORT SCIENCES。

1.2 研究方法

英文文献采用CiteSpace 5.7. R1软件进行查重处理。中文文献通过EndNote X8软件去除重复文献。导出的文献记录中包含的信息有作者、机构、题目、发表年度、关键词、摘要、期刊等。中文题录选择CiteSpace软件中自带的格式转换器,将Refworks格式文件转换为CiteSpace可用的文本格式,命名为download-CNKI. txt和download-WOS.txt备用。分别将中英文题录信息导入,设置参数: 时间分区为2001—2020年,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author、institution、keyword。阈值(Top N per Slice)设为30, 使用Pathfinder剪裁方式简化图谱,以此实现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分析。分别对作者、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挖掘出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核心作者及机构; 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主题共现分析,得到国内外踝关节不稳的热点方向分布; 对国外文献进行论文及作者的共被引分析,展现不同作者群的研究方向。聚类分析设置阈值为: Slice Length=1, 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100, 节点选择“Keyword”“Cited Reference”“Cited Author”。

2 结 果

2.1 文献量

2001年1月1日—2020年10月1日WOSCC收录有关踝关节不稳相关研究文献共计2 905篇,其中研究论著2 478篇,综述226篇,会议摘要148篇,社论材料35篇,其他18篇。被引频次总计34 615次,施引文献14 699次, h-index计数7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11.92次; CNKI共收录踝关节不稳相关研究文献467篇,近4年文献共200篇,总参考数4 275次,总被引294次,总下载23 895次,篇均被引1.47次。内容主要涉及骨科、体育科学、手术康复等类别。

2.2 文献发文趋势分析

中文文献显示, 2001—2008年发文量较低,处于研究早期,年发文量均<10篇,呈稳步上升趋势; 2009年出现小高峰, 2010年有所下降,但均高于2008年; 2011—2020年属于上升阶段,发文量在波动中持续增长,于2020年达到高峰81篇; 英文文献发文量同中文相似,于2019年达到高峰346篇,见表1。

表1 2011—2020年踝关节不稳相关文献发表年度分布情况

2.3 CiteSpace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2.3.1 核心作者与团队分布: 国外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是JAY HERTEL、ERIK A WIKSTROM、PHILLIP A GRIBBLE, 发表相关文献均超过40篇,最高达48篇,发文量≥6篇的作者有33人。国内作者以张秋霞、张阳、华英汇等发文量排名前列,其发文量≥6篇共7人,最高达24篇; 国内合计369个发文作者,合作线有247条,形成了张秋霞-张阳、胡跃林-江东等研究团队,各团体之间的联系不密切。国外合计413个发文作者,合作线有338条,作者之间具有关系网,形成以JAY HERTEL、ERIK A WIKSTROM、PHILLIP A GRIBBLE为代表的团队。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作者发文数量以节点大小表示,合作关系以连线表示,作者间合作越密切,线条则越粗。国内踝关节不稳作者图谱中节点较多且分散,节点连线数量较少,说明了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者彼此之间的研究较为分散,在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上的联系不紧密,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以个人或者小团体形式进行研究,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参考国外学者合作关系,提示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可加强团队间、地域间的合作交流。见图1。

2.3.2 机构分布: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以节点大小表示,相互间的连线反映合作关系的强度。国内发文机构共计237个,连线达63条,网络密度仅为0.002 3, 主要集中在综合大学、骨科医院等,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发文量排名居首位。机构分布与合作图谱显示,国内不同机构踝关节不稳研究方向上合作较少。国外发文机构共计357个,连线266条,网络密度为0.004 2。最大的合作网络是以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为中心的合作机构,与其直接合作的机构达到12所大学,合作发表70篇文章。分析结果提示,中国相关研究可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见图2。

2.4 CiteSpace文献主题共现之关键词分析

基于2001—2020年发表的论文,选取出现频次排名前9位的关键词。核心关键词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踝关节不稳、本体感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外侧韧带、康复训练、关节不稳、姿势控制等,以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中心性最高,说明围绕该关键词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国内文献关键词的聚类图谱显示,纳入关键词 247个,连线351条,关键词之间联系十分紧密,聚类模块值Q=0.676, 说明国内对该领域研究方向可清楚界定。国外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显示,纳入502个关键词,连接线有4 200条,聚类模块值Q=0.424 1, 说明国外的研究相对较为全面。见图3。

2.5 CiteSpace共被引分析

2.5.1 文献的共被引分析: 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出的2 905篇文献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该网络以2012年为界限,主要分为2个共同引文集簇。被引频次排序居前3位的论文均由作者GRIBBLE P A于2014、2016年发表(共被引170次),GRIBBLE P A(2016)[9]主要认为踝关节扭伤发展为CAI的概率很高,国际踝关节联盟对踝关节外侧扭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长期预后做出了相关声明,并提出了有关踝关节不稳的诊疗建议以及未来研究的需求。GRIBBLE P A(2014)[10]通过国际踝关节联合会确定了CAI患者选择标准,并使用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了论证,进一步规范了踝关节不稳未来的研究和设计,研究踝关节背伸和自我报告的患者结局,分析了动态姿势控制对CAI的影响[11]。图谱黑色字体显示文献作者和发表年份等信息,节点大小反映文献被引次数,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引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见图4。

2.5.2 文献期刊的共被引分析: 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出的2 905篇文献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共涉及766个期刊,连线2 133条,网络密度为0.007 3。共被引频次排序前10位的期刊依次为AM J SPORT MED(1 157次)、FOOT ANKLE INT(1 134 次)、J BONE JOINT SURG AM(926次)、J ATHL TRAINING(857次)、J BONE JOINT SURG BR(712次)、CLIN ORTHOP RELAT R(697 次)、BRIT J SPORT MED(689次)、MED SCI SPORT EXER(682次)、J ORTHOP SPORT PHYS(658次)和KNEE SURG SPORT TR A(629次),涉及足踝外科、康复医学和骨关节等多个学科。见图5。

3 讨 论

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而扭伤后出现的踝关节不稳为运动医学领域的常见病,近年来其研究范围广、内容繁杂,借助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图谱和文献挖掘技术,可直观、简洁地展示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由发文量可知,国外对踝关节不稳的研究整体趋势平稳,发文量高于中国,呈稳步增长趋势。中国近10年发文量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9年发文量是2010年的5倍,自1992年中国首届足踝外科学术大会成立足外科学组以来,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现代足踝外科的新阶段[12]。

踝关节不稳发文作者与团队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少数一线发达城市。中国团队内部合作较少,尚未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 国外发文作者共计413个,合作关系线高达338条,作者之间的合作较为密切,形成以JAY HERTEL、ERIK A WIKSTROM、PHILLIP A为代表的一系列踝关节不稳核心研究团队。国外研究团队协作性较强,团队联系密切,资源能够得到共享整合,提示国内研究团队可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对来源机构分析可知,国内研究机构共计237个,连线63条,网络密度仅为0.002 3, 发文机构较为集中,国外机构357个,连线266条,网络密度为0.004 2, 提示国内在加强机构之间合作的同时,可拓宽研究机构的多样性。

对关键词分析可知,国内外以“踝关节不稳”“功能性踝关节不稳”2大关键词为核心进行了大量研究,两者均涉及到踝关节不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在发病原因上[13-14], 明确了急性踝关节扭伤处理不当是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关键诱因。大部分学者认为内翻、旋后、跖屈位是导致踝关节扭伤的主要因素。最新研究[15]发现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主要是内翻和旋后所致,特别是旋后影响较大,而与踝关节跖屈和背伸关系不大。踝关节不稳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在关节周围的韧带完整性破坏、本体感觉的缺失、神经肌肉控制以及姿势控制受损等较多因素[16], 目前对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统一,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可对韧带完整性的损伤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于本体感觉以及神经动作控制机能失调的具体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神经肌肉和姿势的控制已成为康复治疗重点关注的方面。在诊断方面[17], 诊断手段包括主观诊断法和客观诊断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有超声、核磁共振、关节镜检查等。对于踝关节不稳的分类目前已相对统一[18], 在诊断MAI或FAI时多依据患者的反复扭伤病史、不稳的症状和前抽屉、距骨倾斜试验等,以及超声、核磁共振提供的动静态影像学数据,为踝关节不稳的诊疗增加了精准化,但由于踝关节不稳病因和机制的复杂性,对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手段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近红外光谱技术、穿戴式脑电成像[19]等手段有助于对CAI患者的整体认识。另外,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也会代偿性引起下肢髋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功能的改变[20], 以维持人体的整体性平衡,对踝关节不稳进行整体性评估和全面的治疗,是康复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治疗方面,目前对于踝关节损伤的治疗多遵循全修复的理念,对于Ⅰ级踝关节韧带损伤较多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康复锻炼恢复周围肌力和平衡感觉[21-22]。手术常用来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Ⅰ级损伤以及Ⅱ、Ⅲ级踝关节韧带损伤。根据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情况不同,大致分为解剖重建和非解剖修复2种手术方式[23-24],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最佳的手术方式,如何确定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方式的微创性、安全性和疗效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软件对踝关节不稳的国内外文献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分析,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踝关节不稳研究的整体趋势,明确了中国在该方向上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在该领域研究上,应加强国际间和国内各团队间的合作交流,在神经调控机制、康复训练、手术技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等热点方面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提高研究深度,拓宽研究广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中国在踝关节不稳方面的整体研究水平。

猜你喜欢

踝关节发文图谱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