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针滞动针疗法在气滞血瘀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1-10-26曹亚中司毅龙王小沙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面神经气滞面瘫

曹亚中,司毅龙,王小沙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多发于20~40岁人群,常见于冬春、秋冬季交替时,是由脑干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损害而产生的面肌瘫痪,主要症状是一侧面部上下部位表情肌瘫痪[1]。目前,临床常用针灸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影响其外观和咀嚼功能。滞动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研究显示该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快速松懈粘连组织。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气滞血瘀型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1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标准:西医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气滞血瘀型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①双侧同时发病者;②伴精神疾病者;③伴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妊娠及哺乳期患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观察组:男40例,女16例;年龄28~70岁,平均(46.35±9.27)岁;左侧面瘫31例,右侧面瘫25例。对照组:男38例,女18例;年龄27~68岁,平均(44.29±8.07)岁;左侧面瘫30例,右侧面瘫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取穴:颊车、地仓、阳白、太阳、攒竹、足三里,选用60 mm针灸针,颊车透地仓,深度0.5~2.0寸,其他穴位均浅刺,捻转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留针30 min。1个疗程7 d,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 d。观察组采用毫针滞动针治疗,取穴与对照组相同,选用0.45 mm×50.00 mm滞动针,深度0.5~2.0寸,得气后单方向捻转180°,使针呈现扎而不进、拔而不出的状态,折弯针柄,手指振颤针柄6~10 s即可出针。一疗程10次,每3 d一次,治疗1个疗程。

1.3指标评定 临床疗效:见参考文献[4];Portmann指数: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选取鼓腮、示齿、噘嘴、闭眼、皱眉、张大鼻孔等6项内容,每项内容3分,加上2分无表情状态的印象分,共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恢复情况越好;面部残疾指数(FDI):采用FDI量表评定,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社会功能评分(FDIs),分值越低表示患者面部残疾情况越轻。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8.5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31)。

2.2两组Portmann及FD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Portmann和FDI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FDIp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Portmann及FD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多发性的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病因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其他包括外伤、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或系统性疾病等[5-6]。中医将其归为“歪僻”的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身体虚弱、劳倦内伤等造成外邪趁虚侵犯脉络。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型患者多见于病症后期,由气虚血瘀引起,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常用针灸疗法,但疗效欠佳。毫针滞动针疗法是将滞针和动针结合的一种新型针刺手法,用带有凹槽的针体针刺后,捻转针柄形成滞针,再行提拉、颤抖等手法形成动针,比普通针刺能更快获得针感,促进气血循环。由于其特殊的凹槽结构,捻转时可以缠绕粘连处的肌纤维,进而松懈粘连组织,消除组织对神经的压迫,缓解痉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Portmann和FD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DIp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滞动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毫针滞动针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提高疗效。本研究仅初步探讨了滞动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后期患者的复发率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猜你喜欢

面神经气滞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