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病年龄强迫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2021-10-26孙振晓
孙振晓,孙 波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病因各异、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难以用一种病理机制来解释。因此,有学者提出OCD属于一种异质性疾病,可能存在多种亚型[1-3]。有研究者根据OCD发病年龄将其划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个亚型[4],认为二者在性别、年龄、遗传性、神经生物学机制、症状特征及严重程度方面均存在差异[3,5],早发型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持久,症状表现多种多样,预后更差,发生抽动障碍和其他强迫症谱系障碍的可能性更大[6]。但国内外对此研究所得结果并不一致[7-8]。为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发病年龄OCD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35例OCD患者,年龄11~59岁,平均(31.07±11.93)岁;职业:农民45例、学生30例、个体25例、工人10例、待业10例、会计8例、教师5例、医务人员2例。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有关OCD的诊断要点;能配合完成相关量表测查。排除标准:患有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重大躯体疾病者;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患者。将纳入患者以首次发病年龄是否超过16岁为界限,分为两组,其中<16岁组30例、≥16岁组105例,两组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家族史、共病及治疗情况等,由医生填写。采用《强迫量表修订版》(OCI-R)评估患者,该量表包括清洗、检查、排序、强迫观念、囤积和精神中和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均包括3个项目,每个项目按0~4分赋分,由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评定,测试在安静的医护办公室进行,测评耗时约10 min。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情况 采用舍曲林40例、帕罗西汀25例、氟伏沙明5例、舍曲林合并阿立哌唑10例、帕罗西汀合并阿立哌唑10例、氟伏沙明合并阿立哌唑10例、帕罗西汀合并喹硫平10例、氯米帕明合并舍曲林5例、未用药20例。
2.2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性别比、受教育年限及共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两组OCI-R分量表分及总分比较 两组OCI-R清洗、排序、精神中和分量表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OCI-R分量表分及总分比较分)
3 讨论
OCD的发病年龄跨度非常大,最早在几岁,最晚可以在中年以后。临床上对OCD的发病年龄非常关注,但对早发与晚发的年龄界限一直存在争议,文献中的年龄界限有采用10、13、16、17岁等方法[9]。本研究采用16岁为分界,结果发现,起病年龄<16岁组男性多见,其受教育年限小于≥16岁组,共病抽动障碍的比率高于≥16岁组,与Leckman 等报道相一致[6]。本研究未发现两组在阳性家族史、发病诱因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关于不同发病年龄OCD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Tükel等研究发现早发型患者对称/精确性、宗教、囤积/收藏强迫症状多见[7]。Fontenelle等研究发现,早发型患者强迫症状数量多、重复性仪式动作发生率高、强迫症状更严重,在随访期间需要更多的治疗,但最终治疗结局无差异[8]。本研究揭示,发病年龄<16岁患者OCI-R清洗、精神中和分量表分低于≥16岁患者,而其排序分量表分高于≥16岁患者。尽管不同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均表明不同发病年龄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其早发、晚发亚型的划分。
本研究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未进行随访研究以探讨不同发病年龄患者的症状演变及预后;二是该研究在一个单位进行,样本量不够大。今后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发病年龄患者的临床差异;另外,OCD的临床因素十分复杂,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