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药学评价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Δ
2021-10-26郑子恢张碧华张白歌李文英金鹏飞
郑子恢,张碧华,张白歌,原 涵,马 琳,李文英,邹 定,金鹏飞
(北京医院药学部,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市药物临床风险与个体化应用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医院),北京 100730)
眩晕是指平衡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多表现为站立不稳、呕吐恶心和睁眼时出现自身晃动[1-2]。眩晕的发病因素与多种机制相关,2018年《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3]中介绍了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以及精神心理性眩晕等的基本诊治原则,及时减轻眩晕症状是治疗的关键。倍他司汀可有效松弛位于耳蜗动脉和内耳毛细血管的平滑肌,改善前庭、耳蜗的微循环,还可增加脑血流量,以缓解因脑组织供血缺乏所致的眩晕[4-5]。但倍他司汀的作用时间短,疗效不足,不良反应较多,成为其临床使用的瓶颈[6-8]。强力定眩片(胶囊)适用于风痰引发的眩晕,可通过降脂、降压及调整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的功能,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部供血状态[9-10]。目前临床已有多项关于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但尚无研究通过系统评价的方式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
1.1.2 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眩晕的患者,符合2018年版《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3]中眩晕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排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排除脑部外伤、休克和贫血致眩晕者,排除脑部患恶性肿瘤、脑梗死和脑出血等脑部疾病者;不限制国籍、种族和性别。
1.1.3 干预措施:研究组的治疗方案为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为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用法、用量不限。
1.1.4 结局指标:不限定。
1.1.5 排除标准:无法提取有效数据的文献;重复文献;动物实验;非中英文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6月,对纳入的文献研究进行手工筛查。英文检索词为“Qiangli Dingxuan”“Betahistine”“vertigo”和“RCT”;中文检索词为“强力定眩”“倍他司汀”“眩晕”和“随机对照试验”。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资料提取、筛查并交叉核对;如遇不同意见,与第3名研究者充分探讨后处理。需要提取的内容有:(1)具体治疗措施;(2)所纳入研究的基线指标;(3)结局数据;(4)评价偏倚风险的因素[11]。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 Handbook的风险评估要求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如遇不同意见,与第3名研究者讨论后解决[11]。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提供95%置信区间(CI)和点估计值[11]。通过χ2检验和I2衡量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如果同质性良好(I2≤50%,P≥0.1),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果存在异质性(I2>50%,P<0.1),则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对于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描述性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式处理[11]。通过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初步检索数据库共检索到3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经过复筛、去重等进一步筛选,最终选取11项文献,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Fig 1 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and results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最终选取11篇文献,共包括956例患者(研究组患者478例,对照组患者478例)。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所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均根据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分[12];疗效评价分为显效(DHI评分改善>80%)、有效(DHI评分改善>60%~80%)和无效(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选取的11项随机对照试验均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设计,部分研究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及盲法不清楚;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终点时,所有病例数与入组时保持一致。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风险偏倚见图2。
图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风险偏倚图Fig 2 Bias plot of methodology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cluded literature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Tab 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literature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发表偏倚评估:根据所纳入10篇文献[8,10,13-18,20-21]的总有效率制作漏斗图,图形左右基本对称,基本不存在发表偏倚,见图3。
图3 总有效率的漏斗图Fig 3 Inverted funnel plot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2.3.2 总有效率:10项研究[8,10,13-18,20-21]报告了总有效率,包括886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9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5.19,95%CI=3.33~8.10,P<0.000 01),见图4。
图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4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2.3.3 显效率:9项研究[8,10,13,15-18,20-21]报告了显效率,包括794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9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09,95%CI=1.57~2.78,P<0.000 01),见图5。
图5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显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5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ignificant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2.3.4 痊愈率:2项研究[10,14]报告了痊愈率,包括182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5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5,95%CI=1.86~7.55,P=0.000 2),见图6。
图6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痊愈率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6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cur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2.3.5 有效率:10项研究[8,10,13-18,20-21]报告了有效率,包括886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8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2,95%CI=0.70~1.22,P=0.57>0.05),见图7。
图7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7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2.3.6 眩晕症状评分:4项研究[10,13-14,20]报告了眩晕症状评分,包括358例患者,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1,I2=93%),对上述文献分析发现,去除文献[14]和文献[10]后,剩余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6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4.40,95%CI=-4.82~-3.98,P<0.000 01),见图8。经对比,文献[14]和文献[10]均未提及病程,这可能是产生敏感性的原因所在。
图8 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8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vertigo symptom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2.3.7 DHI评分:5项研究[10,13-14,19-20]报告了DHI评分,包括428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5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0.57,95%CI=-11.92~-9.22,P<0.000 01),见图9。
图9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9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DHI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2.3.8 血浆黏度:3项研究[8,13-14]报告了血浆黏度,包括262例患者,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1,I2=86%),对上述文献分析发现,去除文献[13]后,剩余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9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25,95%CI=-0.32~-0.17,P<0.000 01),见图10。
图10 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0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plasma viscosity between two groups
经对比,文献[13]中的入组患者均使用盐酸培他司汀注射液,疗程为14 d,其他2项研究[8,14]使用的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疗程为7 d,这可能是产生敏感性的原因所在。
2.3.9 LVA血流速度:7项研究[10,13,16,18-21]报告了LVA血流速度,包括646例患者,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1,I2=8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LV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4.56,95%CI=3.38~5.74,P<0.000 01),见图11。根据上述研究是否标明病程进行亚组分析,标明病程亚组中,研究组患者的LV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72,95%CI=4.80~6.65,P<0.000 01);未标明病程亚组中,研究组患者的LV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22,95%CI=2.43~4.01,P<0.000 01)。经研究发现,标明病程的患者多为中枢性血管——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眩晕;未标明病程的患者多为外周性内耳功能失调导致的眩晕,其病程短,发病突然。上述结果提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提高中枢性血管缺血所致眩晕患者LVA血流速度的效果优于外周性内耳功能失衡所致眩晕患者。
图11 两组患者LVA血流速度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1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LVA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wo groups
2.3.10 RVA血流速度:7项研究[10,13,16,18-21]报告了RVA血流速度,包括646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8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RV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4.37,95%CI=3.85~4.90,P<0.000 01),见图12。
图12 两组患者RVA血流速度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2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RVA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wo groups
2.3.11 BA血流速度:7项研究[10,13,16,18-21]报告了BA血流速度,包括646例患者,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1,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B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49,95%CI=2.68~4.31,P<0.000 01),见图13。根据上述研究是否标明病程进行亚组分析,标明病程亚组中,研究组患者的B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4.32,95%CI=3.61~5.03,P<0.01);未标明病程亚组中,研究组患者的BA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62,95%CI=1.96~3.28,P<0.01)。经研究发现,标明病程的患者多为中枢性血管——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眩晕;未标明病程的患者多为外周性内耳功能失调导致的眩晕,其病程短,发病突然。上述结果提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提高中枢性血管缺血所致眩晕患者BA血流速度的效果优于外周性内耳功能失衡所致眩晕患者。
图13 两组患者BA血流速度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3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BA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wo groups
2.3.12 ET-1∶4项研究[10,18-20]报告了ET-1水平,包括330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30,I2=1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ET-1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9.72,95%CI=-31.29~-28.15,P<0.000 01),见图14。
图14 两组患者ET-1水平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4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ET-1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2.3.13 CGRP:4项研究[10,18-20]报告了CGRP水平,包括262例患者,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1,I2=57%),对上述文献分析发现,去除文献[20]后,剩余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5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CGR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6.21,95%CI=5.43~6.99,P<0.000 01),见图15。经对比,杨薇文献[20]中入组患者的病程最长,这可能是产生敏感性的原因所在。
图15 两组患者CGRP水平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5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CGRP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2.3.14 ET-1/CGRP比值:3项研究[10,19-20]报告了ET-1/CGRP比值,包括242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8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ET-1/CGRP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01,95%CI=-2.38~-1.63,P<0.000 01),见图16。
图16 两组患者ET-1/CGRP比值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6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ratio of ET-1/CGRP between two groups
2.3.15 不良反应发生率:2项研究[18,21]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216例患者,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P=0.8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59,95%CI=0.14~2.53,P=0.47>0.05),见图17。
图17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森林图Fig 17 Meta-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眩晕主要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3]。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常见的中枢性眩晕的病因,周围性眩晕指由于前庭神经病变引发的眩晕。临床多项研究结果发现,ET-1可以明显收缩脑血管平滑肌,而ET-1水平降低对于改善眩晕症状具有积极的意义。CGRP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舒张物,ET-1/CGRP比值影响着脑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其比值越低,越有利于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从而改善眩晕症状[18,22-23]。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所致,血虚、血瘀均会导致血气无法正常运转[24]。强力定眩片(胶囊)主要由川芎、野菊花、杜仲和天麻组成,杜仲具有强肾益肝、强壮筋骨的功效,川芎具有祛风镇痛、活血顺气的功效,野菊花具有解毒祛热的功效,天麻具有除风通脉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川芎具有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障碍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5];杜仲可有效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加速新陈代谢[26];野菊花有消炎镇痛的作用[27];天麻可有效减低头部血管阻力,提高血流速度,增加供氧,使血液循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8]。上述诸药合用,能有效防止血栓发生,改善血液流变性。
倍他司汀为临床治疗眩晕的首选药物,可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尤其是对后循环系统具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对前庭、耳蜗的微循环具有重要的扩张作用,但其作用时间短,疗效不足,使其临床使用受限[4,29]。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此进行回顾、评价和总结,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9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研究组方案在改善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血浆黏度,LVA、RVA和BA血流速度,ET-1、CGRP水平和ET-1/CGRP比值,提高总有效率、显效率及痊愈率等方面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研究组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现有证据表明,强力定眩片(胶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较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有显著优势,可以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改善后循环缺血,调整ET-1/CGRP比值,安全、有效。由于选取的文献数量和质量有限,可能会干扰本次分析的可靠性,希望今后有更多更高质量研究对上述结论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