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10-26

医药前沿 2021年27期
关键词:脑栓塞抗凝颅脑

丁 宇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一科 山西 太原 030000)

颅脑是人类身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但实际生活中,受到环境、人类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颅脑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脑栓塞是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种,指的是颅脑动脉血管内,出现了体积较大的栓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动而导致脑部出现缺陷的情况。现代医疗领域通常采用抗凝疗法对该疾病治疗,及时将栓塞溶解,使颅脑内的血液能够顺畅流动。同时,由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溶栓抗凝治疗时,经常会并发颅内微出血,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1]。所以,现代医疗人员应准确掌握抗凝治疗并发颅内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减少颅内微出血对患者的危害性。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350 例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350 例脑栓塞抗凝治疗患者,男182 例,女168 例,年龄41 ~76 岁。纳入标准:符合脑栓塞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诊疗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有其他各类疾病诱发的颅内出血;依从性较差;中途转院者。

1.2 方法和分析指标

所有患者均实施抗凝治疗:初始阶段,通过口服的方式,服入1 片(2.5 g)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23),第4 d 开始,根据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值),对药物的用量进行调整,将患者INR 值控制到2.0 ~2.5,以3 个月为治疗周期。首先,获取患者相关治疗,主要有:(1)心脑血管等疾病既往史,抗凝药物使用史;(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4)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的血糖(pbg)、血小板(PLT)、血红素(HGB)以及肌酐(Cre)进行检测;(5)入院3 d 内,通过GE Revolution 256 排超高端螺旋TCT 扫描患者颅脑,若结果中显示HHA(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则表明患者出现早期脑梗死;(6)用药3 个月后,通过MRI 扫描患者颅脑,若图像内存在直径(3.5±1.5)mm 的,呈圆形状的低信号,未出现水肿,T1/T2WI 无显影症状,超过一半的脑实质包围,表示患者出现颅内微出血。统计患者颅脑内微出血的数量,轻重程度标准为:≤5 个表示轻度;6 ~15 个表示中度,>15 个表示重度[2]。所有患者影像结果诊断时,均由相同的2 名医生诊断,2 人达成统一即为诊断结果,若出现异议,由双方商讨达到统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i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颅内微出血发生率

本文结果显示,350 例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后,共有221 例并发了颅内微出血,发生率是63.14%。

2.2 单因素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年龄≥65 岁,存在高血压史,血糖水平≥8 mmol/L,NIHSS 评分≥10 分,或者是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栓塞患者发生颅内微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2.3 Logisitic 多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年龄≥65 岁,存在高血压史,血糖水平≥8 mmol/L,NIHSS 评分≥10 分,以及诊断为脑梗死均为颅内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脑栓塞患者发生颅内微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患有脑梗死的概率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老年人更加显著,主要是由于血液内因各种因素而出现了栓子,部分血管被堵塞,使血流量显著减少,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完全堵塞,导致脑部无法得到充足血液,进而对颅脑造成严重损伤[3]。现代医疗领域,根据脑栓塞病因的不同,可将其划分成多种类型,心源性栓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对该类型栓塞治疗时,通常以华法林为主,以及时溶解患者颅脑内的栓子,以保证血液顺畅流动,但该药物具备一些不良反应,颅内微出血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对患者康复带来巨大危害,相关人员调查研究发现,脑栓塞患者并发颅内微出血的病死率在20%左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所以,在患者抗凝治疗周期内,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颅内微出血予以预防。

人类的年龄越大,身体各项功能越差,使得血管变得非常脆弱,当血液中出现栓子后,受到栓子的刮碰后,将会刮破血管壁,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微出血的概率更高;当患者有高血压史,一方面,表示患者血管内的压力异常升高,会对血管壁产生更大的挤压力,加之患者血管堵塞,血液流动变缓,将会进一步提升对血管壁的挤压力,使得血管壁更容易出现缺口[5]。另一方面,受到疾病的影响,还会诱发小动脉脂质玻璃样变,即小血管壁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血管变转变成了纤维结缔组织,减小了血管壁的厚度,进而导致血管更容易出现;脑部严重缺氧时,若患者体内血糖含量较高,则会加快糖酵解反应,分泌出更多的乳酸,随着乳酸的不断积累,对血管壁造成较大的刺激,使血管壁越来越薄,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直接破坏血管壁,从而提升了出血的概率;若患者诊断为初期脑梗死,或者是NIHSS 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脑梗死症状非常严重,颅脑功能受到较大影响,使得血管变得更加脆肉,从而提升了颅内微出血的概率[6]。本次研究当中发现,年龄≥65 岁,存在高血压史,血糖水平≥8 mmol/L,NIHSS 评分≥10 分,或者是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颅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更高,均为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时,应对年龄65 岁以上,伴有高血压史,NIHSS 评分在10 分以上,且CT 诊断结果为脑梗死的患者产生更高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定期对患者血糖予以检测,以对颅内微出血进行防治。

猜你喜欢

脑栓塞抗凝颅脑
脑有病,“根”在心——关于心源性脑栓塞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研究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