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失忆老人”:每次救援都是“生死时速”

2021-10-25汪畅

新传奇 2021年41期
关键词:盲区阿尔茨海默服务中心

汪畅

今年9月21日是第28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日。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负责人苏敩走进小区,为老年人进行预防、辨识、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宣讲。苏敩说,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义务寻找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目前,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已经有500人左右,他们共找回了321位走失老人。

寻找“失忆老人”的“生死时速”

2016年,苏敩有了一个想法,希望成立一支以寻找“失忆老人”为主要目标的救援队。

此前,苏敩一直活跃在公益救援领域。他组织原本一起做山地救援、灾害救援的志愿者开会,讨论将寻找走失老人作为一项救援内容。

2017年1月,北京市志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

同年5月,队伍接到家属的求助信息。一位老人90岁生日后不久,独自出门散步,已经一天未归。

在能调取到的监控视频里,老人几乎没有过迟疑,始终自顾自地往前走着,直到走进监控盲区。头四天,队员们就在监控盲区附近寻找,他们在地图上分割了不同的区域,分批次一一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

第五天,从外地赶回来的队员李维也加入了搜救行动。终于,就在监控盲区附近的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里,李维发现了老人的踪迹。他们要找的老人,正侧躺在一片“垃圾沼泽”之中。

已经昏迷的老人被送到医院,抢救了4天才苏醒。医生说,如果再晚来一阵子,不确定还能不能救过来。但最终,老人因为多个器官衰竭,几个月后还是去世了。

苏敩意识到,每次救援行动,都是在追老人的时差,每次救援都是一次“生死时速”。为此,派出去的主力队员们,都必须“个个能顶事儿”。

寻找老人,就是在走近老人的人生

其實,在最初的搜救中,队伍也走过弯路。

他们用人海战术,将队员们都撒出去,可是这样耗时耗力,只看一眼照片,就能在茫茫人海发现一个陌生人,是一件难事。

没多久,他们摸索出了经验。一个走丢的老人以前是警察,从公共厕所出来后,便紧跟着一名年轻男子走了。队员们找到他,老人转过头说:“嘘,我正盯着他呢,这是一个通缉犯。”这名年轻男子,竟没有发现有人跟了自己一路。

屡次遇到这类情况,队员们明白了,要找到一个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一定要关注他们的过往经历。

队员们记得一个“始终走不出过去的老人”。那是他们寻找过次数最多的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队员们都叫他“江老头”。

他一共走丢7次,头两次被家人找了回来,房门上锁。但他总能找到钥匙,打开门就往外走。后来他又走丢了5次,每次都在同一个位置被找到,大家都很不解。

直到最后一次,队员“鸟叔”找到他,问:“你怎么总来这儿啊?”江老头好像一下子清醒过来,“谁还没个年少时的同学呢?”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他屡次出门,是为了找人。

苏敩感叹,寻找老人,就是在走近老人的人生。原来有些事,连最亲的人也未必知道。

“堵上一块缺口”

队员们经常感叹,“其实现在好心人还是挺多的”。只是有时候,好心可能反而耽误救援。苏敩和队员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沿路都有监控摄像头,但是老人似乎凭空消失了。在现场探路费了很多工夫后,他们找到了老人。原来,老人套上了好心人送的衣物,体貌特征有了一些改变。

还有时候,老人向年轻人问路,问的是一个早已消失的地点,年轻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便将他扶到了不远处的公交站。老人在车上坐了一整天,始终等不到他想要去的那一站,于是便跟着公交车的环形路线反复循环。

“这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缺口。”苏敩和队员们意识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走丢,最大的问题在于,除了他们的家人,没有人知道他们走丢了,没有路人意识到他们是病人。面对那些怪异的举动,很少有路人意识到,这是老人在求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张楠教授曾说:“在众多疾病当中,阿尔茨海默症的危害被长期低估了,它除了会‘偷走人的记忆以外,还会使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行为异常,需要专人24小时照料。”

队员们希望,通过他们的救援行动能堵上这块缺口。他们还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他们的行列,“并不是说让大家都加入我们志愿团队,而是多留个心,或许你开口问一句,打电话报个警,就拯救了一个家庭”。

(《新京报》2021.9.29 )

猜你喜欢

盲区阿尔茨海默服务中心
午睡过久痴呆风险增40%
叶酸治疗配合有氧运动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阿尔茨海默病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
警惕机动车的“死亡之角”
股东大会知多少
尼泊尔首家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纠纷调解知多少
了解汽车的视觉盲区有必要
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