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当好“双带头人”
2021-10-25刘国权王晓光
■ 刘国权 王晓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党支部是党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抓好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中共教育部党组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通过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下简称“双带头人”),全面激发教师党支部开展政治引领、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凝聚师生、促进中心工作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助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奏出历史最强音”。但也应当看到,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双带头人”胜任力不够、凝聚力不强、战斗力不足等。为此,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全方位、系统化提升“双带头人”的能力。
一、坚持选拔培训的“234”原则,提升“双带头人”胜任力
“234”原则,即坚持“两个标准”、推动“三个转变”、把好“四个关卡”。“两个标准”即激发教师党支部在新形势下实现政治引领、规范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促进中心工作的主体作用标准和教师党支部书记政治强、业务精、甘奉献、有威信的头雁头羊标准。“三个转变”即推动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向“学术带头人+党建带头人”转变,利用其学术影响力、科研引领力、教学示范力提升党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推动党建思政能力突出的“党建带头人”向“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转变,让党建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学校中心工作一体化、相贯通、互支撑;推动青年后备人才向“双带头人”角色转变,尽早发现、尽早吸收、尽早培育做好“双带头人”后备人才的选、用、育、管、留工作。“四个关卡”即把好“入口关”,坚持优者上、劣者下,宁缺毋滥;把好“培训关”,因时而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做好“全方位+个性化”培训工作;把好“考核关”,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科学考核评估机制;把好“出口关”,对担任“双带头人”和在“党建+中心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在晋职晋升时予以重点考虑、优先推荐或考评加权,真正做到能干者能上、进取者进步、优秀者优先。
二、打造能力提升的“3×3”模式,增强“双带头人”凝聚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是在强化“示范性”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双带头人”的党建思政工作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师德师风。针对党建思政工作能力提升,可打造专题课程库、优秀师资库、经典案例库、常见问题库。针对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可进行教育教学个性化指导、课题研究团队化帮扶和鼓励学位学历提高、推荐国内外访学研修。针对师德师风提升,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一方面对“双带头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进行严格要求和考核。另一方面在选树师德师风模范典型时优先考虑,切实激发“双带头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二是在增加“话语权”上下功夫。让“双带头人”参加本单位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重大事件的讨论决策,参与支部党员教师的考核鉴定、晋职晋升等工作。有了“话语权”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才能有“存在感”和“支持度”,才能有效开展双融合和双促进工作。三是在推动“特色化”上下功夫。围绕学校、院系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梳理总结典型经验做法,自上而下向教师党支部进行宣传推广。结合党建思政和教学科研实际需求,以访学团、项目组、创新团队等为单位优化党支部设置,让支部党员的聚集交流更便利、管理服务更高效。鼓励“双带头人”发挥优势特长举办特色活动,全方位增进他人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三、健全敢战能胜的“五保障”机制,提高“双带头人”战斗力
一是组织保障。将教师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参与支部建设作为考察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二是理论保障。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交流研讨、督促自我学习等方式,采取定期集中学习、个性化指导、不定时检查考核等形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三是实践保障。通过学习交流、挂职锻炼等工作,帮助“双带头人”提升素质、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四是发展保障。为“双带头人”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保障相关待遇,让“双带头人”成为高校教师愿意“当”且愿意“留”的好岗位。五是纪律保障。开展立体式、体系化、持续性的廉洁自律教育,防范抵御各式各类错误思想,进一步筑牢“双带头人”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