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2021-10-25刘丽娜

奋斗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群众

■ 刘丽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发展方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乡村文化振兴占据重要地位,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最深厚最持久的根基。乡村文化不振兴,经济物质的振兴就失去了依托,算不上真正的振兴。因此,以乡风文明为目标,振兴乡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所以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任务和价值追求,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和抓手,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科学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

(二)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央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乡村地区落地生根,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自觉,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延续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既要留住绿水青山,又要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进一步丰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文化建设并非将城市文化移植到乡村,以新代旧、同质化发展,而是在文化转型变迁过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守护优秀的乡土文化之根,持续发挥其文化的凝聚力、发掘其文化的创造力,从而实现文明的振兴与复兴。因此,要进一步从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色出发,适应乡村人口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乡村文化“自我供给”系统,提高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适配性,以此传承发展和振兴乡村文化。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三个认同”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乡村干部群众,切实做到真看真学真用,走深走实走细。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普及,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落地生根,增进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开展政策宣讲。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作用,深入乡村宣传解读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把政策措施讲透彻、讲明白,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注重吸纳农民宣讲员进入宣讲队伍,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宣讲党的大政方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各文明实践中心要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引导基层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打造一批受农村群众喜爱的百姓宣讲品牌。

(二)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温暖共享平台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是单纯地建设一些公共文化设施,而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强化内容和软件支撑,做到精准化、重内涵、重品质、重效果,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加强文化礼堂、乡风家风馆、农家书屋、文体广场、乡村文化馆等文化阵地建设,制定建设标准,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

二是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利用闲散资金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发展格局。

三是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打造全平台、多媒体、多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集群,推动网络文化建设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繁荣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源头加强文化赋能

目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形成集群、与农业产业链关联性弱等问题,亟待从源头上加强文化赋能。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策划服务。针对目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不长、增值空间不大及存在“同质化”问题,加强有针对性的策划服务,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农业形成嫁接链条,提高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意识,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二是健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加强行业组织管理,着力解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集群、难以形成品牌的问题,提高发展效能。

三是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制定乡村旅游特色村名录建设工作方案,开展特色旅游村评选,打造旅游优质品牌。重点在文化遗产、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类型,比如: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创意型、生态景区型和特色观光型等。

四是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

五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兴旺提供智力支持。

(四)提升农民乡土自信,培育优良家风民风

一是以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提升农民乡土自信。赋予优秀乡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彰显其深厚丰富、意蕴无穷的文化魅力,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现实功能,必将夯实乡土文化的底蕴,塑造乡土文化的尊严,推进乡土文化的自觉自醒。由此,促进农民对于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是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府制作一些有关移风易俗的宣传册,定期发放给农民群众,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通过村里的广播站对农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互相攀比等不良行为,摒弃红白事大操大办不良习俗,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祀等健康文明行为。突出庄重感仪式感,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涵养文明乡风,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规定”“好规矩”。抓落实,树典型。充分重视典型的引导作用,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树立先进模范典型,通过榜样事例来教育农民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能够有效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

(五)提供人才队伍支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一是增强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力量。从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入手,切实提高农民群众自身创造活力,增强群众文化“造血功能”。每年农闲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村屯,对乡镇文化站长、农村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及文化大院带头人进行集中培训,解决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对活动策划的能力及演出水平。

克山县河北乡新民村幸福大院(资料图)

二是组建基层文化志愿者团队。充分利用各类文化志愿者的才艺,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送图书、送演出、送培训进乡村活动,为乡村群众带来主流优秀文化熏陶,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大戏、赶文化大集、享文明新风。安徽省潜山市招募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辅导员,活跃在全市1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和164个行政村,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

三是鼓励和引导文化人才回归乡村。吸引进城农民荣归故里,促使大学生村官“留心”扎根乡村,引导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鼓舞饮水思源、回报桑梓、反哺故土的朴素热忱,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四是强化乡村对专业性人才吸引力度。通过提升待遇水平,明晰晋升路径,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度,让专业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六)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形成有力保障

培育建设乡村文化“自我供给”系统。乡村文化建设并非将城市文化移植到乡村,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守护优秀的乡土文化。因此,要从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色出发,提高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适应性,传承和发展乡村的本土优秀文化。

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我国地域辽阔,乡村发展存在差异,有关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能“一刀切”,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果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服务的民意反馈机制,使政策措施建立在基层需求的基础上。将老百姓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征集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做到因地制宜,避免水土不服。

建立评价系统。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避免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制定科学有效的标准有利于各部门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乡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将教育投入、文化消费等情况纳入其中;建立乡村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将乡村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治理的规定和办法与乡村文化的适配度等纳入其中。

保障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一是从文化资金分配上增加总体资金供给,特别是加强向基层文化建设底子薄弱地区的资金倾斜力度。二是加强文化资金总体资金分配监管,确保文化资金落实落靠,落实到真正需要之处。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群众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