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魏文学职务的设立

2021-10-25张佳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曹魏五官曹丕

张佳婷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关于两汉魏晋文学职官的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曹胜高《两汉“文学”职务的设立与文学群体的生成》[1],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曹魏文学职务的设立进行论述;李建国、王永飞《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2]仅对曹丕、曹植的文学属官进行了考论,文中有部分论证失误之处;刘雅君《曹魏东宫官制研究》[3]中论及曹魏时期所设太子文学的历史渊源、任职者及与太子关系的前后变化等;郑言午《试论魏晋南朝时期诸王师、友、文学》[4]将魏晋合而论之,并未注意到曹魏文学职官不同于两晋的特殊性。总之,还未有专门针对曹魏时期整个文学职官群体的研究,本文试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论。

两汉时王府及郡国已设文学职务,至两晋更是确定了人员编制,此后基本沿袭,惟曹魏时期新设丞相文学掾、五官将文学(分别于曹操及曹丕任职期间设置,二人之后并无)与太子文学(后代相沿)。曹魏时为何增设这些职位?其选用标准有何变化?任职之人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升迁?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考察,不仅可以明确不同职官下设文学属官的目的,以及这一时期用人标准多元化的原因;而且也能明晰选官制度的转变,如何影响文学一职逐渐成为官门子弟步入仕途的起点,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处于过渡时期的文学职务的特点。

一、曹魏文学职务的具体设置

“文学”一职于汉武帝时正式设置,东汉渐为普遍,至两晋则成定制,分别为王府属官(“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5]743和郡国属官(“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5]746,此后其设置基本不出此范围。而处于汉晋之间的曹魏时期(以汉末建安曹操把持政权为始)受政治历史等因素影响,其文学职务的设立既对前代有所承继,又因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新变。考诸史料,此期有如下职官配备有“文学”这一下属官吏:

(一)丞相文学掾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此职,其下即设文学掾,但在这前后相国属官并无此职,说明该职务只存在于曹操任职期间。文献记载曾任丞相文学掾的仅王观一人,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将司马懿也列入其中,同时又列入太子文学;《三国会要》则仅列王观,而将司马懿归入东宫属官。司马懿所任何职,需据史书记载合理推断。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郞,转议郞、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5]2曹操为司空时即征辟过司马懿,但未应征,任丞相后再次征辟,“使与太子游处”确易被认为其在应征后便入曹丕麾下,但并不合理。首先,曹操任丞相在建安十三年至二十五年,曹丕被立太子在二十二年,以曹操的戒备之心,不会在任丞相九年后才二征司马懿;其次,司马懿在文学掾后,仍于丞相府任职,之后才归东宫属官,故应为丞相文学掾。至于“使与太子游处”,则是曹操为其子培养可用之人的方式,当时司马懿与曹丕只是过从甚密,并无上下级关系。

表1 丞相文学掾

(二)五官中郎将文学

建安十六年(211年),“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7]34五官中郎将为秦官,汉代因之,曹丕任此职,虽名同于前代,实则已有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仅次于丞相的二把手,五官中郎将曹丕手中握着极大权力。曹丕即位后五官中郎将便不再置属官,职权也归于常态,也就是说,五官将文学同样只存在于曹丕任职期间。

《魏志》中言明曾任五官将文学的共计五人,分别为夏侯尚、刘廙、苏林、徐干及应玚。据其他材料所记,刘桢也担任过此职。首先,裴注引《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7]602此处但言“诸文学”而无其他属官,刘桢又在坐中,可说明其亦为五官将文学。其次,《后汉书·刘梁传》注引《魏志》曰:“(刘桢)为司空军谋祭酒,五官郎将文学。”[9]2640《水经注·穀水》注引《文士传》记载刘桢磨石时与曹操的对话,最后提到刘桢“复为文学”。[10]394综上,刘桢应曾任此职。

表2 五官将文学

(三)太子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关于太子文学的沿革,《通典》载:“汉时郡及王国并有文学,而东宫无闻。魏武置太子文学,魏武为丞相,以司马宣王为文学掾,甚为世子所亲信。自后并无。至后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学十人,后省。”[12]829现确无材料可证明曹魏之前东宫设文学职官,故自曹丕时始设当无疑,而“自后并无”、至北周中后期又重新设置的说法却有待商榷。首先,魏明帝曹叡短暂被立为太子的这段时间[7]91,东宫同样设有文学;其次,《晋书·职官志》虽未提及太子属官中有文学,但《周处传》中所载“(周)赞弟缙太子文学、都乡侯”[5]1575表明两晋时仍设此职。

曹丕居东宫期间,目前可考担任过其文学的有四人,分别为荀闳、郭奕、王昶及郑冲。担任过曹叡文学的有两人,分别是毕轨和李丰。曹叡从被立太子到登上帝位不足一月,仍有文学属官,说明该职务最初在东宫官中设立时并非出于一时之意,而是基于各种原因有长久设置的打算,只是后来时局动荡,使得“明帝后久旷东宫,官司不具”[6]163-164。

表3 太子文学

(四)诸侯文学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的同年,其余诸子也陆续封侯。侯国属官同样设有文学,虽无材料证明曹氏诸侯在封王后仍有文学属官,但据鲁芝的任职经历推断还是保留了该职位。《晋书·鲁芝传》载:“会蜀相诸葛亮侵陇右,淮复请芝为别驾。事平,荐于公府,辟大司马曹真掾,转临淄侯文学。”[5]2328诸葛亮首次北伐在建兴六年(228年),鲁芝任曹植文学则在此后,而这时曹植早已封王,可见诸侯进爵后并未撤此职位。

文献记载担任过侯府文学的有以下诸人,首先是郑袤、司马孚、邯郸淳、郭淮及鲁芝曾任临菑侯文学。《晋书·郑袤传》载:“魏武帝初封诸子为侯,精选宾友,袤与徐干俱为临菑侯文学。”[5]1249曹道衡、沈玉成先生认为此材料所记有误,徐干若确曾在植府为文学,也当是平原侯文学[11]46-47。任临菑侯文学既与“初封”相凿枘,郑袤应亦为平原侯文学。《魏略》未言明邯郸淳所任何职,但既然曹丕“欲使在文学官属中”,曹植应亦如此,且《太平广记》引《名书录》:“陈留邯郸淳为魏临菑侯文学。”[13]1598其次是高堂隆曾任历城侯曹徽文学。最后是毌丘俭、何曾曾任平原侯曹叡文学[5]1351。

表4 诸侯文学

表5 州郡文学

(五)州郡文学

汉武帝时于十三州设刺史监察所领郡国,但当时未配备属吏,都是从各郡临时抽调,直到西汉末年才有正式属官。《通典》载:“汉魏之际,复增祭酒、文学从事员。”[12]889言下之意,文学从事(刺史属吏称从事)是于汉魏之交增设,此前未设,但无论从级别还是工作量上来说,汉代各州设文学从事都是合情合理。曹魏时则确有此职,关于任职人员仅一条材料,即裴注引《辂别传》中所载,管辂曾任冀州文学从事。

各郡设文学职务的时间则早于上述几种职官。武帝时博士弟子通过射策考试入仕,中丙科者即为郡国文学[14]230-232;东汉时文学发展成为庞大的官吏群体[14]243。郡中文学有上下级之别,文学祭酒是比文学掾高一级的官吏,为文学官之首。曹魏关于郡文学掾任职人员的材料仅一条,即管辂曾为清河郡文学。至于文学祭酒,汉魏两朝也仅一条材料,即大儒乐详曾任河东郡文学祭酒,而他出任此职,在于河东郡最先安定,太守杜畿又极为重视教化[7]496。当时除河东以外的各郡,还尚无物质基础及人才资源施行教化,故未设此职。

二、曹魏文学职务的选任标准

从两汉到曹魏,文学一职的选任标准因现实需要与“文学”含义的转变而有所不同。西汉时期,在文学还未正式成为职官之前,武帝对文学之士的选用虽重文辞,但却是着眼于其能辅弼行政;职务系统设置之后,则通过参加射策考试入仕,射策考对经义的理解,需将经义与政事联系起来做答,最终根据应试者的义理、政事、文辞判定高下[14]229-231;东汉时期,为纠正射策导致应试者长于政论而短于经学的弊病,故以明经代替射策,明经于是成为东汉科考的首要标准[14]239-240。可见,文学一职首先要能属文、善文辞,但这只是基础,最终还是要能通晓经典、言事行政,不过西汉更重“致用”,而东汉则更重“通经”,如杨伦“少为诸生,师事司徒丁鸿,习古文尚书。为郡文学掾。”[9]2564魏应“诣博士受业,习鲁诗。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9]2571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9]2581汉末及曹魏时期,文学官吏的选任一方面依然重视明经之学,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变,不再独以通经作为首要标准,可见时人对“文学”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文学一职的职能也在随之发生转变。

汉末连年战乱,导致“天下郡县皆残破”,其时河东郡最先从凋敝中恢复过来,太守杜畿为教化百姓、振兴河东学业,任大儒乐详为文学祭酒,“使教后进”,担负起这一使命。乐详其人“少好学,建安初,详闻公车司马令南郡谢该善左氏传,乃从南阳步〔涉〕诣〔许,从〕该问疑难诸要,今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也。”[7]507乐详最终也不辱使命,使得“河东学业大兴”,于是声名远播,其他郡国也遣人来河东向乐详求学。如令狐邵出任弘农郡太守后,因当时“郡无知经者,乃历问诸吏,有欲远行就师,辄假遣,令诣河东就乐详学经,粗明乃还,因设文学。由是弘农学业转兴。”[7]514可见文学职官依然担负着教育教化的职能,任职之人需眀经学。从这两条材料来看,当时通经的人才极为匮乏,以至于令狐邵要求派去学经之人“粗明乃还”即可,返回之后才设文学职位,可见此前因无符合任职标准之人,文学已久空其位,这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时期关于任职郡文学掾之人材料极少的原因。

建安八年,曹操也因感于“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故“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7]24曹操此令,一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下移到县一级,二使县令一级能设文学之官,最大限度地笼络人才[14]253。这样一来,各郡县便会培养及选用大批文学之士,填补此前空缺已久的文学职位,从而形成有规模的官吏群体。

明经之外,文学职官的选任出现了新的标准。建安十六年,“魏太子为五官中郞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7]353曹植则受封平原侯,曹氏兄弟皆好文学且满腹才华,当时他们周围聚集着诸多有文学才能之士,其中担任过文学职位的、便有善辞赋书表等各种文体之人,即“建安七子”中的三位——徐干、应玚及刘桢,他们“俱以文章知名”。曹丕在写给好友吴质的书信中曾言:“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馀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其于《典论》中亦言:“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猨、漏巵、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儁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7]602徐干三人之所以能任五官将文学,正在于其出众的文学创作、著述才能,从这一标准可以看出,时人对“文学”的理解已接近后世的文学概念。

另有任职者善于议论,如太子文学掾荀闳,《荀氏家传》载:“时有甲乙疑论,闳与钟繇、王朗、袁涣议各不同。文帝与繇书曰‘袁、王国士,更为唇齿,荀闳劲悍,往来锐师,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7]316还有博学善书之人,如五官将文学苏林,“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闲危疑,林皆释之。建安中,为五官将文学,甚见礼待。”[7]621苏林亦长于文赋;以及曾被曹氏兄弟争相延揽的临菑侯曹植文学邯郸淳,“博学有才章,又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7]603亦有军事才能出众之人,如五官将文学夏侯尚,“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7]293也有因名声在外、召而入职之人,如丞相文学掾司马懿与王观,“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但司马懿未出仕,“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5]2“(王观)少孤贫励志,太祖召为丞相文学掾。”[7]693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学职官在以往特定的职业素养与职能定位之外,其任职标准宽泛了许多,而这应当与曹操为自己的小朝廷笼络各种人才的需要存在很大关系。此外,不同任职岗位的文学职务,其职业要求也在渐趋分化中变得更加明确,如郡国文学更侧重于经学教育,而诸王文学则更偏向于提升文化修养与创作才能。

三、曹魏文学职务的升任途径

两汉文学职务升迁基本循着三条路径,即累迁升职、得人荐举、参加察举[14]238;至建安及曹魏时期,由于当时选官制度及这一职务任用标准的变化,在沿此路径之外,文学职官又有了不同的升任途径。而探讨这一问题,既要分曹魏建国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又要根据任职之人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文学”是否为起家之官等等进行具体分析。

魏国正式建立之前,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为拉拢人才,征召了一批士人。王观、司马懿即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文学掾,二人出身差距悬殊,王观“少孤贫”,司马懿家族则是世代为官。二人均为善于治政之人,从文学掾起家后,王观“出为高唐、阳泉、酂、任令,所在称治。文帝践阼,入为尚书郞、廷尉监,出为南阳、涿郡太守。……明帝幸许昌,召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7]693-694后多次迁徙,最终位至司空;而司马懿更是辅佐了魏国三代帝王的元老重臣。建安十六年,曹操作《高选诸子掾属令》:“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7]383为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以及封侯诸子选拔属官。任五官将文学的诸人或为名门望族之后或出身书香门第,且除苏林无考外,其他人均是转任文学掾一职。其中夏侯尚之前“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徐干在五官将文学之前,曾任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应玚与刘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玚转为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前文已论,刘桢在“被刑”前后亦任五官将文学;刘廙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转五官将文学。”[7]614魏国初建,夏侯尚、刘廙均迁黄门侍郎,后夏侯尚“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7]294再迁征南大将军,不断晋升,成为曹魏时期一代名将;刘廙因弟故,徙署丞相仓曹属,“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7]616苏林“黄初中,为博士给事中”,后“以老归第,国家每遣人就问之,数加赐遗。”[7]621徐干、应玚、刘桢三人则在曹丕被立太子后的两三个月便相继离世,还未及迁调官职。

关于任诸侯文学之人的情况不再一一例举,其任职经历基本不出上述范围。简单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还较少作为起家之官,而任职之人已极少寒门出身,且多先为曹操笼络其下,再转为诸子掾属,以便将来各尽其能,成为辅政人才。从其后来所任官职来看,基本都是在曹魏建国后先任近侍官,再根据其所善进行任命,如夏侯尚长于军事,王观等人长于吏治,苏林、邯郸淳则长于治学。

在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政策的基础上,曹丕称帝后,用陈群制九品官人之法,这一选官制度的初衷“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15]1287,只是这套用人标准无法避免地会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两晋以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确定品级完全以家世为准,而曹魏时期尚能既重家世,亦不忽略才学。曹丕为太子时,任其文学的四人均以“文学”起家,其中郭奕、王昶、荀闳为官家子弟,而郑冲“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5]991-993后来位至三公。魏明帝曹叡登基前,任平原侯文学与太子文学的毌丘俭、何曾、毕轨及李丰四人则均出身官家,由“文学”起家步入仕途,累迁升职。裴注所引《魏略》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郞,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7]301从曹操、曹丕到曹叡时期的转变可以看出,“文学”已逐渐成为官宦贵族子弟的起家之官,仕途晋升的跳板,任职者与上级的关系也不再密切,李丰从文学至黄门郎,所任均为近侍之官,明帝居然也不知其为何人,可以想见这一职务此时的受重视程度。

《魏略》序云:“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7]420可见自曹丕称帝后,又重开太学,征召博士并为博士立弟子员,恢复了汉代通过甲乙科考选官的方式。曾令河东学业大兴的文学祭酒乐详即是此时应召入太学教授五经,“至黄初中,征拜博士。于时太学初立,有博士十馀人,学多褊狭,又不熟悉,略不亲教,备员而已。惟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解,质而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以是独擅名于远近。”[7]507州郡文学基本循此路径升迁,不过当时真正通经的人才极为匮乏,所选博士大多学识浅薄,以致“崇立太学二十馀年,而寡有成者”[7]464,这与当时学者不尚儒家经典有很大关系。而从之后两晋“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的编制可以看出,“文学”原本所承担的教育教化等职能也在不断弱化。

猜你喜欢

曹魏五官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画五官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给曹丕的建议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五官争美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