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浅表器官疾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进行诊断的价值
2021-10-25欧莉莉
欧莉莉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安徽 合肥 230000)
0 引言
浅表器官主要是指位于体表位置,可以直接看到或触摸到的器官,例如乳腺、甲状腺、五官[1]等,因其位置表浅,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断多以视诊、触诊以及穿刺活检为主,其中穿刺活检能够直接获得病变部位组织,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不过在临床实践中,穿刺活检作为有创操作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痛苦或引起心理上的恐惧、不适,同时对于穿刺部位的确定也较为依赖医师的经验,如穿刺不准确或操作不当则可能造成检查结果不准确或穿刺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其能够为临床的疾病诊断提供清晰、可靠、直观的病变部位的影像,使临床诊断疾病的效率和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有较多研究[2-3]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操作来提高操作和诊断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次研究对我院治疗的浅表器官肿块患者160例,对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从本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浅表器官肿块患者。共纳入患者16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A组(n=80)、B组(n=80),其中A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31~72岁,平均(45.65±3.27)岁,肿块直径(2.73±1.11)cm,颈部肿块27例,乳腺肿块21例,腹股沟肿块15例,四肢躯干浅表肿块17例;B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30~73岁,平均(45.78±3.33)岁,肿块直径(2.71±1.08)cm,颈部肿块25例,乳腺肿块23例,腹股沟肿块16例,四肢躯干浅表肿块1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均已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初次就诊,肿块触诊可及,视诊可见;②行穿刺活检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切除肿块及病理组织活检;③精神意识清醒;④临床资料完整并配合检查进行。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②存在穿刺活检或手术禁忌证;③临床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
1.2 方法。A组患者采取常规穿刺活检进行诊断:触诊肿块,在肿块上定位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使用利多卡因2~5 mL麻醉,经穿刺引导装置使用16G针头进针取材3~5针,来回抽动和旋转,吸出病变组织,所取组织置于无菌滤纸片并使用10%甲醛固定,送病理检查。B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使用My lab8、OSHIBA-aplio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查患者肿块部位,观察其大小、形态、位置、血流情况,对肿块与周围组织血管的位置概念性进行观察分析,确定穿刺部位,将其置于影像中心位置[4]。常规消毒与穿刺进针,穿刺过程中在超声引导下概念车针尖、针干位置,来回抽动和旋转,吸出病变组织,所取组织置于无菌滤纸片并使用10%甲醛固定,送病理检查。阳性标准:检查结果显示肿块为恶性。穿刺活检后根据取材及活检情况,如无法获取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则需进行二次活检。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行切除手术治疗,术中取病理组织活检作为最终诊断。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穿刺情况,包括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②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活检及最终诊断结果阳性检出率及检查准确率[5];③计算两组患者不同穿刺活检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A组患者中71例(88.75%)1次穿刺取材成功,9例患者行二次穿刺;B组所有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1,P<0.05);A组患者中穿刺不良反应发生11例(13.75%),包括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临近器官损伤出血4例,B组中发生2例(2.50%),均为皮下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0,P<0.05)
2.2 穿刺活检及最终诊断结果统计。两组活检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A组穿刺活检准确率88.75%(71/80);B组准确率97.50%(7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5)
表1 两组穿刺活检及最终诊断结果统计
2.3 不同穿刺活检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两者穿刺检验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如表2所示。其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不同穿刺活检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3 讨论
临床上在对浅表器官疾病的进行诊断中,穿刺活检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其能够通过直接获取病变部位组织细胞并进行检验,从而对其性质进行有效分辨,支持临床诊断的进行。不过在穿刺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尤其是对于病灶比较小或较深的疾病在穿刺操作中难以察觉出详细的穿刺状况[6],从而导致穿刺成功率较低或容易损伤周围组织血管而引起穿刺并发症[7]。超声检查操作方便,能够较为直观的显示病灶位置及血供情况,可以辅助医师对肿块囊性或实质性进行分辨,根据结合肿块血流情况判断肿块为良性或恶性。不过超声检查本身作为视诊的延伸,对于病变性质并不能够做出最终结论,部分局灶性病变的声像图可能无特征性改变[8],仍需要依靠穿刺活检进行确诊。通过结合利用超声检查与穿刺活检各自的优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可以有效提高穿刺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等情况的出现。
本次研究对浅表器官肿块患者不同穿刺活检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B组患者较常规方法的A组穿刺次数更少,1次成功率更高,且B组并发症发生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与B组患者在超声观察下医师能够更好掌握病变情况以及周围组织血管情况,从而更加准确的进行穿刺,有效达到病变组织并减少对周围的损伤。根据病理组织活检结果,B组穿刺活检准确97.50%(78/80)较A组88.75%(71/80)提升,B组活检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位置、深度更加准确,操作精准,避免取材位置错误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取材标本数量少、取材破碎等可能造成阴性结果影像诊断的情况出现有关。
综上所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通过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更好进行穿刺取材并减少并发症发生,诊断准确率较常规穿刺活检明显提高,对疾病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