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研究

2021-10-25章雄徐鑫王志龙邱成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成形术缺血性

章雄,徐鑫,王志龙,邱成才

(1.鸡西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2.徐鑫是鸡西鸡矿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0 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十分常见,其发病率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具有密切关系。本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动脉狭窄性病变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临床主要以保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尽管药物治疗可将发病风险有效降低,但无法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改善。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可以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有效改善,同时显示出阻塞血流时间短、微创等优势,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带来了新的选择。本文将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进行以下分析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61~73岁,平均(67.6±3.5)岁;其中4例脊椎基底动脉病变,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治疗组男10例,女5例,年龄62~74岁,平均(67.5±3.4)岁;其中5例脊椎基底动脉病变,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脑梗死。两组给予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方面不明显(P>0.05),可作公平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药物治疗如下:阿司匹林口服,标准为300 mg;氯吡格雷口服,标准为75 mg。连续服用6个月后,调整阿司匹林为100 mg的标准,进行维持治疗。治疗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操作如下:术前3 d按照300 mg/d的标准服用阿司匹林,按照75 mg/d的标准服用氯吡格雷。对相关检查进行完善,并将术前各种常规性准备做好,予以局部麻醉,经右股动脉穿刺,将动脉鞘置入,给予全脑血管造影(DSA),5000 IU肝素静脉注射,确保全身血液低凝,以DSA结果作为依据对动脉狭窄程度、长度、部位进行确定,在颈总动脉远端2~3 cm进行引导管的放置,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远端释放脑保护伞,顺着保护伞的导丝在动脉狭窄处送入不可脱球囊,促使其在狭窄部位覆盖,对球囊进行缓慢扩张,以达到预扩张的目的。利用导丝引导作用,在支架狭窄部位放置规格相应的自膨式支架,于导丝引导下将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通过照影对支架位置进行明确,再将支架释放,促使支架紧密连接血管壁,再次造影后对具体扩张情况加以明确,将保护伞取出,术后将切口关闭。手术过程中间断予以8000 IU肝素与500 mL肝素生理盐水配合,对心率、意识、血压进行监测。术后连续3 d予以低分子肝素,按照75 mg/d标准服用氯吡格雷的时间为1~6个月,按照100 mg/d标准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12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以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对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如若分值越高,则说明神经缺损越严重[2];以MRS评分对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如若分值越高,则说明生活能力越强;②通过DSA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测定,狭窄远端正常血管内径与狭窄部位最小内径的差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内径的百分比即为狭窄程度的计算方式;③术后统计两个组高灌注综合征、低血压、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2.0处理得到的全部有关数据,()、(%)用以描述的各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相比则用t检验、χ2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术前两组相比,对照组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MRS评分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比,治疗组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

表1 对比两组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分) 血管狭窄程度(%) MRS评分(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 15 16.24±2.00 9.43±1.82 78.35±3.60 28.74±2.70 34.62±6.10 57.07±4.60治疗组 15 16.60±2.23 3.84±1.54 77.94±3.51 15.84±2.00 34.59±6.05 67.17±4.09 t - 0.4655 9.0809 0.3158 14.8692 0.0135 6.3550 P - 0.6452 0.0001 0.7545 0.0000 0.9893 0.0001

2.2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其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短期脑动脉闭塞或动脉狭窄导致的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处于严重的缺氧、缺血状态中,进而有短期或长期损伤,本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高达75%,且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不仅会危及生命安全,增加家庭压力,还会加重社会负担[3]。传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尽管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进行预防,但局限性较大。传统手术可将颈动脉内膜去除,但因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老年群体为主,大多数老年人年龄大、基础疾病多,所以对手术治疗耐受性比较差,再加上手术会造成较大的创伤,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所以整体治疗效果不良[4-5]。

近年来,随着不断完善和优化的临床血管造影技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性提升,同时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福音。相关研究发现[6],通过血管造影可对血管狭窄程度、部位、侧支血管代偿进行准确评估,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作为临床新兴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术式,在血管造影引导下开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对狭窄血管位置、程度进行准确评估,指导支架正确放置,并将保护伞形成,能够对不同处动脉狭窄进行同时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有效且迅速的扩张,促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流尽快恢复,并让缺氧缺血症状得到改善,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与此同时,植入支架可对斑块脱落导致栓塞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减少术后再狭窄复发的可能性。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属于微创手术,无需将狭窄血管切开,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操作难度,保证手术安全性。

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与治疗组术后的NIHSS评分、血管狭窄程度相比于术前降低,其中治疗组均比对照组低,而两组MRS评分相比于术前提高,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进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缓解血管狭窄程度,提高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成形术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