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组近义“出现”动词论元角色的差异

2021-10-25高再兰

关键词:宾语语义

高再兰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发生”“产生”“出现”采取相互释义[1]。如下:

【发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产生:~了变化|~事故|~关系。

【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同事之间关系处理不好就会~矛盾/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出现】①显露出来:比赛开始前半小时运动员已经~在运动场上了。②产生出来:近年来~了许多优秀作品。

“发生”释义使用“产生”“出现”;“产生”释义使用“出现”;“出现”释义使用“产生”。《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对三个词的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基本相同[2]。《现代汉语八百词》没有收录“出现”,对“产生”的解释为:[动]生出;出现。多用于抽象事物。对“发生”的解释为:1.原来没有的事情出现了。2.产生。

从词典释义来看,三者词义具有极大共同性,概念义、附加义几乎没有区别,在使用中三者常常可以替换。

1.“出现”可以被“发生”“产生”替换

(1)提高零售价格,国内的价格体系有可能出现(发生/产生)混乱。

(2)而每增加一个人后平均成本得到了节约,这时地方政府之间就会出现(发生/产生)竞争。

2.“产生”可以被“发生”“出现”替换

(3)身体素质很好,意志坚强,有着忠贞的信仰,这几个因素合起来往往会产生(出现/发生)奇迹。

(4)塞里格曼产生(发生/出现)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

3.“发生”可以被“出现”“产生”替换

(5)在活动现场,双方发生(出现/产生)了激烈争吵。

(6)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出现/产生)变化。

可替换性指句法合格前提下的可替换,替换后语义上会发生细微的差别,这也正是三者具有内在差异的显现。基于词典多用“出现”释义,我们称其为“出现”动词。这三个动词为形式动词,语义虚化[3][4][5],这类词义具有极大共同性的近义词如何区分,是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研究中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突破近义词比较局限于词义维度与用法维度的传统[6][7],挖掘深层次语法范畴层面的差异。

一 句法不可替换性与论元角色差异

“发生”“产生”“出现”都可以分布在以下句法结构中:动宾结构“产生/发生/出现N”、定中结构“N的产生/发生/出现”、定中结构“产生/发生/出现N”。在这些结构中使用时有时可以替换,有时不可替换,不可替换反映了三者的差异,下面依次考察它们不可替换的情况。

(一)动宾结构“产生/发生/出现N”

动宾结构“产生+N”中,有时“产生”不能被“发生”“出现”替换。例如:

(7)资本的贬值尽管可以使原有资本获得更大的购买力,使生产扩大,它却不能产生(*发生/?出现)利润,而资本是为利润而生的。

(8)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这种感觉称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变形,就产生(*发生/?出现)压觉。

动宾结构“出现+N”中,有时“出现”不能被“发生”“产生”替换。例如:

(9)惩罚一旦实施就要坚决执行,不能出现(?产生/*发生)无故中途停止或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10)日本等过去实行较严格的应试教育时学生学力程度极高,教育体制逐渐宽松后,学生的学力程度出现(*产生/?发生)大幅下滑。

动宾结构“发生+N”中,有时“发生”不能被“产生”“出现”替换。例如:

(11)1837年,英国殖民地加拿大发生(*产生/?出现)叛乱。

(12)1941年发生(*产生/?出现)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要解释以上的不可替换性,首先要区分物性名词、社会性名词、行为名词、行为名动词。物性名词指表示在自然界占据空间的名词,是名词家族中的典型成员,如公交车、教室、房屋等。社会性名词指表示人的情感、态度、人的社会活动等意义的名词,不占据空间,也不表示时间的抽象名词,如思想、观念、感情、利润等。行为名词指表示行为活动、具有空间义和时间意义的名词,如宴会、会议、疾病、车祸、政变、灾难等。行为名动词指表示行为活动、仅表示时间意义的词,如怀疑、讨论、战斗、争论等。以上分类可以采用进入方位结构来进行测试。

表1 四类名词与方位结构组配后表示的意义

物性名词能与方位词“上”“中”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义;社会性名词不能与方位词“上”组合表示空间义,也不能与方位词“中”组合表示空间义或时间义,时间与空间概念均弱化;行为名词部分能够与“上”组合表示空间义,都能够与“中”组合表示时间义;行为名动词不能与“上”组合表示空间义,都能与“中”组合表示时间义。

针对以上例句所示不能替换的情况,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考察分析,我们归纳制约“产生”“发生”“出现”不可替换的条件如下。

1.宾语的性质。“发生”的宾语论元倾向于行为名词或行为名动词,“产生”“出现”不受此限制。例(7)至例(12)中的不可替换表明存在以上制约因素。例(7)、(8)、(9)中的宾语论元为非行为义词,不能被“发生”替换,例(10)至例(12)中的宾语论元为行为义词,可以使用“发生”。

2.“产生”“出现”“发生”的论元配置差异[8]。“产生”在句子中关联两个论元,“产生”前面的论元为客体论元,后面的论元为受体论元。客体论元的使动性较弱,语义上常常表示“产生”动作的使因或与使因相关的事物。受体论元表示“产生”动作的结果,《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指出“产生”宾语类型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宾语的语义类型为结果[9]。“产生”必须在句法中实现客事(使因)与结果两个论元的角色配置,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句子,反之,则不能成为合格句子。“发生”在句中也关联两个论元,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在前的论元为客事,在后的论元为结果。“发生”“产生”的前后论元都为客事、结果,区别在于:“产生”的结果论元具有内在性(intrinsic)的特征,“发生”的结果论元既可以是具有外在性(extrinsic)特征的词语,也可以是具有内在性(intrinsic)特征的词语,但外在性(extrinsic)的词语更常见。“产生”的客事常常表示使因,而“发生”的客事常常表示人物或方所。

“出现”要求配置一个客体论元和一个方所论元,客体论元可以在“出现”前也可以在后,方所论元在“出现”前,也可以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实现了这个论元配置要求,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句子。“发生”的前论元与“出现”的前论元都可以是方所词,但语义解读不同,句子前后的论元性质也不相同。同为方所词,为“发生”动词的前论元时,解读为此处省略了一个施事内论元,方所词仍然为方所论元,但降级为外围论元,句子解读为某地某时经历过一次事件而非某地某时存在过某事件。这种差异也可以看作“主语视角”与“言者视角”的差异[10]。例如:昨天的活动现场发生了激烈争吵。/昨天的活动现场出现了激烈争吵。

前论元“活动现场”为方所,当动词为“发生”时为主语视角,凸显动作。“激烈争吵”解读为一次行为动作本身,即某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可以补充施事“某人”。当动词为“出现”时,“激烈争吵”解读为一种现象,为言者视角,凸显言者所见到的场景。即某地存在“激烈争吵”的现象。

表2“产生”“出现”“发生”论元配置的差异

宾语论元的内、外区别表现在,具有“内在性”特征的结果论元不具有空间性,不能接受一个处所状语的修饰,如矛盾、争吵、打斗,可以说“在家里争吵”“在家里打斗”,不能说“*在家里矛盾”;又如怀疑、讨论,可以说“在会议室讨论”,不能说“*在会议室怀疑”,由此判断“矛盾、怀疑”具有“内在”特征,“争吵、打斗、讨论”具有“外在”特征。具有内在特征的“矛盾、怀疑”可以充当“产生”的宾语论元,而具有外在特征的“争吵、打斗、讨论”不能充当“产生”的宾语论元。通过对ccl语料库检测,“产生争吵/打斗/讨论”为0例,“产生矛盾”139例、“产生怀疑”282例。

通过这两个限制条件,可以对以上例句中的不可替换现象进行解释。

例句(7)至例(8)中,之所以“产生”不能被“发生”替换,因为宾语“利润、压觉”是社会性名词,不是行为义词,同时表现为【+内在】语义特征,所以这些例句不能被“发生”替换。之所以不能被“出现”替换,因为论元配置的限制。以例(7)为例。“它”是“产生”小句的主语,指代前面的“资本贬值”,是“产生”的客体论元,在句子中解读为使因角色,不适宜解读为方所,因此不能实现“出现”的论元配置,只能实现“产生”的论元配置。例(8)一样,由于适宜解读为使因与结果关系,所以不能被“出现”替换。

例(9)至例(10)中,“出现”的前论元与后论元解读为方所/范围与客事角色,不能解读为使因与结果、客事与结果的关系。如例(10)“出现”的前论元“学生的学力程度”为小句主语,后论元“大幅下滑”为“出现”的小句宾语,前论元解读为“在学生的学力程度方面”,为范围论元,后论元解读为“大幅下滑的情况”,为客事论元,即“大幅下滑出现在学生的学力程度方面”。例(9)与例(10)一样,“出现”的前后论元解读为范围与客事,因而不能被“产生”替换。例(9)由于宾语为非行为义词,同时具有【+内在】特征,因而不能被“发生”替换。例句(10)宾语论元“下滑”为行为义词,“发生”和“出现”的宾语论元都可以是行为义词,例(10)使用“出现”“发生”都可以,如何取舍取决于语境要在“学力程度”与“大幅下滑”之间建立何种语义关联。选用“出现”建立存现关系,即“大幅下滑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学生的学力程度方面”;选用“发生”建立客体与结果关系,即“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学生学力程度大幅下滑的结果”,如果语境强调行为,则选用“发生”。

例(11)至例(12)中宾语论元都为“行为义”名词或动名词。“叛乱”为行为义动名词,“事变”为行为义名词,因而可以充当“发生”的后论元,也可以充当“产生/出现”的后论元,但以上例句中的“发生”都不能被“产生”“出现”替换。不能被“产生”替换,原因在于后论元不具有【+内在】特征;也可以被“出现”替换,但使用“出现”还是“发生”所表达的语义信息是有区别的。使用“出现”句子整体解读为存现意义,采用言者视角陈述存在的客观事实。选用“发生”句子整体解读为行为结果义,采用主语视角陈述客观事实,凸显行为本身。语料选用“发生”,因为“叛乱”“事变”是一种非常巨大的社会事件,其行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选用凸显行为的“发生”是比较适宜的。

当动作行为的内外特征不明显时与三者都能组配,我们选用同一个宾语论元来看它们的差别。以下句子宾语论元N都为“沉淀”。例如:

(13)溶液II在室温较低时特别是在冬天,容易产生沉淀。如果有沉淀产生,一定要水浴加热溶解,并混匀后才能使用。

(14)铀就与这种溶剂结合在一起并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而钚以及其他物质则由于不溶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而发生沉淀。

(15)药液不得与氨茶碱、巴比妥类药钠盐等碱性液接触或混合,以免发生混浊甚至出现沉淀。

“沉淀”为行为义名动词,“产生”“发生”“出现”都可以与其构成论元关系,但“沉淀”在各句中所扮演的语义角色不同。例(13)使用“产生”,把“溶液II”解读为缘由客事论元,“沉淀”解读为内在结果论元,即“沉淀”从“溶液II”中来,具有【+内在】特征;例(14)使用“发生”,则“钚以及其他物质”解读为客事论元,即“钚以及其他物质”自身发生沉淀行为,“沉淀”解读为外在结果论元,具有【+外在】的可观察性,例(14)在“发生”前添加处所状语比例(13)在“产生”前添加状语更自然。又例如:

(13)`溶液II在室温较低时特别是在冬天,容易(?在容器中)产生沉淀。如果有沉淀产生,一定要水浴加热溶解,并混匀后才能使用。

(14)`铀就与这种溶剂结合在一起并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而钚以及其他物质则由于不溶于超临界二氧化碳而(在容器中)发生沉淀。

例(15)使用“出现”,则“药液”为方所论元,“沉淀”为一种现象,即“沉淀”存在药液中。

(二)定中结构“N的产生/发生/出现”

下列例句中“发生”与“产生”不可替换。例如:

(16)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产生(*发生)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生(*发生),促成了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发生)和发展。

(17)厂长的产生(*发生),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情况决定采取下列一种方式。

(18)然而,“9·11”的发生(*产生)突然打断了这一切,本·拉登以极端的方式宣告了一种新战争形式的诞生——恐怖战。

(19)青年们的命运是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萨莎被捕一案的发生(*产生),绝非偶然。

下列例句“产生”“出现”不可替换。例如:

(20)另一方面,达尔文以为其他人独自得出相似的观点的可能性不大,从而不存在发现的优先权之争。这样一拖就近20年。如果不是另一位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的出现(*产生),达尔文很可能还要继续拖延下去。

(21)尽管东王公之名的出现(*产生)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

(22)家属委员会的产生(*出现),可以参照居民委员会的产生办法执行。

(23)在手压喷射器中来清洁物品,大大减少了废物的产生(*出现)。

下列例句“发生”与“出现”不可替换。例如:

(24)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都能引起继承的发生(*出现),法人的解散终止则不构成继承开始的原因。

(25)对于即时发生不能进行预警宣告的事件,则应当以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出现)为宣告,作为平常管理进入应急管理的转换宣布。

(26)一个危机出现后有可能引起其他的危机的出现(?发生),小康型洗衣机焕发了青春,但不等于一劳永逸。

(27)这里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保持高投资率的同时避免高通货膨胀的出现(?发生)?

能否替换,由附加语N的性质,以及与中心语“发生”“产生”“出现”的语义关系决定。定中结构“N的产生/发生/出现”可以解读为动宾结构“产生/发生/出现N”的语义。因此定中结构“N的产生/发生/出现”中的语义关系仍然是动宾结构“产生/发生/出现”与论元N的语义关系,动宾结构“产生/发生/出现+N”中的两条语义限制,在这里仍然起作用。例(16)、例(17)中附加语N“国家”“教育制度”为不具有空间性的内在事物,解读为内在结果,所以不能用“发生”替换。例(18)、例(19)“9·11”、“案件”为外在事件,只能充当外在结果论元,所以不能用“产生”。例(20)至例(23)“出现”与“产生”的不可替换,因为句子解读为存现意义而非使因结果义。例(24)至例(27)“发生”与“出现”具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因为两者的受体都只能是外在事物,具有共同性,是否替换在于句子强调结果还是存现。

把“产生”“发生”“出现”分别出现在定中结构“N的产生/发生/出现”中记为“N1的产生”“N2的发生”“N3的出现”,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语料进行观察发现,N1、N2、N3语义类型具有倾向性差异:

N1(即N的产生)多为社会性名词,如社会制度类、社会身份类(家长、厂长、工会主席、候选人、票贩子等)、社会现象类(城市、学校、声音、文字、词等)。有极少数物性名词和行为义词。N1语义韵为中性。

N2(即N的发生)多为行为义词,如疾病类、灾害类、事件类,生命类等。但也有一些社会性名词,如农业、思维、意志、意识、心理、事情、现象、结果(不好的)、关系、问题、利息税等。一般没有物性名词。可见,定中“N的发生”也反映了如同动宾“发生N”中对于N的“行为义”的倾向性要求。N2语义韵为贬义、中性两种。

N3(即N的出现)中三种词语类型都出现,主要为社会性名词,物性名词比社会性名词少,但占比比N1多,行为义词占比最低。语义韵为中性。

(三)定中结构“产生/发生/出现N”

“产生”“发生”“出现”都能直接修饰某个名词性成分,但修饰哪些名词会有一些差异。通过对一定语料考察,发现三者可以共同修饰大量的名词,但也有少数的名词只能与其中之一组配,出现不可替换现象。下面根据定中关系抽取几类中心语名词统计如下:

1.表示办法、途径

办法(产生~551、发生~0、出现~0);

途径(产生~2、发生~0、出现~0);

方式(产生~63、发生~6、出现~2)。

办法途径类倾向与“产生”搭配,基本上不与“发生、出现”搭配。

2.表示根源、原则

根源(产生~17、发生~2、出现~0);

背景(产生~14、发生~4、出现~2);

原则(产生~4、发生~3、出现~0)。

从统计来看,根源原则类倾向与“产生”搭配,不能与“出现”搭配,可以与“发生”搭配,但频率很低。

3.表示原理、根据

原因(产生~53、发生~104、出现~8);

原理(产生~0、发生~3、出现~0);

根据(产生~0、发生~4、出现~0)。

“原因、原理、根据”倾向与“发生”搭配。

4.表示方向、位置

位置(产生~0、发生~5、出现~5);

地点(产生~0、发生~85、出现~2);

地(产生~4、发生~22、出现~1)。

“位置、地点、地”倾向与“发生”搭配。

5.表示频率

频率(产生~0、发生~83、出现~130);

概率(产生~1、发生~15、出现~10);

次数(产生0~、发生~53、出现~12)。

“频率、概念、次数”倾向与“出现、发生”搭配。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办法途径类倾向于与“产生”搭配,与“发生”搭配的频率低,基本不与“出现”搭配。在大规模ccl语料库中,定中结构“产生办法”出现551例,“发生办法”“出现办法”都为零例。首先,“办法、途径、方式”为不占空间的内在事物。其次,表示缘由,这两点与“产生”的语义要求相一致,根据词语搭配的语义近似原则,只能与“产生”组配。“根源、背景、原则”与“办法、途径、方式”同理。

“原理、根据”只与“发生”组配,因为“发生”凸显外在性行为,而“行为事件”往往遵循一定的原理与根据。“位置、地点、地”同样用来说明占据空间的外在事物的特点,所以倾向与“发生、出现”组配,而不与“产生”组配。

二 论元角色差异的句法验证

(一)“内在性”测试

“产生出”是述补结构,由“产生”与趋向动词“出”构成,所有单纯与复合趋向动词中,只有“出、出来”可以与“产生”组配构成述补结构,说明“产生”表示一种由内到外的“内在”意义。“从中VP”为状中结构,介词短语“从中”同样表示由内到外的内在性。“出现”“发生”都不能出现在这两类结构中,“产生”可以。例如:

(28)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绝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出现出*发生出)某一制度的。

(29)该学说认为在地球目前的条件下,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的物质中迅速而直接地产生出来(*出现出来*发生出来)。

(30)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行为要求,使乡镇企业形成了巨大的自我约束能力,从中产生(*出现)了强大的企业活力。

(31)清教革命、法国革命、美国内战,是漫长的政治演变进程中的异常激烈的暴力行动,从中产生出所谓的现代西方民主。

“发生、产生、出现”三个词词义中都包含“从无到有X”,“产生”蕴含X的内在性,不具空间性;“出现”“发生”凸显X的空间性与存在性。而“发生”与“出现”的区别在于X的语义角色不同,X充当“发生”宾语时解读为结果论元,充当“出现”宾语时解读为客事论元。

(二)施动性(处置性)测试

上文论元配置差异指出,“出现”的后论元为客事论元,“产生”“发生”的后论元为结果论元,前者是否解读为客事,后者是否解读为结果,从三者在“对”字句中的表现可以得到说明。“发生”“产生”都能使用在以下“对”字句中,而“出现”不可以。例如:

(32)研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有人对设计方案也产生(发生/*出现)了怀疑。

(33)十一二岁时,他忽然对化学产生(发生/*出现)兴趣,立志要当名化学家。

以上是“产生”使用在“对”字句中。

(34)古代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发生(*出现/产生)争论,这里就有理性思维,逻辑学开始发展,后来慢慢发展,由具体到抽象。

(35)汇率变动导致出口品的价格变化才会对出口量发生(*出现/产生)影响,才会导致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

以上是“发生”使用在“对”字句中。上述“对”字句中的“发生”和“产生”都不能被“出现”替换,原因在于“出现”与“发生/产生”的施动性区别。“产生”“发生”具有施动性,“对”引出一个动作施动的对象,“产生”“发生”动作作用于这个对象,影响改变这个对象。从论元关系来说,这个对象为与事。“对”字句中“发生/产生”的宾语论元多为二价的观念情感义名词或名动词。如“怀疑”“厌恶感”“反映”“影响”“兴趣”“争论”,据袁毓林(1992)[11],“兴趣、厌恶感”是观念情感类二价名词,词义中包含一个涉及的对象,即某个方面的兴趣或厌恶感或针对某人或某事的兴趣或厌恶感,而这个对象可以由“对”引出,这就是“对”与二价的观念情感义名词或名动词强关联的内在语义制约因素。“出现”没有施动性,无法对某个对象进行影响或处置,因而排斥引出一个带有施动对象的“对”字句。

通过考察揭示了“发生”“产生”“出现”的深层区别为论元配置的差别。“产生”配置一个具有【+内在性】特征的结果论元;“发生”配置一个具有【+外在性】特征的结果论元;“出现”配置一个客事论元。结果、内在外在、客事等都是语义范畴的概念,而这些语义范畴只有在句法搭配中才能表现出来,因而,这样的意义较为隐蔽,为隐性范畴意义。传统近义词比较也寻找近义词在句法搭配上的区别,但只是列举哪些能够搭配,哪些不能够搭配,是一种显性的表层句法差异。列举性的特征不具有解释性,抽象概论出来的特征具有解释性。本文所概括三个“出现”动词的句法义的差别能够解释句法中三者不能替换的各种情况。

猜你喜欢

宾语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扫描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