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报道“亮”起来
——以仙桃日报《小康圆梦》专栏为例
2021-10-25◎蔡玲肖敏
◎蔡 玲 肖 敏
一、深挖价值,让新闻“实”出来
仙桃市曾是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之一,无特色茶叶、牛羊等产业和异地搬迁举措。如何让一个平原地区的乡村报道出彩,成了社采编人员思考最多的问题。为记录好仙桃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仙桃日报在一二版推出了《小康圆梦》专栏。
为让《小康圆梦》专栏办得接地气、聚人气,在确定到脱贫村采访前,仙桃日报记者在下乡调研中,根据当地政府提供材料筛选出了一些有新闻价值线索,如新型农民通过利用抖音直播卖农产品的、请老百姓党主角,直观展现不同群体生活变化和感受等故事。
《外甥卖藕》报道中,记者发现在仙桃市排湖风景区、胡场镇等地,有不少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卖藕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此,记者用手机查看抖音直播,寻到了排湖直播卖藕达人“排湖鲜生”,得知他经常带着“无人机”到排湖风景区转悠,将菱角、藕带等水乡特色农产品生长、采摘等环节用镜头记录下来,再放到抖音直播上售卖。并卖了出10万斤莲藕、4万斤菱角、5000斤藕带,有效的带动村民增收。
在采访中,记得意外发现,“排湖鲜生”刘俊有个舅舅,而舅舅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疫情期间因本地莲藕需求量下降,正为销路急得团团转。这不就是这篇报道的新闻“亮点”和新闻价值吗?有亲情穿插、又有矛盾戏剧冲突性。随后,记者快速采访、写稿,于2月5日,这篇脉络清楚、特色鲜明的《外甥卖藕》的文章刊发于农村新报。
《无土育秧 包插送技术》报道,则是跑线记者长期关注农业口的“意外收获”。记者在与该镇干部交流中,得知到西流河镇许中村西铭无土育秧专业合作社采用的“无土育秧苗”技术具有增产、减轻劳动强度、适合集中化育秧等特点,能有效解决水稻育秧连年取土,造成土壤耕作层破坏和表层养分流失等难题。
针对这一新闻线索,记者提前联系水稻种植专家,了解传统水稻种植和无土育秧成本差异,发现通过营养液育秧成本比传统方式每亩低三分之二。得知该合作社年服务面积超过近万亩消息后,便立即拟定采访提纲和与对方约定采访。因前期准备充分,写稿时一气呵成,以合作社负责人创新服务为切入点于今年5月刊发在农村新报。
反映小康圆梦综述报道很重要,但一些短小精悍、含人情味、聚焦新农人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新闻报道也不能缺席,记者应多去一线挖掘新闻,用笔尖对准小人物,用他们奋斗精神鼓舞更多人。一些被报道的合作社负责人深感意外:“在我眼中极为寻常事件,通过记者的报道变得令人深思。”
二、探寻针尖,让角度“新”起来
“全面小康,对每位中国人来说,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2021年1月20日至10月15日,仙桃日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等新闻现场,用笔尖记录全面小康铿锵的奋斗足音,讲述了一个个温暖的小康故事。
仙桃日报《小康圆梦》专栏,则通过探寻针尖、引入矛盾冲突、设置悬念等方式,让新闻报道的角度变得“新”起来。
曾冲,仙桃市西流河镇驻许中村第一书记,“沔水源”的爱心群主;陈静,仙桃市排湖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新城壹号农产品物资团购群”群主。最近,两人为了帮助杨林尾镇幸福村的脱贫村民销售甘蔗,暗自较起了劲。
新闻报道的形成就是寻找“针尖”的过程。好的新闻稿件,都是寻找、选择好“针”,并“扎”对了部位的结果。以上这句,则是《仙桃两干部“较劲”卖甘蔗》文章的开头,是记者在前期采访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驻村干部石华平帮脱贫村卖滞销甘蔗时,挖掘出来的新故事。
而该报道“针尖”就是两个爱心群主,较劲帮卖甘蔗的事。因为找到了“针尖”,又将这篇新闻报道嵌入小康圆梦时代背景中,即“扎”对了部位,成为了不少驻村干部们茶前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记者采访艰辛之外,还看到驻村干部、曾从事过扶贫工作的行政人员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不平凡,他们当中有的虽然离开扶贫岗位,但却心里一直装着村民。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第一时间站出来解决困难。而正是这些点滴暖心帮扶故事,才构成了仙桃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闻报道的朵朵浪花,也激励了越来越多的驻村干部坚守在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最前线。虽然没有高科技赋能、也没有资产过亿企业老板的爱心资助,却显得更加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在仙桃日报《小康圆梦》专栏采写过程中,记者摸索出一条新闻传播规律,即:找准新闻“针尖”,将新闻价值实现最大化;选好报道题材,讲好故事,让蓄势待发的故事娓娓道来;制定采写可操作规范,生产佳作。
有读者表示,一个“较”字,展出帮扶干部一心为民的可贵品质。一个个“小康圆梦”故事,擘画了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图景,增强了群众致富的信心。
三、创新路径,让情节“动”起来
一篇新闻作品在写作方式上,如能创新报道路径,采用新的表达方式,故事情节就会更加生动,从而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今年以来,仙桃日报《小康圆梦》专栏不断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让情节生动起来。8月23日,刊发于该报一版的《环境好了,老百姓幸福指数高了》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通过脱贫村民接地气的讲述方式,展现了家庭以前卖豆腐营生窘境和如今在家门口不仅就业有钱赚、住进了风景区的新生活。
该篇文章用简洁、生动语言展现了当地脱贫村民的新生活、新面貌,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句——连我这个打扫卫生的,一年都有几份收入呢?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一个普通村子脱贫村民都有几份收入,那么该村普通村民呢?全市是不是有更多脱贫村民像他一样,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呢?
《多收粮 收好粮》,从沔城回族镇种粮大户与立青水稻种植合作社洽谈水稻合作故事为起点,引出合作社负责人王万虎经营思路的变化,从传统种粮、收粮食模式走向建水稻示范推广基地、种植加工优质大米以及“网上下单”+商店提货的道路,带动周边200户农户种植水稻过万亩的致富故事;《直播带货“姐妹花”》,则以女性的视角进行切入,讲述陈场镇的“姐妹花”不仅人美、心善,而且还做得一手好菜。姐妹二人在汛情期间,自付油费将面包、水等物资送给防汛人员;疫情期间,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村里的老人销售滞销农副产品;还将一手好厨艺通过直播方式,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新农人直播带货》,则讲述了网红主播“小锦哥”通过构建“直播+网红+电商”于一体的销售模式,帮助100多户农户售卖蜂蜜、蔬菜瓜果,网上成交量过10万单的创业故事。该篇新闻报道故事主角“小锦哥”是新农人、在社会上有影响力,他会拍照、会剪辑、会文案,社会关注高,在创业过程中有过大起大落的经历。记者找准报道角度后,便通过扣紧与时代脉搏的共振点、找到与人物精神的触发点等方式写稿,经刊发后,便引来了大楚网记者关注,该网站微信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展,采写了《荆楚创业+》故事。
四、找出落点,让语言“活”起来
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
人民日报杨振武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斓。”
而故事能否讲得好、讲得活,与新闻故事的落脚点、故事语言都有紧密的联系。在仙桃日报《小康圆梦》专栏,该战线记者在实践中慢慢地形成这样思想:不仅要上接“天线”,也要学会下接“地线”,更要会找准落点,让语言“活”起来,激起受众强烈的阅读兴趣。
7月20日,仙桃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带领记者到张沟镇联潭村调研梨产业销售情况。在与村干部交流过程中得知,该村4组有一位村民叫卢进标,今年61岁,膝下育有一子,患有精神病,丧失了劳动力。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种梨、卖梨。如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写作,文章朝脱贫户种梨致富方向延伸,写作方式很容易落于俗套。
记者在和卢进标交流过程中得知,老人卖梨并不是一帆风顺,是历经了品种关、技术关、市场关,才过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更有趣的是这位老人爱种梨、爱吃梨,爱说梨,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梨痴。”
现在的一些读者喜欢玩有闯关性质、有挑战的游戏,比如“开心消消乐”“宠物连连看”,为什么不把文章落点定位于“梨痴闯三关”呢?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让读者有想往下读冲动,而文章内容可以穿插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镇政府提供的相关帮助等内容,让情节更生动。
“罢了罢了,都是熟客了,500块钱直接拿走!”文章开头记者便采用了“梨痴”卢进标自然、活泼的语言,让读者对文章有看下去的冲动,接下来按“梨王”照闯“品种关、技术关、市场关”的主线将精彩的内容进行展开。读到最后读者才知道,“梨痴”闯关是否成功,闯关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支持和帮助,目前梨摊的销路怎样?……
次日,该篇稿件刊于仙桃日报头版,获得了不少读者的点赞,称该篇报道用接地气的语言展现小康路上农民奔富路的精气神。
新闻语言是控制叙事节奏的一大利器,简短的叙述句式和精炼的引语都能增强叙事节奏感。为了打破以往表达的固有模式,在仙桃日报《小康圆梦》专栏中,该报战线记者在社总编辑的指导下,敢于做减法。
即化繁为简、以微观叙事,一叶知秋,果断舍弃边角废料,只截取精彩内容。和主题无关的,一律舍去,让文章才能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布局讲究。
该文章通过精炼的语句、简短的段落、有说服力的数字和个性化的直接引语,形成明快跳跃的叙事节奏和干练简净的叙事风格,读来朗朗上口,讲述了长埫口汪角村支部书记朱红艳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