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七个能力”建强军事新闻传播人才队伍

2021-10-25张东贺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军事舆论人力

◎张东贺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媒介与发达国家媒介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质量上的差距。没有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我国媒介就难以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把人管好,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面对世界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推动我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事业取得更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调配人力资源结构

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水平是由短板决定的。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中的人力资源实力,也是由人力资源要素中最弱的部分决定的。从当前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人力资源现状看,多语种传播人才、高端评论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短缺是制约传播力的瓶颈。根据媒介全球化的需要,像德鲁克所说的那样,针对“人力资源的外在要素”,实施“量的管理”,调配人力结构,“使人与物以合适比例有机结合”,是破解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人力短缺问题的一条捷径。

这里要特别提示注意的是:调配人才资源不等于调配干部队伍,要破除官本位思想,立足现有条件,对人才资源科学规划,调配人力结构,按照有关政策,着手招聘、录用与特招急需的能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高级媒介人力已迫在眉睫。这方面美国、以色列已走在了前列。如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发言人局400余人中,士兵占70%。新闻发言人局共60人,只有3名军官和1名文职人员,其他全是士兵。战时还可征召1000余名从事对外传播的预备役人员。士兵负责军事新闻纪录片和传播品制作、新闻报道采写等工作。这些士兵是从高素质优秀青年中选拔出来的。

增加多语种采写人力

重视英语人力。现在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世界上75%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对国防部网站开通以来(截至2021年1月)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进行比较,使用英文与使用中文比值为80:20,这说明英语已成为境外受众信息消费的主要途径和来源。

我军英语媒体合格人才不但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应该熟谙英语新闻写作技巧和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风格。所以在有些对外媒体中,挑选人才时不单纯选择新闻科班毕业生,要求英语专业的精英纳入我军英语媒体编辑、记者行列。从长远讲,利于我军英语媒体专业化程度,从而提升在国际舆论界的竞争能力。

重视与对外传播关联的非英语语种人力。在外部来说,我们在军事新闻对外传播时,普遍用的是英语。事实上,对与我们利益相联的地缘政治大国如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传播时,我们主要用的也是英语。非英语语种虽然在国际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不及英语,但是如果在针对非英语国家的传播活动中直接使用该国官方语言,效果必然好于使用英语传播。使用英语向这些国家传播时,接收方还须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语言习惯、文化习惯进行第二次解读,这就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和错解。

引进高端传播人力

引进熟悉国际传播规律和境外受众的国际专家。目前我国在开展军事新闻对外传播时,应重视熟悉国际传播规律和受众的专家,有些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BBC世界广播部有职员2000多人,其中,仅中文部就有60多名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BBC国际频道的播音员们大多还有一个共性:都做过驻外记者,这也是体现播音员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驻美国记者马特·弗莱(Matt Frei)在被派往华盛顿之前还被派驻中东、柏林、南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

引进媒体军事分析专家。媒体军事分析专家主要是以“信息补贴”方式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它介于官方和民间之间,没有官方的束缚、刻板,又具有草根不具备的专业性、深刻性,发挥空间大,灵活度高。如美国国防部聘请了为数不少的高级退役将领和军事学术专家活跃在各大重要媒体,为军方效力。美军通常先是以各种方式打造这些专家的名气,在招来媒体关注的同时,提高民众对专家观点的信服度,然后斥数十亿巨资协助他们营造媒体门路和人脉。我军也可以依托一些退役将领、军事专家、国内专栏作家甚至国外的学者和专栏作家,通过多种方式打造一支专门从事我军军事评论的“铁嘴”“钢牙”和“铁笔杆子”队伍,以一种非官方的专业视角传播我军的国际影响力。

引进高端媒介经营人力。对外传播的本质同时也是对外营销。这是我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一个理念上的变更,同时也是一个指导方向的改变。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换只有到了重商主义阶段才表现出革命力量。”

全球媒介市场经营人才可分为报业经营人才、广电产业经济经营人才、网络经济经营人才。对于以上三种人才,要走出依托军队院校自己培养的“小圈子”。由于媒介营销人才特殊性,还要在传播对外实践中加强继续教育,结合任务特点进行定期培训。

提升专业人力素质能力

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人才总体上应是“杂家”和“通才”,既是“中国通”又是“世界通”。他们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的。“一竖”代表扎实的专业基础,“一横”代表掌握各方面报道的技术技能,这样就能够在专业基础支撑下从事各方面的工作。

专业人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包括:一是军事学基础知识。一方面,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工作者要全面认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动因、实质、主要特征、发展趋势和战略影响等。另一方面,要熟悉我军90多年的建军治军史,尤其是对我军多年的改革发展史要有宏观上的把握。二是国际传播知识。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工作者要熟悉传播学中的多级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基础和前沿理论。三是汉语和外语知识。信息消费受众主要是外国人,要把信息传达给他们,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懂得他们的语言。搞好军事对外传播工作同样需要深厚的汉语知识素养。四是舆论战知识。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工作者要学习新闻传播知识和舆论战基本知识,对现代传媒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传媒舆论战的作用机理、常用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舆论战的作战思想、原则,引导官兵对舆论信息进行正确解读,使有利于己的舆论顺利为官兵接收利用,增强对不利于己的舆论的免疫力,运用好舆论武器塑造我军良好形象。五是网络技术知识。信息网络为我们开展军事新闻对外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军事对外传播的主动权。

军事新闻对外传播专业人力所需要的“七个能力”:

一是信息把关能力。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工作者在信息生产时,用战略眼光,围绕国家和军队发展战略,站在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安全视角去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二是隐性致效能力。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者要善于运用隐性的传播影响力,在思想、语言、文字、行动现象、环境形势等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避免功利色彩浓烈的显性传播活动,一般不要把自己所要传播的内容直接说出去,而是要通过传播使受众产生疑问,潜移默化地刺激对方视听感官,让受众去思索并得出传播者所想说而没有说的结论。

三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异质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变得无比普遍和迅速,而这种相遇和碰撞为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传播者必须做好“跨文化”的准备,任何对文化差异的熟视无睹或轻率应对势必要付出代价。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努力寻找军事对外传播中的共通文化空间。中华文明和人民军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以及热爱和平的精神等,在其他文化类型中均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可以成为达成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着力点。发现这些文化共通空间、探索以之为依托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方法技巧,是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者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是境外媒体公关能力。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媒体公关的能力。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中庸含蓄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再加上境外媒体片面的宣传,国外公众对中国军队真相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具有亲和力、人性化的军事信息,不能进行富有人情味的媒体公关,把争取他国民意支持的第一受众——外国记者、有正义感的大媒体平台抓住、守住,就难以让他们对中国军队保持客观、理性的心态,成为传播中国军队形象可资利用的力量。

五是应对传播危机能力。随着社会透明度的日益增强,某些军事事件同时也可能成为众目所瞩的社会事件,随即可能引来军内外乃至海外媒体的采访报道。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者要做到以下两点:主动。信息发布上的主动可以赢得事件处理的主动,信息发布上的被动则也可能陷入事件处理的被动;适度。对于军事事件的媒介信息发布,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什么时候说;说到何种程度,应当有所把握。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政治意识,要有大局观念,要有战略眼光。

六是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军事新闻传播还面临着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新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传播的挑战。只有以当前最先进的传播理论为指导,采用最适合的传播模式和表现方式,配备最先进的高技术传播设备,才能真正全面地传达出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现状。

七是传播谋略研究能力。在“西强”咄咄逼人的舆论格局下,要想在国际舆论舞台壮大我们的声音,必须以谋驭敌、以谋制胜,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是议程设置研究。就是通过设置既定议题,主动对外宣介我军;设置焦点议题,吸引舆论关注;设置反制议题,回应舆论关切;设置转移议题,化被动为主动。二是力量布局研究。在组织重大对外传播活动中,明确使用哪些舆论力量、如何使用。三是策略运用研究。可借对外传播成功舆论的策略经验。如信息公开、抢占先机,集中力量、形成强势,善待媒体、借力传播,多策并举、浓厚氛围等,放大正面舆论,抵消负面信息等鲜明的反差。

猜你喜欢

军事舆论人力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