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听觉影响力为特色的融媒体策略探析

2021-10-25赵延琦吕姗姗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赵延琦 吕姗姗

一、信息传播概念解析

信息传播是一个时空特性较为明显的社会行为,它所采用的方法往往依赖于所处历史时期及物理位置的综合技术水平与对应施行成本等因素,因此当我们需要仔细拨开繁复的创新概念,从本质探讨融媒体策略,就必须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必要地解析。

从人体解剖学角度来说,一个正常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重力感这六感与外部世界发生信息交互,从而影响个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依照汉语词典解释,媒体(medi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

依照上述理论,一个用以影响正常受众个体的传播行为,应该是借由各种媒介有效传达六种感官信息,进而全方位进行信息表达。目前,一些研究机构虽致力于达成此方案,但受限于技术水平与成本,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较为常用的信息传播对象是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两者的混合。相应的,我们在当下所论及的“媒体”,主要有以下三类:

1.纯视觉信息媒体:报纸、杂志、图书、广告牌等;

2.纯听觉信息媒体:电台、互联网音频节目;

3.视觉、听觉信息混合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

由以上不难看出,纯粹的听觉信息传播媒体在形式和范围上较为狭窄,因此需要通过融合传播信息类型(视觉)、融合传播媒介模式等融媒体方式进行升级化的传播,从单一传播听觉信息升级为传播以听觉影响为特色的混合信息。

二、信息传播现状概述

得益于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下世界大部分较发达地区都能以较为低廉的成本进行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的全链条作业,这种基础条件的全面升级,使得互联网作为一种廉价而全面的媒体平台迅速而全面地赶上了上一代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三大媒体模式。

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为主导的媒体,互联网媒体有如下优势:

1.突破模式限制:由原本的规定时间、规定内容、规定模式接收信息转变为受众根据自己喜好安排在合适时间、合适方式挑选自己喜欢的信息内容进行获取;

2.突破时空限制:原来传统媒体模式信息传递成本较高,在获取、制作、传输、到达等全链条都要付出昂贵的信息成本,因此普通受众往往接受到的是有着严重“时差”和“地域差”的延迟类信息。互联网迅速普及后,特别是全链条信息处理设备廉价化之后,使得信息的传播理论上仅受限于光速这个物理上限;

3.突破载体限制:彼时,报刊杂志的版面数、广播电视可播放时段总长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限制条件,单位载体可传递信息是有限的,因此信息传递往往伴随着裁剪、取舍,得益于信息数字化,当下互联网媒体平台理论上可以包容无限种类和容量信息的实时化供给;

4.突破成本限制:得益于科技进步与工业化大生产,目前大众接收信息成本变得极为低廉,个人手持信息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以3至4个月为周期在持续降低价格,网络费用(固定网络以及移动网络)相对低廉并持续提高网速,使得普通大众在接收信息时不用再顾及获取或持有成本,而是以喜好对传播者进行方向选择;

5.突破专业化限制:得益于媒体产业发展和消费经济普及,信息内容采集与制作成本越来越低,准入门槛迅速降低,不夸张地说,现在一部五千元左右的手机可以较好地完成以往需要数个工种协同才能完成的视频节目制作工作,给了内容创作者更便捷、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给了受众更真实的内容体验。这种颠覆式的革命让媒体内容的采集和制作的技术性门槛消失,转而将制作中心转为表达内容、表达能力的竞争。

全球媒体,特别是我国媒体在上述多重变革的洗礼下,传媒格局和模式发生革命式变革,诸多传统媒体人陷入发展困境,唱衰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论调不绝于耳。

其实,这些认识本质上是对于信息内容和媒介方式混淆而产生的错误归因认识。现在的大众比以往更热爱阅读,只是他们不喜欢花钱买了报纸,看到的却是既过时又狭窄的内容,而是选择在手机上、Kindel上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现在的大众比以往更热爱聆听,只是他们不喜欢在规定的时段、规定的方式收听质量不确定的声音产,而是愿意在合适时掏出手机、挂上耳麦自由选择聆听。

说到底,受众此时对信息有着相比人类历史任何时期更旺盛的需求,而他们在不用受制于制度与成本时,更愿意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接收。

从以上所总结的当下信息传播的现状可以看出,所谓传统媒体的融媒体改革,一方面是一种内容模式的融合性选择,譬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就全面发布视觉和听觉混合的全面信息,而不仅仅是通过网络传播文字和图片而已。当下媒体已不适用于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来区分自己,只要是媒体就必须全面使用融合的信息内容进行传播。在此基础上,各媒体之间的差异性来自于广义审美能力的不同,同一个对象,文字的表述、拍摄角度、灯光的选取、编辑制作的不同才是受众重要的区分依据,也是影响受众重要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互联网创造性地孵化出多种多样的媒介样式,这种多样的媒介模式呼应的是不同受众多元的需求,它们彼此是共存关系,而非取代关系。微博几百字的短文和微信公众号几千字的长文都有着各自的传播效用,几十秒的“抖音短片”和一档有数小时篇幅的网综节目都有着不可取代的观看需求,媒体的融合不是所谓的跟风寻求“热点”,而是善用不同媒介模式特点,以信息传播目的为指导合理选择和精准使用。

三、听觉影响力解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冲击,但是从自我进步的角度,传统媒体可以学习到很多促进自身发展、进步的闪光点。

诚如上文论述,当下受众主观信息获取方式有两大类型:

一是视觉、听觉混合型,在条件允许下,我们更愿意接受混合的信息传达;

二是单一型,往往由于条件限制,譬如在驾驶车辆时,只能选择听觉类信息,特殊场景下,譬如阅读小说,会选择视觉单一型或听觉单一型。

不论何种类型,我们发现受众主要区别信息获取方式根本分类是视觉或听觉,而非媒介渠道。因此,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在新媒体或融媒体转型的时候,需要回归的原点是对于自身媒体能力的解构与重构。

以广播媒体为例,其媒体核心实力是长久以来经过专业训练的听觉信息获取、编辑、表达能力,融媒体的方向是在单一型或混合型中加重或凸显自己在听觉信息处理上的优势,而不拘泥于或刻板于只是将广播中的声音文件网络化。

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基于听觉影响力的融媒体,其核心听觉影响力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专业性,音频采编设备及软件虽已全民普及化,但是制作有较高信息接收愉悦度的听觉信息,还是具有较高专业门槛的,这是传统广播媒体从业者的专长和优势;

二是职业性,基于听觉的信息传达多种多样,有信息播报、朗诵、音乐戏剧表演等等,这涵盖了较广的、细分化的垂直专业领域,目前涌现的诸多网络内容公司或自媒体,大多数是凭借兴趣或喜好进行创作和传播,胜在量多而劣于职业素养,这是传统媒体需要积极发扬并体现差异化的地方;

三是审美能力,信息传播从基础上是一种沟通交互的需求,最终是对于广义审美的需求,在大众传播领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必然的回归。传统主流媒体人大多具备较好的专业视野和审美能力,其从业者大多拥有经典的传播价值观,这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长久吸引力,从目前来看,这种审美能力以及成为当下重要媒体风口,我们需要借力发展。

四、听觉影响力融媒体方案

基于当下信息传播现状,结合听觉影响力的特征,本文有如下方案供探讨:

1.专业化团队重构

目前,需要制定的业务方针要不限于广播频率业务,要大力推进为全网(广播网、互联网)受众提供听觉类信息。需要对节目制作模式、人员考核方法、渠道开拓与管理、数据处理能力做根本性重构。一来,需要抛弃广泛式传播思路,注重多元化和细分化产品类型;二来,需要调整媒介认知模式,广泛、全面介入尽可能多的媒介渠道推广专业化听觉产品。

2.全链条化合作

以听觉为主要影响力的业务线是一个链条化产业链,媒体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需要上下打通链条,形成迅速通达的通畅轨迹。向上整合声音产品的制造者(音乐人、主播等),向下聚合声音产品的消费者(乐迷、声音产品爱好者等)。通过网络化全链条传播整合,形成新的受众路径依赖。

3.全平台化运营

将资源、媒介渠道、受众纳入到整合平台进行扁平化运营,声音媒体在前期走入一个误区,建立了集约式的“中央厨房”运营模式,其实面对个性化的需求,需要时平台化充分多维链接的互动模式,而不是集中制作、集中输出的单一模式。

4.数据化、智能化整合

充分学习互联网媒体的优势,引入数据化、智能化媒体整合方案,不仅仅是对于声音资产的数据化,更需要打通的是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数字特征可计算化转向。通过量化计算进行布局和考核。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