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策略探析

2021-10-24董文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红色大学生

董文丽

(铜仁学院 图书馆,贵州 铜仁 554300)

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1]高校教师要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运用“讲读研”立体法,推动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

一、红色经典作品阅读现状

(一)红色经典作品界定

“红色经典作品”术语最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文学评论中,主要指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主要指1921年至1976年期间涌现出来的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狭义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1966年之间创作的一大批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本文采用狭义说,主要包括“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作品。

(二)红色经典作品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我们依托中和读书会,对铜仁学院在校大学生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现状进行了在线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05份,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知,铜仁学院仅有29.7%的在校大学生阅读过2本以上红色经典作品,其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红色经典作品的语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作品所承载的时代内容与当代大学生有了距离感。但可喜的是,87.9%的调查对象认为红色经典作品很有价值,89.1%的调查对象有较强的阅读意愿。由此可见,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开展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是切实可行的。“深阅读是人类一项高级认知活动,是自我认知的螺旋式循环提高过程。”[2]

表1 红色经典作品阅读现状

二、红色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

红色经典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记录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断进步、成长、奋斗的宏伟篇章,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焕发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因此,推动大学生深读红色经典作品,对激励他们肩负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文化素养,进而顺利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特别是我党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史,更值得青年人学习体味。从历史中找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历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历史使命就是要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要使当代大学生自觉担当这一历史使命,推动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则是重要途径之一。红色经典作品蕴含着我党成长壮大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有机结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体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深刻内涵,将爱党、爱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二)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推动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红色经典作品在史实的基础上,运用白描、艺术想象等手法记载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灵魂和血脉,积淀着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能够让学生汲取力量和信念,学习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而增进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培养民族自信心,首要目标则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文化自信,对个人而言,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5]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个人通过学习、内省等逐渐形成的对主体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对这种文化价值的一种高度认可和信仰。红色经典作品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伟大成就,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是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勇挑重担、肩负使命的精神力量。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高校教师更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肩负时代重任,依托红色作品深度解读季,把红色传统、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推广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主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只有心中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会以更加坚定有力的脚步不断前进。

(三)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大学生通过对人文科学的研究、分析,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表现为一种分析处理问题、遇事决策的能力。红色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沉淀、大浪淘沙而留下的精华,展示了我党宽广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人生意义、社会进程的深刻思考,是培育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沃土。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深度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快餐式文化”截然不同,红色经典作品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反映了中国革命者的斗志与精神,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出路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一幅幅闪烁着真善美的图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支撑。如《红岩》描写在革命胜利之前的最黑暗时刻,以江姐等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狱中遭受敌人的种种酷刑,依然坚守真理、坚持斗争的壮阔历程。通过深度阅读该作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坚定的毅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文化素养。

三、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策略

采用“讲读研”立体法,可以有效推进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所谓讲,是指教师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价值等进行讲解,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所谓读,是指读者深读红色经典作品,熟悉作品内容,了解主要人物,把握故事情节,吸取其精华。所谓研,是指教师和学生以研读会、围读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增进对作品的感悟,增强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一)讲读是推进红色经典深阅读的催化剂

1.为何讲

红色经典作品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承载了中华民族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奋斗历史,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之一。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2000年以后出生,对20世纪中叶涌现出的红色文学作品涉猎十分有限,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多只停留在表面,认识也相对比较单一。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的导读则显得尤为重要。

2.怎样讲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艺术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熟读作品,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作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解读。就作家层面而言,主要介绍其生平思想、逸闻趣事、创作分期;就作品层面而言,则主要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红色经典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通过解读,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理解作品。

(二)细读是推进红色经典深阅读的消化剂

1.细读文本是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的基础

细读红色经典作品,首先,必须把握文本意义内涵、故事总体框架、情节发展脉络、人物形象特征等,此为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的前提环节;其次,要细读作者创作时的相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人物原型、相关历史资料等,此为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的促进环节;再次,要细读红色经典作品相关的解读资料,比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价值蕴涵分析、思想政治元素分析等相关论文,此为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的升华环节。

文本细读是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的最佳途径,也是基础环节。唯有将红色经典作品文本详细阅读,才能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深刻理解人物的革命精神,有效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息产生(信源)、信息传输(信道)、信息接收(信宿)。红色经典作品文本属于主信源,作品相关信息及解读资料为辅信源。文本细读是红色经典作品深阅读的主信道,通过此信道,实现信息接收,最终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再洗礼,在革命精神鼓舞下,勇于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条件地解决实际问题。

2.视听媒介是红色经典深阅读的有益补充。

借助现代视听媒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兴趣,从而有效推进深阅读。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已由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短视频、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及有声朗读等多种形式。“红色经典走向多元建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6]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有自觉的革新意识,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导读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吸引学生的新方式,适时引进现代视听式媒介,借助大型平台的相关成果,力求阅读方式多元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其中《烈火中永生》这一期,经过著名戏剧导演田沁鑫的精心编导,著名主持人董卿声情并茂的导读,节目融合“访谈+戏剧+综艺”等元素,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的形式,引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节目首先采访了《红岩》作者罗广斌的女儿、孙女,并现场连线了105岁的马识途老人,这些访谈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展现了经典背后的故事,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田沁鑫导演将作品的主要内容改编成剧本,并邀请著名演员陈数和刘烨加以演绎。节目从作品人物“江姐”“许云峰”的视角讲述故事,让学生很好地重温红岩精神,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理解作品孕育的红色精神之精髓。高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自行学习红色经典作品,也可以推荐收看同类节目,引领大学生深读红色经典作品。

红色经典作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和民族的精神特质。将视听媒介有机融入红色经典作品的深阅读,既为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语境,也为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大学生也在这种新的体验中获取对作品更直观的理解。

(三)研读是推进红色经典深阅读的强化剂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书,于是,浅尝辄止式的快餐阅读逐渐盛行。为此,深度研读显得尤为可贵。研读是促进大学生感悟具有年代感、使命感的红色经典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读是指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以问题为导向,就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读书沙龙、围读会、研读会、读书会等多种互动方式进行深度交流和探讨,从而达到深阅读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借鉴人文学科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一是有针对性地将参加研讨的学生分成若干便于讨论的小组;二是针对每期阅读红色经典书目的内容,列出要研讨的问题和参考书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三是组织每组学生将读书心得、心中疑问记录下来,用PPT等形式加以呈现,在展示中进行师生研讨、生生研讨,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和点评,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四是在研讨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改进的问题和值得发扬的优点,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内涵,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研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研讨式学习是适合深度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有益方法。在研讨过程中,教师成为阅读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则是阅读作品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协作者。研讨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深度研读时,态度更为积极,行为更为主动。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可以引导人、感染人和教育人。”[7]引领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有助于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红色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可以给人们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红色经典作品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紧跟党的步伐,高举党的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即便身处逆境依然斗志昂扬。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红色大学生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追忆红色浪漫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