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知侠烈士身后
2021-10-24逄春阶
□ 逄春阶
《铁道游击队》《红嫂》的作者、著名作家刘知侠去世30 年了,但在他的夫人刘真骅看来,刘知侠一直活着,一直在影响着她。
在刘真骅眼里,刘知侠是座高山。我看过他们的“两地书”《黄昏雨》,有这样的记载,1969 年11 月14 日深夜,刘真骅在写给知侠的信中说:“你已经在我心里放了一把火,这火在燃烧,很旺……”
我跟踪报道刘真骅4 年多,发现刘真骅真像一团火,浑身充满活力,她根本不像一个耄耋老人,她追随刘知侠,都追成了“侠痴”。
刘知侠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卫辉人。今年,卫辉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灾,86 岁的刘真骅焦灼地牵挂着那里。她身患重症,动了一个大手术,病情尚处于恢复期。她给我发微信说,要去卫辉看看。我说,能不能缓一缓,等身体再好一点儿。可是她着急啊,9 月14 日就通知我出发,当天和青岛微尘基金会的朋友来到了卫辉,看到被水泡过的墙上的水痕,她哭了:“要是知侠知道大水淹了,他得多着急……”
刘知侠的母校卫辉一中也遭了水灾,遭了水灾的还有学子和他们的家。刘真骅所在的青岛微尘基金会捐赠阳光少年基金30 万元。刘真骅说:“如果知侠没有在卫辉一中上了那两年学,他也写不出《铁道游击队》。当年是他的老师资助他上的一中,我替他报恩来了。”当听到家庭受灾的高二学生李鑫淼说“我害怕我长大的速度慢于父母变老的速度,所以我不断地去努力,去努力多理解他们,努力不让他们担心”时,刘真骅眼里闪着泪花说:“不要害怕,我们在一起。”
刘真骅是青岛红十字会微尘基金的监督委员,也是“微尘之星”的获得者。早在2013 年5 月15 日,刘真骅向青岛红十字会表示,要向卫辉一中捐赠10 万元稿费和《铁道游击队》著作权,以报答母校当年的培养之恩。效仿当年资助知侠的那位老师的善举,微尘基金会的理事们也同刘真骅一起向卫辉一中捐助了10 万元,共计20万元,成立“微尘·真知”基金,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刘真骅永远也忘不了30 年前的9 月3 日,青岛市政协召开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刘知侠发言时,他对“苏东剧变”的局势忧心如焚,慷慨陈词,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讲台上。
知侠当时讲话很激动,他去拿杯子,拿了两次没拿着,有位老同志说,知侠你别这么激动,咱们还有群众呢!刘知侠说:“对!群众!群众……”就这样倒下了。刘真骅说:“知侠爱说自己是个老兵,这个老兵死在了战场上,作家死在了呐喊中,像他的战友一样成为了烈士。民政部为他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刘知侠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去后,刘真骅在《文艺报》发表了泣血文字《我的太阳》,让好多人为之感动。在痛苦和低落了很长时间后,她重新站了起来。凭着对知侠的“信仰”,在刘知侠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她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刘知侠作品研讨会”,会后开始整理和出版《知侠文集》。八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250万字的《知侠文集》五卷选编、出版,还整理出版了《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参与拍摄电影《红嫂》、电视剧《刘知侠与芳林嫂》《小小飞虎队》等,参与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多版重拍。
黎 青/图
刘真骅曾多次往返河南、济南、青岛联系刘知侠的骨灰安放事宜。她先是将刘知侠的骨灰安放在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让他和先他而逝的老战友们相聚,后又将他和前妻刘苏的骨灰一起合葬在刘知侠的故乡卫辉。
我看到“著名作家刘知侠之墓”9 个字,系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所书,墓表是作家王希坚等集体撰文,韩美林书丹,其文曰:“文苑殊子,著作等身,从容撰著英雄谱,临枣铁道锁长龙,沂蒙山区腾飞虎。功在文坛,名扬寰宇,鸿篇未竟身作古,秋风萧瑟海唏嘘,花落琴岡泪如雨。”安葬前前后后的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刘真骅的心血。
值得一提的是,她将自己的长发剪了一缕与知侠的骨灰一起入土,并用宣纸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心我情都已随你而去,今后的日子都是多余的,什么人也不能取代,我的灵魂与你同在。”
刘知侠墓在河南省卫辉市击磬路中段,与孔子击磬处相邻。《论语·宪问》记载“子击磬于卫”,孔子周游列国,曾在卫辉(古卫国)击磬讲学,卫辉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了清脆的古磬余韵。
刘真骅这样一个弱女子,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为刘知侠奔走呼号,为他出书、为他研讨、为他改编、为他塑像、为他安葬故乡,着实不易。每一件事都不是一句话就能办到的,每一件事做起来都无比繁琐和麻烦,还有好多的委屈和心灵的煎熬。不说别的,为了整理《知侠文集》,她找到《大众日报》老总编朱民的夫人余林,请她帮助查找解放前刘知侠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的作品。余林曾担任读者来信组组长。刘真骅回忆:“我找她的时候,她退休了。大姐高度近视,戴着眼镜,趴在报纸上用放大镜找,把散落的稿子一点点凑齐了。旧报纸灰尘刺鼻,还有霉味,翻一上午双手都是黑色的,我们一起翻了一个星期,我想起余大姐就想掉眼泪。”
她说:“我躲在刘知侠的身影里,我的身影和他的身影重合,我就没有我了,我就是他的一部分,我没有光,我是知侠的光的折射。”她一生崇拜英雄,敬仰英雄,爱英雄。刘知侠从军事教员、战地通讯员、战地记者到文工团负责人,一步步成长为著名作家,成为我国当代军事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一路风雨一路走,他的传奇经历,成了刘真骅的精神养料,她时不时地拿出来咀嚼、品味,她把手机铃声都设定为红色经典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
2017 年刘真骅查出癌症之后,一个人到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中刘知侠的塑像前,坐了四个小时。她说,别人看到铜像就是个铜像,是块铜,但她看到的是个人,活生生的人。“我心情好,他就微笑;我心情不好,他就沉闷。我们交流无碍。”
癌症要做消融手术。“针打进去,像电气焊一样,把病灶烧焦。那个大夫说,很痛,给你全身麻醉吧。我说能疼死人吧?医生笑了。我说我不全麻,因为我还写东西,全麻后,脑子两三天过不来。我那个期间,脑子里还在打腹稿呢。最后,疼得不行的时候,牙咬得那么响,旁边大夫抓着我的手,我说我给你捏碎了啊。绝对不是夸张,我一直一个劲儿地想,想知侠,想那些先烈们。如果当时被敌人弄去了,严刑拷打,我能不能经受了?我能不能叛变?我想我不会变节,绝对不会出卖别人……”
这就是刘真骅!一个15 岁就参加革命的女子,血液里让知侠灌注了红色基因,变得有了坚定信仰。
我曾三次陪刘真骅到卫辉,每次去都有很多感动。在最近这三天时间里,我们马不停蹄,参加捐赠仪式、参观卫辉一中新校址、拜谒知侠墓、相聚老朋友、为师生作报告……我跟着都感觉很疲惫,但刘真骅却轻松自如,谈笑风生。我去扶她,她不用,提醒我:“别弓着个腰,挺起胸来。”她的名言浮现在我的脑海:“心里不长皱纹,就永远年轻”“把82 岁活成28 岁” “且把花甲当花季” “要做女人,不做老人”……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9 月15 日下午,听了卫辉一中的学子们齐声唱的优美歌曲之后,刘真骅满含热泪,深情地说:“孩子们,到清明节,你们去给你们的老校友扫扫墓,献束花吧,这是我的请求,你们的老校友身上有能量。”
掌声响起,经久不息。我看一眼满头白发微笑着的“侠痴”,一个86 岁的重症患者,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