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国乐类短视频伴随文本的意义生产研究

2021-10-23夏铱王琳王露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乐跨文化传播

夏铱 王琳 王露

[摘要]在具有异文化性质的跨文化传播情境中,自媒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依靠原文本内容,要充分发挥伴随文本的作用,伴随文本对原文本的意义生产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YouTube自得琴社视频文本为例,分析伴随文本对该视频文本意义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自得琴社的显性伴随文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生成伴随文本奠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基础;解释伴随文本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指向,不同伴随文本之间相互协同表意,形成了系统的表意机制。自得琴社通过丰富的伴随文本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受众借助伴随文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视频中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最终在海外形成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力。

[关键词]伴随文本;自得琴社;国乐;跨文化传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短视频的出现给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短视频是现代人触手可及和喜闻乐见的媒介新形态,也因此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实现话语权的又一个需要重视的意识形态文化场[1]。特别是YouTube这类用户规模庞大的全球性视频网络平台,为全球广大用户搭建了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和想象空间。在YouTube上,我国涌现了一批以李子柒、自得琴社等为代表的文化输出者,为我们探索了一条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途径。不同于李子柒创作的美食类短视频,自得琴社开创的国乐类传播领域,坚持输出高质量的原创国乐类短视频作品。截止到2021年7月1日,自得琴社在YouTube上的订阅者达56.4万,视频总播放量接近5000万,获得大批海外粉丝的喜爱,受众在观看视频作品时不仅获得视觉享受,更引发文化认同下深层的精神共鸣。

一、伴随文本的概念与分类

在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莫斯科—塔图符号学派的观念里,文化被看作符号系统,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活动[2]。照此逻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符号形式或文化符号体系,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自得琴社不仅是网络上的自媒体生产者,同时也可以被看作一个符号载体。在自得琴社上傳的视频里,中国民族乐器、汉服、非遗文化等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表征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获得海外用户的广泛关注。自得琴社视频作品的成功不仅因为作品本身的成功塑造,也因为显现或隐藏作品之外的信息提取和传播。这些出现在作品符号文本之外的附加因素被称作“伴随文本”,伴随文本作为视频文本的组成部分,在对视频意义的构成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以自得琴社为例,伴随文本被其发布的短视频“顺便”携带,并被海外受众解读,其和短视频内容本身相互作用与共同表意,最终形成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力。

“伴随文本”的概念由赵毅衡提出,他认为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着大量的社会约定与联系,这些社会约定和联系往往并不显现在文本之中,而是被文本“顺便”携带。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它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外、文本之后,或是文本的边缘,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影响着意义解释[3]。 赵毅衡所说的伴随文本,并不是说这些因素自身构成了文本,而是说这些因素参与符号表意之中,与符号本身合起来构成了文本[4]。此外,他对伴随文本进行了划分,分为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生成伴随文本(前文本)和解释伴随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三大类。

伴随文本是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决定一个文本的解释方式,深刻影响文本的创作、呈现、传播方式,我们要理解符号的意义机制,首先必须要清楚伴随文本的作用[3]。但是目前国内利用伴随文本理论研究视频文本的内容还较少,学界研究的重点在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短视频跨文化传播效果、内容生产的策略等方面,分析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集中于视频文本本身的阐述,而忽视了伴随文本发挥的作用。文本通常不是单一文本的独立表意,而是多个文本之间协同表意,文本的伴随文本深刻影响其意义生产,自得琴社成功获得海外粉丝的喜爱,其伴随文本的意义生产与解释模式值得我们探索。基于此,本文拟在符号学伴随文本视野下,研究自得琴社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路径,试探究视频文本在表意过程中,几种主要伴随文本对其意义生产的影响模式。

本文将以“伴随文本”理论为框架,以自得琴社具体的伴随文本内容为例,从显性伴随文本、生成伴随文本、解释伴随文本三个维度来探究自得琴社短视频伴随文本如何影响其符号意义生产,阐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二、显性伴随文本展现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

(一)副文本——短视频的“名片”

伴随文本并不都是潜在和隐藏的,和其他伴随文本相比,副文本就是完全显露在文本表现层上的伴随因素,它们甚至比文本更加醒目[3]。副文本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如标题、题词、序言等;电影的片头、片尾、插曲等;歌的词曲与作者名、标题等皆是副文本的具体体现。因此,无论是歌曲、电影还是其他艺术作品,受众都能直接通过对副文本的解读来确定符号文本的意义,最终影响文本符号在传播中的命运。

作为跨文化传播中国乐类短视频创作的先行者,自得琴社的成功也离不开其显露的副文本。如表1所示,自得琴社的短视频中的标题、播放页面中对视频的简介等信息为受众的观看选择提供了依据,这一系列副文本与原文本形成的互文关系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更多海外用户的关注。受众也能借此对短视频内容进行初步的判断,并快速捕获到该视频的亮点和主题,形成直观的感知[5]。反之,如果没有标题和视频内容简介,海外用户很难识别自得琴社的短视频中的传统民族乐器、古代服饰,更不能直观了解短视频的风格基调。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副文本也给短视频文本内容本身增添了“光环”,使其更加完整。

此外,副文本还提供给符号文本的接收者更多有关文本的幕后信息,使文本更加完整。自得琴社上传在YouTube的每个短视频都有详细的介绍,介绍的内容包含其创作灵感来源、对作品的阐释与思考、演奏和幕后人员安排,乃至视频中演奏者的着装和妆发。这些直接能被受众看到的副文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晰的指引和意义阐释,最大程度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隔阂,让海外受众在视频原文本与副文本的双重影响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为跨文化传播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跨越与交流。

在快节奏的移动传播时代,如标题、序言等直观明了的副文本能助力文化元素在移动时空中实现更大范围的穿梭与流转,在受众对意义的锚定上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我们对自得琴社短视频的副文本的分析可知,副文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凸显作用,它可以直观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利于人们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为原文本提供理解框架,进而唤醒文化共情[5]。

(二)型文本——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型文本也是文本线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3]。型文本的分类标准十分丰富,有按作者分类的,有按体裁分类的,也有按风格分类的。有学者认为,最明显且最初始的型文本就是体裁,体裁的不同决定了符号意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接收理解的方式,体裁这一型文本是各种意义传播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4]。我们确立文本的体裁,就能确定文本最基本的表意和接收方式。观众在看到自得琴社的短视频时,首先会想要了解这些短视频的体裁类别,当了解这是国乐演奏类的短视频后会解读出该短视频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自得琴社的短视频中,型文本明确了短视频的主题和体裁,便于演奏者有的放矢地建构视频文本,也便于目标受众通过解读视频文本来满足其“使用”需求,且受众根据视频体裁怀揣着自己的观看期待,提醒自我以接收者身份,用应有的解读方式去理解视频文本[6]。自得琴社的短视频融合了多种型文本元素: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古代服饰和妆发、昆曲戏腔、剑舞、舞乐、画卷一般的画面呈现,等等。这些型文本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得琴社在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一系列创新的型文本表现,如通过实验演奏电古琴、编曲融合电子音乐、运用说唱等来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融合与创新;也不乏使用诸如凯尔特风格的民族乐器哨笛、传统非洲乐器巫毒鼓、瑞士打击乐器手碟鼓、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迪吉里杜管等外国乐器。

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样的型文本才能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不同兴趣、不同喜好的受众群体。在这众多的不同之中,短視频的受众虽然是以各自的视角去解读视频内容和型文本,但是这种解读始终会回到同一个起点,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由此,跨越不同文化、审美和兴趣爱好的中华文化传播也得以延续和扩散。

三、生成伴随文本:前文本——奠定传统文化的解读基础

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留下的痕迹被称为“生成伴随文本”。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从广义上来说,前文本的定义几乎可以广泛到等于“语境”,包括文本产生之前的整个文化史。从狭义上来说,前文本是先前的文本对该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是该文本生成时留下的各种痕迹[3]。

就自得琴社的短视频而言,其狭义的前文本一方面指的是自得琴社弹奏的部分古琴曲目,包括古琴传统曲目、古琴移植和改编曲目,如《流水》《阳关三叠》《长清》等,这些古琴曲目的视频演奏内容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另一方面还包括一些热播的古装剧和动画的影视原曲,如《香蜜沉沉烬如霜》《陈情令》《秦时明月》等中的原曲。这些影视剧作品在播出后就拥有大规模的粉丝群体,借助原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原曲视频也更容易引起不同受众的观看兴趣。广义的前文本包含古琴的海外传播历史。古琴是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公元600年,我国古琴与当时的宫廷礼乐一起被传入朝鲜境内,随后又由朝鲜传入日本。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向太空发射的金唱片中,古琴曲《流水》被选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跨越了种族、国家乃至跨越了太空[7]。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这使我国的古琴得到全世界范围内更多个人和组织的关注。众多国外琴社的建立也为古琴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良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王菲女士创办的北美琴社、日本的东京琴社、英国伦敦的幽兰琴社、美国纽约的纽约琴社等[7]。

前文本在古琴的海外传播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互动与传播提供内容基础,引起受众的注意,还为海外网友奠定传统文化的解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必要利用好前文本,最大化地扩大文本内容中前文本的影响力,这样能在跨文化传播中进一步扩大传播内容的影响力。

四、解释伴随文本深化传统文化的意义指向

解释伴随文本包括评论文本(也叫元文本)、链文本和先后文本三大类。这三类伴随文本虽然不会改变符号文本本身,但可以从不同侧面延伸符号文本的表意广度,进而影响原文本的意义,让符号文本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解释空间。

(一)评论文本——塑造文本意义

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是此文本生成之后,在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包括有关此作品及作者的新闻、评论、八卦、传闻、指责或政治标签,等等[3]。赵毅衡认为,“元”这一术语的使用太过广泛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改称“评论文本”[9],本文采用其修正后的表述“评论文本”。

在自得琴社的短视频中,点赞量、点踩量、评论内容是最直观的评论文本,以及中外媒体对自得琴社的报道也作为评论文本影响视频的意义生产。如韩国《中央日报》对自得琴社的正向报道可以为视频本身增加一定的观赏性和影响力[10]。同时,国内由湖南卫视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国潮》展现了自得琴社成员登上央视中秋晚会的公开性活动,也对琴社成员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更深入的呈现。这部纪录片被自得琴社上传到YouTube,吸引更多海外受众的关注。在这里,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影响受众对视频的接收和理解,引导受众更深层地认知自得琴社视频内容的文化属性,由此强化受众对符号文本的解读效果,起到形塑文本意义的作用。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输出地对文化本身的关注度和情感倾向将会赋予文化一定的地位,而这种地位可以用来提升其在文化输入地所发挥的影响力。

YouTube短视频的评论区所呈现的评论文本会成为一种语境,以环境因素的形式影响受众对视频的判断和解读。本研究利用Python软件抓取了自得琴社短视频截止到2021年7月1日共30571条评论(因原评论涉及多种语言,故以翻译后的中文评论为准)中热度排名前16的视频评论,发现评论的情感倾向以正面为主。评论中排名前7的高频词汇分别为音乐(Music)、喜欢(Liking)、好听(Pleasant to hear)、古琴(Guqin)、中国(China)、乐器(Musicical instrument)、太棒了 (Great),详见表2。从整体来看,高频评论内容主要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赞扬、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喜爱、对演奏者的钦佩以及对中国的美好祝愿四个方面。这些高频评论内容和情感倾向一方面可以形塑视频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领受众对视频意义的解读趋向。我们能从受众的解读趋向中窥探到他们对视频文本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情感倾向。这提醒我们,探究YouTube上网友的评论文本的解读方向,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受众情感,为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在海外传播提供更广泛的传播空间,也有利于考察跨文化传播的“共义域”[11],減少不同文化的隔阂,增加文化认同,引起更多的文化共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评论文本对自得琴社短视频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还积极介入文本的接受层面,引导受众的解释方式。

(二)链文本——在互动中凝聚异文化认同感

链文本是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例如参考文本、延伸文本、注解说明、网络链接等。链文本普遍在互动中形成,最常见的有友情链接、相似话题推荐、评论栏、跟帖等[3]。

链文本往往是与文本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笔者通过观察自得琴社的链文本后发现,受众在互动与分享中生成链文本,这些链文本反过来强化了视频文本的价值。自得琴社在YouTube平台上传视频后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免费公开曲谱内容,需要琴谱的受众需要跳转链接来获取。他们的主页上还会附有Join Ocean、 bilibili、 facebook、网易云音乐、Amazon、微博等账号的网页链接,以此搭建传统文化接收的互动链。此外,自得琴社视频下的评论和回复也会涉及链文本的生成,评论用户之间针对视频内容会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促进了喜爱程度和认同感高的用户组建新的社群以展开更密切的互动。由于自得琴社弹奏的曲目大多数是中国古琴曲,评论区里有不少外国网友对曲名不明就里。比如《梅花三弄》视频的评论区里,有网友不理解曲名,发帖求助,评论区里会有人解疑。网友Bonnechancekate M解释:“‘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12]同时,一些为受众答疑解惑的网友还会贴心地附上维基百科或者影视移植曲目的原剧曲目视频链接。有粉丝想要下载音源或者购买黑胶唱片,也会有网友详细地教他们如何购买:“他们的首张专辑《山水》同步上线Spotify、Amazon、Apple Music,大家可以选择不同平台下载同步音源,或者可以通过点开简介里面的链接在微店或淘宝里直接购买黑胶实体唱片。”[13]

在互动中,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核心的“共义域”得以生成,网友们在评论区互动以及对链文本的生成和互传在丰富文本表意的同时,也增强了网友之间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共识,强化了海外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因此,传播者将社交媒体作为跨文化传播主体平台时,不妨多加入一些链接机制,依靠链文本丰富和加深原文本的表意。同时,传播者可以考虑基于YouTube平台的粉丝规模建立Facebook社群,为分享链文本提供渠道,在分享互动中增强粉丝黏性,提升受众的共同感和群体感。

链文本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对符号文本的补充拓展作用能吸引受众的眼光,并促使受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和传播,从而提高链文本的热度与本视频的知名度。依靠链文本这种深层互动机制,受众对视频本身的意义进行互助式生产,使他们在互动中构筑深层次的对话机制。这有助于引发更多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先后文本——传承与创新

先文本和后文本,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续集、后传。很多电影改编自小说,这些小说可以视为其的先文本, 每部电影的剧本也是其的先文本[3]。先后文本是多个文本之间的承接关系,形成连续的表意机制[14]。

自得琴社很多视频都是基于对先文本的改编和创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比如视频《醉醉渔,唱唱晚》是基于现今流传的《醉渔唱晚》的先文本而后的改编。他们上传的版本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手法给古琴配上了多种乐器,对原曲进行了解构重述,其中惬意的和声取自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的《吉姆诺佩蒂舞曲》[15]。《月下谣》在基于对先文本《为爱追寻》进行改编创作的基础上,还特别尝试了乐舞与吟唱的结合。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敦煌地区,舞蹈融入了胡舞的特点,服装借鉴了唐代舞俑典型的三道弯造型,神女形象参考了唐彩绘双环望仙髻舞女俑,猫女的妆容则参考了阿斯塔纳绢画,以展现人物的神性与魔性,而吟唱的部分则邀请了新疆的朋友用维吾尔族语录制对猫神的祈祷词[16]。该作品上传后广受好评。自得琴社还有很多对古琴古曲的移植和改编作品,他们能创作出成功的改编作品,并在YouTube平台上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输出,除了对先文本的顺利嫁接,更重要的是对后文本别出心裁的创新。可见,在自得琴社的视频中,先文本作为一种传统基调,赋予自得琴社短视频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后文本则充分调动时代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表达形式,更易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五、结语

视频文本的意义生产不仅来自视频本身的独立表意,更多的是多个伴随文本协调共动的结果。单一文本如若没有伴随文本的支持,文本本身就会落在真空中,变成一个简单的符号体系,无法传递信息和意义[3]。在具有异文化性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伴随文本对原文本的意义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得琴社的视频文本正是通过伴随文本的丰富性吸引大量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借助这些伴随文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视频中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尤其需要建构不同伴随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系统的表意机制,用显性伴随文本展现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用生成伴随文本奠定传统文化的解读基础,用解释伴随文本深化传统文化的意义指向。几种伴随文本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共同表意之中,影响受众对符号文本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以增强国乐类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张琳.接受美学视域下短视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青年记者,2020(29):73-74.

[2]郭鸿.文化符号学评介: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03):3-9.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赵毅衡.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10(02):2-8.

[5]晏青,罗小红.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J].中州学刊,2019(10):166-172.

[6]赵禹平.电影伴随文本运行探析:以电影《港礮》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6):14-19.

[7]王媛媛.古琴艺术的海外传播状况及其意义[J].齐鲁艺苑,2016(04):14-2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2019-06)[2021-07-01].http://www.moe.gov.cn/s78/A23/A23_wjzl/201906/t20190624_387312.html.

[9]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10]중앙일보.뭐야 이 사람들? 지금 중국에서 난리난 7인조 그룹[EB/OL].(2020-03-29)[2021-07-01].https://www.joongang.co.kr/article/23741715#home.

[11]Soek-Fang Sim.Demystifying Asian values in journalis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02):429-432.

[12]自得琴社.【古琴Guqin】《梅花三弄》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depicting plum blossoms[EB/OL].(2018-11-13)[2021-07-0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xbfpuccXo.

[13]自得琴社.《不染》:古琴獨奏述深情《香蜜沉沉烬如霜》主题曲[EB/OL].(2018-10-23)[2021-07-0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AAFhx3RmA.

[14]王亿本,蒋晓丽.伴随文本框架下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研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对话”为例[J].新闻界,2020(01):46-51.

[15]自得琴社.深夜福利 |《醉醉渔,唱唱晚》宋代装束复原(男士簪花)〖古琴X古筝X竹笛X巫毒鼓〗[EB/OL].(2019-12-08)[2021-07-01].https://mp.weixin.qq.com/s/LddY-vd2alPbHlS4MyP1Eg.

[16]自得琴社.原创曲《月下谣》| 敦煌乐舞壁画上的猫灵传奇 | 琴筝琵鼓[EB/OL].(2020-08-07)[2021-07-01].https://mp.weixin.qq.com/s/PF0xnhYJ99qLvnj_dJbXlA.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际传播视域下国乐类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16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夏铱(1997—),女,湖北恩施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琳(1995—),女,贵州六盘水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露(1996—),女,云南保山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乐跨文化传播
《国乐大典·巅峰之夜》5·18在京奏响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有一种经典叫特仑苏 《又见国乐》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