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群体“淹没”学生个人

2021-10-23

新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糖果效应群体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马志国

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社会助长效应是指有他人在场旁观,助长唤起状态,从而让人更加兴奋;社会惰化效应是指有他人共同参与,使责任分散,从而让人减輕压力。然而,一旦唤起状态和责任分散两种情况叠加起来,结果就很可怕。

这时候,由于他人在场的影响,人们就会“忘了”自己的身份,丧失自我意识,丧失自我调控能力,会不顾行为规范对个人的约束,顺从群体的行为,做出单独一个人时做不出来的事情,甚至出现极端的反社会行为。

这种由于众多他人在场,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体的自我身份,从而使个体盲目顺从群体做出一个人时不会做出的行为的现象,就是去个性化效应。

去个性化效应对人的影响

我以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为例。

大概是读小学二年级的冬天,午饭后,同村的十几个伙伴去上学。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小河,河水已经结冰。不过,冰还不是很厚,我们走在上面会听到隐隐的炸裂声。没想到,这炸裂声刺激了我们的神经。不知道谁领头,我们齐喊号子:“一二三,嘿!”十几个孩子一起跳起来又落下去,冰面的炸裂声更大了。这简直是一种鼓励,我们更兴奋了。“一二三,嘿!一二三,嘿!一二三……”“咔嚓……”说时迟那时快,还没容我们再次跳起,冰面就裂开了大窟窿,边缘的孩子快速逃开,中间的人就只有掉进冰水里了。

幸好河水很浅,有惊无险,我们只是弄湿了衣服。我和另一个伙伴的衣服湿得最厉害。学校是不敢去了,家更不敢回。怎么办?大伙最后的决定是,我们两个就在河坡上晒太阳,等他们放学了,再一起回家。那可是冬天啊!我们坐一会儿,跑一会儿,跑一会儿,坐一会儿,好不容易等到放学,棉衣的外面不太湿了,我们才敢回家。

尽管我遮遮掩掩,还是没有逃过妈妈的眼睛。听我说出实情,妈妈一边责骂一边追着打我。那时候,家里没有替换的衣服。平静下来,妈妈坐在灶边,一边为我烤棉衣,一边落泪:这是多悬,多险,多让人后怕啊!

这样又悬又险的事,单独一个孩子是绝对干不出来的。

在这又悬又险的故事中,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有点“身不由己”,都受到了在场他人的影响。如今想来,这其实就是去个性化效应惹的祸。

去个性化效应会表现为怎样的后果?

由于去个性化效应,在群体行为中“淹没”了个人,往往会导致消极的后果:可能表现为荒唐可笑的行为,比如,我在童年时又悬又险的故事;可能表现为粗俗野蛮的行为,比如,学生课间玩耍时集体起哄;甚至可能表现为极端恶劣的反社会行为,比如,群体事件中伤人毁物的暴行。

当然,我们也不要一提去个性化效应,就往坏处想。

去个性化效应的心理原因

为什么群体行为会“淹没”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去个性化效应呢?

一是匿名性。

群体中成员的身份越隐匿,越容易出现去个性化效应。

津巴多的研究很能说明问题。他以女大学生为被试,把她们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人,要求她们对隔壁房间的女生进行电击,告诉她们这是科学实验的需要,与任何道义责任无关,尽管放手去做。当然,隔壁的女生并未真的被电击,她的哭喊挣扎是假装的。甲组的每个人穿着平时的服装,胸前还佩戴着写有名字的名牌,彼此清楚地知道谁是谁;乙组的每个人穿着统一的白大褂,头戴统一的布罩,只露出眼睛,彼此认不出谁是谁。结果发现,后者实施电击的次数是前者的两倍。可见,由于身份隐匿,被试增加了侵犯行为。

迪纳等人对儿童偷拿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询问实验组的孩子的名字并记下,对控制组则没问名字。研究的情景是,当大人不在场时,孩子有机会偷拿额外的糖果。实验分单独和结伴两种情况。结果发现,结伴的孩子比单独的孩子多拿糖果的可能性要大一倍。这反映了去个性化现象。匿名的孩子比问及姓名的孩子多拿糖果的可能性也大一倍。这又说明了匿名会增强去个性化。

二是责任分散。

与匿名性相联系的是责任分散。津巴多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单独活动,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个体的自我控制系统往往会较好地履行职责。如果和群体其他成员共同活动,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单独承担这一活动要承担的责任,所以,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自我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了。

三是缺乏自我觉察。

迪纳认为,引发去个性化行为最主要的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觉察。一旦失去自我觉察,就会忘记自我而盲目顺从群体,失去自我调控能力,而出现去个性化行为。人们大多数的去个性化行为,都是因为缺乏自我觉察而引起的。

迪纳等人把前面的儿童偷拿糖果的实验稍做改变:实验组的糖果盘后面放了一面镜子,当孩子们去拿糖果时,会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控制组没有放镜子。镜子的作用在于提高被试的自我觉察,让被试意识到自己是注意的对象。结果发现,偷拿额外糖果的孩子,实验组只有12%,而控制组却有34%。

班级管理中去个性化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怎样对待去个性化效应呢?

首先,对某些去个性化现象应尽量预防。

一位班主任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利用班费为班级购买了图书,创办了“班级课外图书角”,让同学们随意取阅。学生热情很高,课余时间争先恐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拿回座位翻看。班主任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了问题:好多学生没有像想象的那样爱惜图书,而是随意拿,随意翻,随意折角,随意涂画。没过几天,几十本书就残破不堪,有的书甚至都找不到了。

这位班主任吸取教训,自己掏钱补充了一些新的图书,还发动同学捐献图书,重新登记注册,参照图书馆阅览室的制度做了调整,设置了借阅卡和借阅记录本。同时,向大家公布规则:图书由专人保管,定时间借阅,借阅时要在借阅记录本上登记借阅者的个人信息。老师告诫全体学生,每位借阅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保管好图书,在归还时必须保证图书完好无缺,否则要赔偿。制度调整之后,情况很快得到改善,学生都能自觉爱惜借阅图书了。

为什么班级课外图书角的管理得到改善了?一是避免了匿名性,二是避免了责任分散,三是增强了自我觉察。这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尽量避免导致去个性化的因素,预防由此造成的不良行为。

当然,我们平时还要注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从而减少学生的去个性化行为。

其次,对某些去个性化现象应妥善处理。

不管怎样预防,学生在班级群体中难免出现去个性化行为,难免有学生跟着起哄了,跟着淘气了,跟着恶作剧了,跟着干出这样或那样的出格事情。比如,班级足球赛,眼看自己班的球队失利了,或者看到对方球队违规了,球迷们就会一哄而上,扔东西,爆粗口,等等。

对此,只要没有造成恶劣后果,除了对领头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跟随的大多数学生,班主任只要结合自我觉察能力的培养进行教育就可以了,不必大动干戈,更切忌上纲上线,因为去个性化行为往往是身不由己的。

回想童年做的荒唐事,假如当时老师知道了我们两个逃课的实情,不知道我们会面临怎样的“待遇”?不知道老师会不会比家长更严苛?可以知道的是,今天我们的老师一定会有更妥善的处理方式。

最后,对某些去个性化现象应恰当利用。

去个性化的结果并非都是坏的。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去个性化也能增加人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产生积极结果。这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情境提供的参照线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比如,一位同学意外受伤,大家都积极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肯作壁上观,即便正在静静读书的学生,也会放下书本,投入到帮助同学的活动中。这也是去个性化的一种表现。

再比如,早自习上,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時候,刚刚走进教室的某个学生,不管在外面经历了怎样兴奋的事情,在走进教室后,往往也会轻手轻脚,安静地入座。这也是去个性化的一种表现。

由此说来,我们还应该遵循去个性化效应的规律,借助积极的群体行为,带动某些学生改变自己的消极行为,从而适应班集体,融入班级。这也告诉我们,班级群体的建设和发展,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班级群体规范的形成,离不开这样的去个性化。没有这样的去个性化,班级群体的建设和发展也无从谈起。

猜你喜欢

糖果效应群体
画与理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观察:糖果找不同
中间群体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雨季里的糖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