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治理与价值的影响
2021-10-23赵庞晶
赵庞晶
【摘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成效突出。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并非毫无阻碍。文章通过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具體内涵的梳理和发展历程的研究,探究改革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对国企的企业价值增值产生助益。
【关键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6.1
一、混合所有制概述
(一)混合所有制发展背景
研究我国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国家就已经开始倡导国企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随着1956年完成了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步入了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一制度环境中,私营企业被全面禁止,企业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行政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缺失,企业的发展死气沉沉,没有动力,更没有活力,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企业效益日渐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政策层面决定实施全面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也就是说,在保持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市场竞争、追求企业绩效、推动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国外资本,借助其先进的企业管理优势,尝试外资与国有资本共同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这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新模式和新视角,具体形式是将原来的国有全资资本股权让渡一部分给外资和民营资本,从而把全资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企业。与此同时,决策层也开始认识到,持续的国有企业混合经营改革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理论界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站在产权理论的视角,开展了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有效和是否可行的深入研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国家正式表态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给予肯定和支持,至此,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发展。
我们谈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把历史资本形成的资本权益和劳动者权益二者共同融合,形成企业的一种所有权结构,通过将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成分相融合,实现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变和经营。这两种权益的结合,能够让不同的所有权产生合作,从而共同发挥其独特作用,并借助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实现各方权益的等价交换。
本文探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存在;狭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面向某一特定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当前,我国属于广义的混合所有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的经济体制。本文研究的对象则是狭义概念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未来一定是鼓励多种所有权共同存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通过民营资本和外资引进的多元持股,使产权结构实现优化,而是要在大力开展产权优化与改革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混合治理机制的调整和规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规范,必须要注重产权制度的建设,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混合所有制内涵
在经济组织的内部,常见的是形式较为单一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除此之外,有时候也会存在其他形式的资本类型。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本无差别地对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与融合,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产权形式在微观层面上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欧洲常见的私有制改革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直接关系着我国国企改革的走向和成败。国有企业通过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不断融合、发展,自身得到完善,从而提升了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治理系统走向完善和成熟。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发展进程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
1.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支柱,每年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产值。但由于国企的资金、规模实力过于庞大和集中,加上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单一模式,地区经济活力下降,反而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衰退的最大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提倡和鼓励企业融合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实现多元经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这样才可以大幅度提升经济活力。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必然也要求国企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2.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逐渐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更加开放和自由,让国有企业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渐体现出其规模和积累的优势。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呈现多元发展和相互融合,市场主体存在的样式很多,经营方式也更为灵活和多样,使得国企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弊端开始显现。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掌握和消耗了70%的社会资源,但是创造和贡献出来的社会财富只有30%,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低了国民经济的总体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项社会资源的供应趋紧,所以国家明确对国企提出要求,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国有企业想要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就只能通过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降低国有资本在企业中的占股比例,借助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引入,改善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管理落后的现状,让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价值,实现社会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利用。
3.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提升国企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绩效提升都是核心目标。通过国企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企业的总体利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越来越失调或单一,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走低,这些问题都说明国企较低绩效必然会带来其经济利益的降低。我国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全面、高效、均衡的发展,最终带动企业绩效显著提升。因为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调整产权制度,引入外部资本,盘活国企资本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绩效。同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可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借助战略投资的加持,实现全行业的资源互补,以及国有资产的优化和利用;另外,国企的管理和治理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建设“三会一层”制度,梳理清楚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治理关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真正落实董事会职权,打造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治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举例来说,东航物流在2016年的时候开始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外部寻找到德邦物流和普洛斯作为两大战略投资者,而在财务投资方面,则引入了联想集团和绿地集团等民营资本,并为企业的核心骨干派发股份,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了现代化的薪资和考核制度。到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得到了很大改善,营收同比增长了31.7%,利润增幅更是高达72.8%。通过对东航物流的具体研究,可以得到结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可以极大地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的绩效,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发展基础得以巩固和强化,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进程
在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国有企业为了改变发展现状,便尝试不同形式的改革模式。比如“放权让利”,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企的自主经营权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发展,股份制企业作为最主流的混合所有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企业往往有国企控股或参股,同时无差别地吸引民营资本、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1993年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将企业全面建设成现代化企业,梳理清楚产权结构,明确各岗位及工作人员相匹配的权力与职责,推动政府管理与企业运营的分离,打造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把我国的国有企业真正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市场主体。以此为基础,国企开始了现代化企业改革的不断尝试。经过不断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确定,以及股权架构的塑造,更多的交给市场进行选择。
站在宏观角度来看,国家也为国企的发展改革提供了战略指导。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往往都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国有企业除了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外,还要配合国家政策,满足相应的政策性目标,常见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和国家战略布局目标。2015年12月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根据企业属性与社会功能的差异,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该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商业类的国企,生产、经营和发展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各项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突出了企业的市场性;公益类的国企,要注重打造自身的社会属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三大主要路径:第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当中;第二是从外部引进战略投资者平台;第三是通过企业自身的股权改革,借助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法来实现企业员工的持股改革尝试。从整体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8年的第一个十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刚刚启动,国有企业开始试探性推进的时期;从2013年发展至今,特别是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开始全面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数量上看,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越来越多。从产业领域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在重要产业和领域中得到有序推动,比如在石油化工、铁路运输、民航、电信通讯以及军工产业等领域相继开展了改革的试点,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社会功能,让国企的经营管理焕然一新。在国有资本掌握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也开始有序地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这使得国有资本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涉足上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改善。经过时间的积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不断扩展,已经有一大批的国企完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或者正处于制度构建与结构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通过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摸索和尝试,对现代企业制度已经逐渐清晰,公司的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也开始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开展试点的传统国企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独立发展和经营的市场主体,不需要再依附于国家体制。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引入了多种经济成分,可以实现企业发展资源的全面整合,形成资源优势,还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让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得以扩大,实现国有经济的科学布局,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对于国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明显的制约和限制。
(一)国有经济定位不清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呈暴发式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布局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存在战线长、数量多、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这就导致经济发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结构过于趋同,对于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的提升明显拖了后腿。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之前的国企改革主要是朝着破除行业行政垄断,进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方向前进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所以要彻底退出一般竞争产业。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这一预期效果并未完全达到,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对国有经济没有找到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产业中过度扩张,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进一步压缩了非国有经济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能否做到给国有经济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深度、广度以及效果。
(二)杠杆及负债率较高
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中,四至六成国企的资产负债率超过90%,负债率在95%以上的国企占比是5%~15%,甚至有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在目前经济整体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自然不会担心订单和业务的问题,企业的利润也有保证,所有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也可以发展得很好。但经济一旦发展降速或者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整体基本面就会出现新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将开始减弱,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降低,将会失去近两位数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速度下降,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面临极大的压力,也意味着企业有高负债率发生的高风险。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的建议
(一)动态调整并适当增加国有控股比例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宏观政策,依据其肩负的具体职责和职能不同进行逐类落实,同时要根据客观情况和具体政策的变化来动态调整股权混合的具体比例和结构组成。商业类国企的国有资本在充分竞争的行业或者领域里处于非常灵活机动的地位,可以自由控股、参股,没有硬性规定,但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以及国家级的重大专项工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国有资本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公益类的国企一般都是国有资本独资持有,如果这类企业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也可以开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具体方式可以是购买服务,也可以是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吸纳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和参与,从而合理地分离企业的控制和经营,间接实现股权的结构完善和优化。
上述充分竞争行业的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空间最大,所以在改革进程中,国企需要打开视野,更加开放,在社会上自由广泛地寻找各种类型的资本,破除其固有的唯我独尊的姿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设置股权的分配比例和股东的数量,将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决定,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价值,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对国企的竞争力和活力有显著提高、是否能够放大国有资本,最终进行宜控则控,宜参则参,既能发挥国有资本的实力优势,也能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优势。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自然而然企业的竞争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各合作方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最终确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方资本制衡机制,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当国有资本持有包含否决权在内的34%到51%的股权时,如果投资者实力雄厚、经营规范,那么就可以考虑适当出让部分国有股份。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及降低资产负债率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通过业务管理和财务政策调配,灵活多变地让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在业务经营层面,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资产重组的完成,国有企业要在内部管理、资源整合、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生产成本控制和企业绩效提升等方面发力,全面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在财务政策调配上,企业要在应收账款的回收上保有足够的关注,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充足和稳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资本运作层面,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节奏适时对外开展股本融资活动,及时偿还银行的借款,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如果下属企业的债务已经持续处于警戒线之上或者存货压力持续处于高位,那就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个企业,一个政策”的方式,合理研判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生产转型和產品升级,尽可能杜绝投资资金的低效率运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过剩产能消化,清理库存,哪怕企业遇到极端困难的情况也仍然如此。对于企业的资金来说,国企要加强管控,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回报率;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足够的股权融资,从多渠道获取权益资金;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在实体产业推动中的参与度和利用率;通过内部的考核进行约束,KPI指标中要纳入对债务率的考量,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减少企业的负债,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
如果企业的财务杠杆过高,要对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开展负面清单管理,用更高的要求来进行风险管控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设立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和管控线,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资金融通,让资金的使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企业的一部分负债可以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开展债转股操作,扩大股权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在证券一级市场上,将企业整体打包上市或者拆分优质业务上市,用定向增发股票、向老股东配股等方式,多渠道开展股权融资;另外,在社会资本的引入上要拓宽渠道,确保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进。企业要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用资源的有效整合、资产的合理兼并重组、不良资产及时清退等方式,为企业的债务削减提供帮助,借助这种主动方式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
国有企业的系统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债权的股权化以及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合理利用兼并重组等资产处置方式,及时清退不良资产,是我国国有企业在降低负债率方面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样也能够在国家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潮头上,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谋取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为改革步伐的提速助力。
五、结语
第一,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如国有经济的定位不清以及杠杆、负债率过高等问题。
第二,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动态调整、适当增加国有控股比例;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可控范围内,发挥财务杠杆的独特作用,保持企业的低负债运行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能够引起我国国有企业中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在我国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最终实现更大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明华,杜雯翠,谭玥宁等.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5(4):122-139.
[2]隋明晓,刘倩.国企上市私有化与公司表现、行业竞争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6(4):148-149.
[3]卢俊.推进混合所有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4(9):18-20.
[4]邱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分析[J].西部论坛,2015,25(2):33-39.
[5]赵子坤,李彬,秦淑倩.混合所有制陷阱真的存在吗:来自我国民营类上市公司跨所有制并购的微观证据[J].财经科学,2017(6):82-93.
[6]李向荣.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比例、制衡股东特征与公司绩效[J].经济问题,2018(10):101-104.
[7]马连福,王丽丽,张琦.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5(7):5-20.
[8]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7):1-10.
[9]王姝桦.关于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