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的矛盾分化演变营建及其优化研究
——以河北省没口峪村为例

2021-10-23杨文斌YangWenbin

华中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外部环境空间环境

杨文斌 | Yang Wenbin

王雯悦 | Wang Wenyue

刘 莉 | Liu Li

焦学佳 | Jiao Xuejia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乡村结构发生剧烈转型,导致空间结构不稳定[1]。1978年—2018年,中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82.08%减少到40.4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70.5%减少到26.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7.7%减少到7.2%[2],乡村中的居住人数占比逐渐变低,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相比相对缓慢。乡村的经济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传统聚落空间产生了巨大的演变差异,形成了与之截然不同的现代聚落空间。聚落空间的演变不是孤立与封闭的,而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其形式、规模和结构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综合联系[3]。学者们围绕聚落空间演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4],对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5]、结构[6]、机制[7]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以及对聚落空间优化模式开展了多方位的探析[8-9],基于理论知识[10]、数学模型[11]、政策制度[12]和社会关系[13]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聚落空间演变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已进入多学科、多视角和多方法的繁荣阶段。但梳理结果表明,对于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的格局,研究其演变营建过程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较少,且常常忽视了两者空间格局并行出现后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矛盾不利于聚落空间的使用,破坏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目标。

因此本文以没口峪村的传统聚落空间与现代聚落空间为样本,以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文化变迁、技术改变、社会经济、政策制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聚落空间的演变,分析其矛盾所在,探讨没口峪村的聚落空间优化措施。聚落空间演变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在这里运用演化博弈论①作为主要研究手段。传统聚落空间与现代聚落空间的形成,是政府决策者与乡村居住者共同对聚落空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要素的选择与试错的过程,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矛盾所在,探讨未来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研究的关注重点,以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为指导没口峪村未来乡村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与理论框架

1.1 研究区概况

没口峪村位于河北省武安马家庄乡西南30km处(图1),2016年11月,山地聚落没口峪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自明朝中期以来延续600多年的没口峪村,由初期的山西洪洞县杜氏夫妻迁入,逐渐演变为449户的汉族单姓家族聚落。由于经济发展、环境差异、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最终形成了旧村与新村完全分离的聚落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异:一为山腰处保存完好的团状旧村,二为山脚处15年内建成的线状新村。团状旧村以村中古树为中心,建筑沿着山势环绕垂直分布;线状新村以近代修整的公路为中心线,两侧建筑均匀水平分布。本文以2003年,即新村建立时间为节点,设定这一节点之前为第一阶段,节点之后延续至今的时间段为第二阶段,将没口峪村团状传统聚落空间与线状现代聚落空间两个样本进行对比。在近几年的统计中,第二阶段内建立的聚落空间经常遭受山洪的侵扰,严重危害了居民的生存、生产安全,现代聚落空间与当地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因此得到第二阶段形成的没口峪村聚落空间与当地本土环境适宜较弱的结论。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14],如何协调好各乡村聚落布局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聚落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没口峪村整体环境

1.2 理论框架

演化博弈论是结合经典演化博弈论与生物界演化模型思想的一种理论,将对博弈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纳入分析框架,通过不断进行策略改进从而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15]。以乡村聚落空间演变为例,其中乡村居住者与政府决策者是聚落空间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然而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利益的博弈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乡村居住者关注重点为自身收益,集中于个体自身内部环境的营造;政府决策者关注重点为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寻求收益与地方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因此实现多主体共同推进聚落空间发展,是一个依据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不断调整及改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终将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图2)。

图2 聚落空间演变主体协同发展博弈框架

综上,运用演化博弈论有利于辨析各因素对不同时期的聚落空间演变状态的影响,提炼优势要点,加快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的演变达到平衡状态。

2 山地聚落空间演变系统

外部环境指地理环境,内部环境指文化变迁、技术改变、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图3)。这两者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聚落空间特征的变化,研究其与聚落空间的联系可以更明确地得到其系统的演变过程和倾向。同时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变化对山地聚落空间的演变冲突更为激烈,研究山地聚落空间演变能得到更为显著的结果。

图3 聚落空间演变系统

2.1 主要路径

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具有普适性,任何空间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是演化博弈论下选择与突变的产物,经历了多个变迁路径,呈现多路径交叉进行的特点。根据我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农耕传统营建体系和工业化现代营建体系两个层级进行划分[16]。在工业化建造出现以及普及之前,我国的民居建筑基本保持了木、石的传统营建体系,大多数由工匠根据本土的环境凭借传承积累的技术进行营建[17],即使外部与内部环境改变也会相互融合,不同于现代聚落空间完全抛弃传统聚落空间特点的做法。因此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之间存在巨大的断层隔阂,虽然两阶段都符合演化博弈论中的演变规律,但是两者至今无法融合。

2.2 山地聚落空间演变特点

聚落空间的演变主要是以生产、生活为目的,以营造出更适合人居住的空间为主要目标。在工业社会发展之前的传统聚落主要以农耕为主,大部分是封闭、安全、自给自足的,因为物质的匮乏和对自然的敬畏,政府决策者与乡村居住者的利益焦点是一致的。到工业社会开始发展,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已经不能再满足生活、生产需要,聚落空间的发展开始追求便捷的交通,大部分的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都开始向新建的公路靠近,同时由于新技术、新文化的冲击,在短时间内摒弃了以前的技艺与文化,造成其缺失和断层,大规模的统一建设标准,选择与试错的过程被人为的加速,无法试验得到适宜本土的聚落空间,在这一时期,政府决策者与乡村居住者的利益焦点开始产生分歧。

以山地聚落为例,两者环境要素在现代大多数变成了矛盾的个体,政府决策者寻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乡村居住者追求的是个体利益发展最大化。随着工业社会发展,现代聚落空间的演变虽然满足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但却无法保证与自然物理环境的适应,或者直接忽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山地传统聚落空间逐步萎缩,传统山地居住空间逐渐消失,山地环境与居住空间相互矛盾。因此需要对比传统与现代的聚落空间差异,寻找聚落演变的平衡点。

3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没口峪村聚落营建演变

聚落空间演变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复合体[18],是政府决策者与乡村居住者利益博弈下综合作用的现象。利益博弈导致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改变,以2003年为节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分析没口峪村两阶段中的聚落平面、建筑形式和立面形态及其循环系统的差异(表1),汲取两阶段的优点,寻找博弈平衡点,有利于加快传统与现代的聚落空间演变的稳定与融合。

表1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聚落平面、建筑形式和立面形态及其循环系统对比

3.1 没口峪村的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的差异

(1)聚落平面格局

①第一阶段没口峪村的团状聚落平面,呈现向心、封闭、传统、稳定的倾向:

a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村居民从山西迁徙而来,因躲避战乱,形成了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独特山地传统聚落平面格局。聚落所处山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聚落平面以村中古树为中心,呈现向心、封闭的团状,形成了合理利用山坡陡地的生态观、防卫自保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存意识。聚落中的耕种土地凭借此理念进行营建,顺应山势地形营建出梯田的形式,最大程度上利用耕种资源,同时聚落距水距离适中,其距离便于引水的同时减少水患侵扰,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b 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村由文化变迁、技术改变、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指导建立。聚落位于太行山山脉之中,聚落中的营建材料均来自于山脉之中。没口峪村是农耕聚落的典型代表,聚落中手工业水平较低,经济能力较弱,因此聚落平面的形成着重满足基础需要,整个聚落的平面不是很规整。由于农耕社会的没口峪村氏族聚居的文化特征,工匠技艺相似,村中建筑风格统一。没口峪村中建筑排布密集,建筑与建筑之间保持紧密连接,这种建筑的排布方式,能够加强居住空间之间的联系,紧密连接的建筑也有利于形成流畅的道路排水方式,减弱山洪排水的破坏能力。

②第二阶段没口峪村的线状聚落平面,呈现弥散、开放、现代、易变的倾向:

a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村的线状新村是完全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聚落平面。现代生活水平下,安全、封闭不再是聚落平面的发展目标,为了聚落的快速发展,转变为开放、弥散的发展方式,因此没口峪村的聚落空间建设重点由山谷转移至山脚,以横穿干涸河谷的公路为中心,两侧纵向发展。

b 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村中现今长居人口年龄段为40~85岁,为了满足现代快捷的生活需要,便于中、老年人居住,居住空间搬迁至山脚公路两侧,便于出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第二阶段的聚落的平面发展不再以精神寄托、安全防御为中心,转而需要大量的经济物质交换,因此没口峪新村形成了弥散的平面特征,同时因为其独特的不稳定性,造成第二阶段的没口峪村聚落平面极为易变,根据内部环境的转变进而轻易改变聚落平面的可能性较大。

(2)聚落中建筑形式

①第一阶段的没口峪村的传统建筑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土的建筑形式:

a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第一阶段建筑营建的重点是与环境的结合,顺应自然的发展方式。首先,建筑材料采自后山沟的石材,是经久耐用、价格低廉的建筑材料。其次,第一阶段聚落中的建筑一般层数为三层,一楼为封闭、黑暗的养殖牲畜空间,层高较低,基本无窗;二层为居住空间,为典型三合院或四合院;三层为局部三层,位于堂屋之上,或连接左右厢房之上,为居民储藏粮食的空间,这种建筑形式是经历漫长时间,与当地环境相互适应之后形成的最佳形式。没口峪村传统建筑为避免山洪来临时水流侵扰至居住空间,将居住空间移至二楼。由于建设土地较少,为了节省用地,晾晒粮食的空间向上发展,此外还要考虑安全和风水等因素,因此储存粮食的空间就被建设在堂屋之上,甚至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空间,左右厢房上方也会相应建设。

b 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在第一阶段,由于迁徙的特性,杜氏夫妻将山西普遍采用的民居形式带入没口峪村。传统的山西民居即为四合院和三合院,建筑入口偏于一角,前院为厨房、储藏用房,左右两侧为厢房,堂屋中间为接待客人用空间,两边为卧室,四周连接处为储藏与厕所空间,这种功能划分方式与没口峪村中的传统建筑一致。“建筑之所以为建筑,正因概念基于材料的实现,材料制约观念”[19],没口峪传统建筑均采用石块建设,石块打磨整齐,用粘结材料将其连接、垒砌,石墙是建筑的承重结构,立面与结构之间保持一致,整个结构关系清晰直观。屋顶结构中的木梁架于四面墙体之上,其上再搭置木条,最后用石板封上,结构稳定、防水功能有效。四面墙体与屋顶之间的连接处用砖垒砌出3层规则的挑出檐口,避免飞溅雨水破坏屋顶结构、外墙饰面和墙与地面连接之处。为了确保建筑内部通风使用,工匠在建筑的山墙面顶部安置圆窗,同时木门与台基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室外与室内之间形成连续的空气流通孔道,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

②第二阶段的没口峪村的现代建筑由新技术、新材料、批量生产的方式建成:

a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第二阶段的没口峪村的建筑位于山脚平地,为预防山洪侵袭,山脚与现代聚落空间之间建设了沟渠,同时现代聚落空间整体向上建设了4~6m的台基,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离,想要脱离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营建方式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对抗灾害的破坏。

b 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村现代的聚落中的建筑大部分来自于现代的营建理念。建筑的平面形制还是类似于三合院和四合院,符合现代的居住需求。建筑普遍两层,其中前院是厨房、卫生间,左右为厢房,堂屋演变为了现代的客厅,两边为次卧,堂屋之上是主卧,左右厢房之上是露天的晾晒台。整个建筑材料为现代砖制,摒弃了一楼的储藏空间,但是山洪期间居住空间会受到不利影响。

(3)聚落立面形态及其循环系统

①第一阶段的没口峪村聚落呈现垂直循环系统,立面形态复杂多变,使用效率较高:

a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传统聚落中的道路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增强了聚落与自然之间的回应、交流和融合。没口峪村中唯一进出的道路作为主干道,垂直于等高线连接建筑之间的道路为支路,道路网络层级分明、便捷清晰。道路网线解决从村口至居所的高差问题,道路划分高程相近的建筑区域,“岛屿式”基址形成独特的聚落空间,增强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合理的道路间距保证一定的私密性。环绕弯曲的道路网线减缓山洪的势能,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型石块的滚落,道路与建筑的高差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洪水对人、畜的危害,最大程度上开发了山地环境的合理性、保障了生存生产安全,从而展现出没口峪村传统聚落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垂直循环的和谐共处之态。

b 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村与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形成垂直循环的生活、生产系统。没口峪的村前河沟汛期时水量充足,平时生活用水来自于每户人家的蓄水井和后山的少量溪流。为了解决浇灌问题,田地与民居之间的距离需要缩短,因此将耕地布置于山谷周围,即聚落后山沟与山脚之下,耕种田地靠近水源,形成了独特的垂直生产、生活系统。

②第二阶段的没口峪村聚落呈现水平循环系统,立面形态单一简单:

a 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没口峪村的现代聚落与现代交通紧密连接,逐渐忽视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村中只有一条主干道,即贯穿聚落的公路,以此为中心两侧建筑整齐排布。由于公路占地面积极大,山脚下能使用的空间较少,只能沿着公路两侧单面建设,一条平行于公路的道路连接单侧建筑出入口,成为没口峪新村唯一支路。道路形式单一,建筑与道路、环境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水平的循环系统不再能够承担缓冲山洪的职能。同时由于现代聚落占据了泄洪通道缓冲位置,山洪的破坏能力在此处是最大的,居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b 从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虽然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但是村中的生产方式还是以农耕为主。由于没口峪新村搬迁至山脚处,原山脚处的田地变为宅基地,耕地只能向更远处开垦,耕种土地与新村住地距离较远,水源的提供不再便捷,居民生产、生活交流受到一定阻碍。

3.2 没口峪村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与评价

采用列表统计法对两个阶段的聚落空间进行营建手法评价,对比提炼出双方优势。对聚落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和提取,采用“基本分值×否定分值×权重”的计算方法[20],所有单项分值相加即为该阶段没口峪村的综合分值(表2)。由于基本分值和权重都难以赋予绝对的评价标准,因此聚落营建手法的评价目标并非一个具体数值,而是通过数值描述不同时期没口峪村聚落营建的演变倾向,揭示聚落空间演变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间的规律和启示。由统计结果可知,第一阶段没口峪村的聚落空间有较高的适宜性,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平衡点,而在第二阶段数值急剧下降,可以明显看出工业化生产之后,聚落空间的演变倾向于单一的内部环境的营造,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演变博弈论中的利益主体,即政府决策者与乡村居住者,可以提炼出适合相应要素的演变发展方式。

表2 没口峪村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聚落空间适宜度评价

4 没口峪村山地聚落保护格局优化

第一阶段的没口峪村聚落空间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平衡点,但是在现代已经无法满足中老年人的现代生活需要,第二阶段的没口峪村聚落空间单一寻求个体利益发展,虽然能基本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但是忽视了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缺少与外部环境利益的联系,当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处理,极易对人、畜产生危害。针对上述评价,需要对聚落的建筑形式进行更新,保证脉络传承关系;对聚落空间重新进行优化划分,满足利益平衡需要。

4.1 建筑形式优化

对于没口峪村的建筑形式的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对于第一阶段的传统建筑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建造技术,总体保持传统建筑风格。对于第二阶段的现代建筑,可以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但是要与传统建筑之间形成自然过渡,建筑的外饰面不可以直接用白色面漆简单涂抹,而是要与传统建筑风貌保持相似性。建筑做到传统的3层,一层为储藏使用,将居住空间上移至二层,三层作为晾晒空间,平面保持原样,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确保人、畜的安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建筑形式优势。

4.2 聚落空间划分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与类型划分是聚落优化配置的基础[21]。基于此,以地理位置作为分区依据,划分不同生态安全保护区,将没口峪村聚落空间划分出不同的优化类型(图4),保证利益一致性,促使传统与现代聚落空间的融合。

图4 没口峪村聚落空间划分优化措施

(1)限制开发型

限制开发型聚落空间包括林地、水源、耕地,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部分。没口峪村的聚落中居民人数较少,发展速度较低,没有出现需要重点整治的区域,因此只划分至限制开发区域。该区域即为山脉中林地、耕地以及水源,分布在没口峪村周围,占地面积较大。这一区域是政府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方面重点考察部分,需要与乡村居住者的利益保持一致才能做到平衡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首先对于村中耕地,由于村中居民较少,劳动力不足,可以参考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土地集中承包,按比例分配部分利润,放活经营权[22],运用现代机械的手段经营农业耕种,增大利益收益;其次对于村中的林地和水源则需要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维持原有生态平衡,保护脆弱的自然环境系统。

(2)适度建设型

适度建设区位于限制开发区与人类活动区的过渡地带,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公路为轴线,靠近第一阶段与局部第二阶段的聚落空间宜设置为适度建设型,该区域交通便捷,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满足居民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同时所处地理位置较高,不会受到山洪破坏。在该区域可以发展为居民的居住空间,发展生态养殖业与小商品经济共存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过路行人提供生活服务。

(3)集中发展型

没口峪村的集中开发区应为第一阶段的山地传统聚落空间。该区域已经形成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山地聚落空间,该地区的团状基础聚落肌理可以作为聚落空间优化发展的图底,对其进行一定的修复,将山谷中的建筑进行统一修整,展示当地特色,同时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完善相应制度,促进经济节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该地区可以通过开发观光旅游、休憩休闲、健康养生和生态服务教育等方式,打造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结语

山地聚落空间演变,是多方主体利益博弈下的实际结果。以没口峪村传统与现代矛盾分化的聚落空间为样本,通过演化博弈论下改变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分析两种聚落空间的差异,揭示其不同优点,最终形成以此优点为基础的优化措施。对于山地聚落没口峪的保护与发展应在此基础上,延续聚落空间秩序,培养具有利益主体平衡的聚落空间格局,实现山地聚落没口峪村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演化博弈论认为人类是通过试错的方式达到博弈平衡,与生物进化原理相同。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可以用来分析社会习惯、规范、制度等的形成。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空间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电网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NG模型分析
政治生态宏观外部环境优化问题探析